吳 喬
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更多的教師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一理念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前不久,我在北京市密云縣參加“關注農村,關愛學生,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研討會時,欣賞了一節(jié)英語課,并聆聽了專家就英語閱讀教學干預問題的解讀,感到課題研究和專家指導對提高農村課堂教學質量大有益處。
我之所以欣賞這節(jié)初三英語閱讀課,主要是源于教師精巧的教學設計。通過標題和圖片引入,教師指導學生學會抓住問題線索來了解文章內容的方法;問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并養(yǎng)成主動分析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就問題各抒己見,在討論中加強閱讀,在發(fā)言中強化聽說;講解點撥,師生共同分享討論的結果;跟讀錄音,幫助學生自主地調整語音、語調,輕松流利地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化課文,最后,教師通過用課文中的生詞進行填空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既檢測了學生閱讀的效果,又提高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在聆聽專家的解讀時,“干預”二字吸引了我。什么是干預?為什么干預?干預什么?如何干預?聽專家解析后,我頓悟。
干預就是改變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不良教學行為,使之與教學目標相匹配。英語教學必須把握“用英語做事情”這一核心目標,學生通過大量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英語交流工具。教師在課堂上總是喋喋不休地講解,就是不良教學行為,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干預的目的是解決“種瓜得豆”的問題。農村的英語教學要注意解決教師教學行為和期望與學生學習效果不一致的問題。課堂上,教師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聽、說、讀、寫的機會,在交流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實現“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干預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設計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安排某些環(huán)節(jié)的活動,比如,教學程序應該是學生先獨立閱讀,教師后講解,學生先推測生詞,教師后認定;呈現環(huán)節(jié)應是使新知識在一定的語境中呈現, 要選典型例句。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需要經歷觀察發(fā)現、歸納推理、討論探究、實踐體驗的途徑。課堂上必須有學生記憶、練習等內化的活動。輸出環(huán)節(jié)一定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展示之前必須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以實現“用英語做事情”的教學目的。
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掌握干預的方法,在對問題作診斷的前提下找到對應的措施。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主要是理解力低,遺忘率高,注意力分散,天性被動,羞于表達,因此,應采取小臺階加強理解、多復現強化練習、設懸念激發(fā)興趣、交任務小組討論、常鼓勵搭建展示平臺等辦法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
會后我了解到,密云縣教研室認真分析初中英語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后認為,農村學生的英語閱讀恐懼癥直接造成學生學習的分化,表現在學生會背單詞、詞組,能夠掌握句型,但只要一閱讀文章就發(fā)怵,靜不下心,越讀越不理解,不少學生把握不住文章中心和段落大意,沒有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答題時答非所問。針對這一問題,在北師大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梁威教授的提議下,教研室確定了“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干預研究”這一課題。
課題主持人是北京市英語特級教師孟雁君。她憑借多年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經驗,以閱讀教學為突破口,進行教學干預,組成了研究團隊,開展行動研究。課題研究的理念是關注學生發(fā)展,實現有效教學。課題研究的首期目標定位在五個方面:一是讓教師習慣自我控制講解的比例,給學生留出適當的時間和空間;二是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接觸——理解——練習——記憶——內化——運用 ;三是讓學生習慣獨立閱讀,主動克服生詞障礙,進行流暢閱讀;四是讓學生養(yǎng)成根據文章中的內容,經過推理得出結論的習慣,掌握推理策略;五是師生都養(yǎng)成在語境中教和學的習慣。
我看到,五方面的研究目標基本達到,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真正體會到了“魚”與“漁”的不同,掌握了“授之以漁”的教學技能,享受到了課堂教學備受學生喜愛的樂趣,感受到了教師職業(yè)的無比幸福。□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