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明
四個句子,一篇古文,而且是一篇長文,就這樣教完了。乍一看,你會疑慮,古文有這種教法嗎?細細想來,又禁不住贊嘆起老師設計的巧妙。整節(jié)課既解決了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問題,又完成了專題賦予文本的學習任務,由平到奇,由淺而深,大氣開放而又精致嚴謹。這一設計為古文選修教學尤其是自讀課的輔導教學創(chuàng)出了一條新路:以“言”帶“文”,以一馭萬。
《滑稽列傳》是《〈史記〉選讀》“摹形傳神,千載如生”專題的一篇自讀課文。專題學習的主要任務是了解《史記》的人物形象刻畫藝術,同時了解不同類型的傳記在刻畫人物時篇章構思上的差異。其中,《項羽本紀》是專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合傳,《刺客列傳》與《滑稽列傳》是類傳?!哆x讀》賦予的任務就是從這個角度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與藝術魅力,陶冶學生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作為類傳,《滑稽列傳》其實是必讀課文《刺客列傳》的補充,后者主要借助具有濃郁抒情色彩的場面描寫表現(xiàn)人物,前者主要借助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二者與專題其他文章共同體現(xiàn)了《史記》刻畫人物手法的多樣性。
節(jié)選部分寫了三個人8個故事。淳于髡三個故事:一鳴驚人,智搬趙兵,罷齊威王“長夜之飲”;優(yōu)孟兩個故事:葬馬,優(yōu)孟衣冠;優(yōu)旃三個故事:臨檻疾呼,勸阻御苑擴建,勸阻漆城。全文共12節(jié),約1600字。因此,無論文本長度還是內容深度都是比較大的。但是,由于老師基于文言選修自讀課的特點進行設計,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只抓住了人物個性化語言這樣一個角度,主攻一點,不去面面俱到,用四個句子就輕松自然地完成了輔導任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得興致盎然,就文言知識問難釋疑,在探討過程中鑒賞技法,品析語言,感悟人物仗義執(zhí)言的優(yōu)秀品質。
課堂在簡要復述故事之后,交流并回答了學生自讀中遇到的疑難詞語,然后逐一討論四個句子。
一、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課件,下同)
師:請翻譯這個句子并說明句中畫線的“所”怎樣理解?
(第一個學生翻譯得不夠準確,這時老師要求學生回顧必修課本中的知識,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俗之所欲”等句子。學生回憶出“所字結構”相當于名詞性短語,這里可以譯為“……的東西”,“所”的后面是動詞或具有動詞性的詞語,然后順利譯出句意。)
師:這是淳于髡在智搬趙兵故事中說的一句話,之前他還有很多話,從這些話中你能不能看出他的進諫特點?請結合故事分析。
生1:淳于髡用的是隱語。當齊王問他是否嫌禮物少時,他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給齊王講了個故事,將齊王的行為比喻成故事中用很少的禮物祈禱豐收的農(nóng)人,讓他意識到要增加禮物才能搬得趙兵。
師:他的發(fā)言中提到隱語,有人能說出它的特點嗎?
生2:用比喻、暗示的手法映射事物。他把農(nóng)夫比喻成齊威王,說他想要的多,付出的卻很少。他想再加點錢,但不明說,既不得罪齊威王,又達到了目的,很巧妙,成功地達到了進諫的目的。
師:你說得對。用比喻來暗示是個聰明的辦法,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要到了錢,更為他借兵成功奠定了基礎。
老師在這個句子的討論中只解決了兩個方面的問題。先是詞句,由于句子的結構相對復雜,所以先要求學生翻譯,以便發(fā)現(xiàn)問題。果然,第一個學生翻譯得不夠準確,原因就是對“所字結構”這一重點文言現(xiàn)象理解不到位。這時老師要求學生回顧必修課本中的知識,促使學生準確譯出了句意:我看見他拿的祭品很少,但是祈求的東西太多。這一做法并不新鮮,只是借助了原有的知識積累,但是,這種意識很重要。在必修文言基礎上的選修學習,應當帶有溫習舊知的任務,不斷地強化鞏固已有的積累,把詞法與句法結構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
在弄懂句意之后,教師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問立即帶出了淳于髡的全部故事,自然地由言過渡到文,同時提出了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這一問題是對故事與技法的深度理解,不再是簡單的讀懂要求,不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復,充分體現(xiàn)了選修教學的特點。學生對“隱語”應該是完全陌生的,為了降低難度,也為了不脫離文本,老師明確提出了“結合文本分析”的要求。由于結合了文本,學生在反復研習課文的同時很快弄清了“隱語”的特點:比喻、暗示,并且領悟了這一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顯然,這一問題的探討為后面句子的討論確立了方向,表面看,是在析技法,其實是在品語言,為最后歸結到個性化語言奠定了基礎。
二、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者也
師:請說明畫線詞的用法。
(老師先要求學生說明句中畫線詞是什么詞性的活用,同時要求解釋。學生回答是形容詞意動用法,解釋為“以……為賤”“以……為貴”。然后老師要求翻譯句子,同時根據(jù)翻譯的情況進行引導,學生譯出了句意:都知道大王輕視人而看重馬。)
師:優(yōu)孟諫葬馬用了什么方法?
生3:用了兵法中“以退為進”的方法。先順著楚莊王的意思,讓他很詫異,引導楚莊王明白道理,把馬燒了吃。
生4:用夸張的方式引起楚莊王的注意。描繪了一個很壯觀的送葬場面,讓楚莊王意味到做法的錯誤。
師:是的,用了夸張的方法。“君王之禮”葬馬誰都能看出荒謬,楚莊王自然也會意識到。優(yōu)孟進諫還有一次,與這一次有什么不同呢?
生5:采用了唱歌的方式。
師:請朗讀給大家聽聽。(生讀唱詞)
師:唱詞表達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6:貪官不能做,廉吏也不能做。用了對比手法。
和第一句不同,教師沒有要求學生先翻譯句子,因為這個句子理解的關鍵是兩個詞的活用,都是形容詞意動用法,這體現(xiàn)了教師對重要語言點的準確把握。在翻譯句子的時候,學生機械地將活用套進句子,造成句意的生硬,老師的點撥使句意變得暢達。
較之淳于髡,優(yōu)孟勸諫的方式復雜一些,不同的事情用了不同的方式?!霸狁R”用的是“以退為進”,其中又有“夸張”;“孫叔敖”一事用的是扮演、歌唱,在對比中再現(xiàn)孫叔敖生前死后的不同,感染了楚王,順利解決了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老師在引導學生探討“方法”的同時,要求學生朗讀了局部文本,既解決了技法理解的問題,又在“讀”當中感受與體驗了勸諫語言的魅力,再一次扣住了教學設計的定位。
三、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蔭室
師:請解釋畫線的詞并翻譯這個句子。
(學生回答,“即”是“如果”,“就”是“成就”,“為”是“刷”,“顧”是副詞,譯為“但是”。老師補充了第二個未畫線的“為”是“建造”,引導學生回顧“顧”的其他用法,糾正了“顧”的理解,再讓一個學生完整譯出了這個句子。)
師:面對統(tǒng)治者“人賤馬貴”和“漆城”的想法,優(yōu)孟和優(yōu)旃內心深處是贊同還是反對?
生(集體回答):反對。
師:但他們卻說“請以人君禮葬之”“善,多縱禽獸于其中”,明明是贊同呀。
生7:先贊同他再否定他。
師:不錯,優(yōu)孟優(yōu)旃對君王的做法是不贊同的,但是,說出來的話卻是贊同的,本來正面的話被他們說反了。
生8:我知道了,這叫做“以退為進”。
師:是的,把忠言寓于謬言之中,用反說放大荒謬,起到了特殊效果,這就是他們的智慧。這種方式也叫做“歸謬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會感覺到這些優(yōu)人很了不起,找找看,作者是怎么贊嘆的?
生(集體回答):“豈不偉哉!”
師:他們“偉”在何處?請用文中的話概括。
這個句子的研習側重于兩個方面。首先側重對句子翻譯切合語境的指導,由于關鍵詞語影響到句子翻譯的準確,老師先從詞的理解開始。果然,學生將“顧”譯為常見意義上的“但是”,經(jīng)過討論點撥,學生終于明白:“但是”表現(xiàn)比較強烈的語氣轉折,一個地位低下的優(yōu)人對楚王說話用這種語氣不妥,應該選擇表輕微轉折的用法,解釋為“不過”。但教師并沒有停留于此,而是繼續(xù)追問:你知道“顧”還有哪些用法?請舉例說明。經(jīng)過回顧梳理,學生借助必修課本的知識對“顧”的實詞虛詞義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再次體現(xiàn)了選修學習瞻前顧后的特點。
研習到這里,教師開始以求同方式部分整合前面的學習內容。這一步驟體現(xiàn)了學習內容的關聯(lián)性,為最終的整合作了鋪墊。優(yōu)孟“以退為進”,與優(yōu)旃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退為進”,從思維的角度去考察,其實就是“歸謬法”。使人明白事理的方式很多,“歸謬法”是其中極具智慧的方式,肯定了對方又讓對方意識到荒謬可笑,同時并不引起對方的反感。討論過程中,對人物智慧的贊揚又順勢引出了評價,進而引出了第四句的研習,過渡得自然而不露痕跡。
四、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p>
師:請翻譯這句話。
生9:太史公說,天道寬廣無邊,難道不偉大嗎!談笑之際能巧妙地合于正道,也可以化解糾紛。
師:是的,他們以談笑巧妙地合于正道,化解糾紛。讀了這個文本,我們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淳于髡仰天大笑的神態(tài),目睹了優(yōu)孟搖頭而歌的風采,更親聞優(yōu)旃臨檻疾呼,感受到他們地位雖低,卻一心為國的精神。這栩栩如生的形象,作者是怎么刻畫出來的?
生(集體回答):語言。
師:三人進諫的語言并不相同,有著各自的特點,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語言?
生10:有的說隱語,用比喻;有的正話反說;有的用歌謠對比。
師:既然都不一樣,可見語言是個性化的。請自由選擇一個人的語言,可以誦讀,可以表演,體驗人物語氣、情感,感受人物語言的個性特點。(生誦讀)
師:從這個性化的語言中,我們看到了他們怎樣的形象?
生(七嘴八舌):機智聰敏,能言善辯,仗義執(zhí)言,為國排難。
師:課前請大家查一下“滑稽”的本義,如果查到了請與大家分享。
生11: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能不斷地往外流酒。比喻能言善辯,思維敏捷,言詞流暢。
師:說得很好。語言是個性化的,形象的本質卻是一致的,所以太史公才把他們放在一起并給予高度評價,“豈不亦偉哉!”贊嘆之情溢于言表。除了本篇外,《﹙史記﹚選讀》已學過的篇目中給你印象最深的個性化語言是什么?
……
第四句是太史公的評論,揭示了三個人物事跡的精神實質,給予了他們高度的評價,是全篇的點睛之句,也就成為整合全篇內容、整合課堂結構的關鍵句。由于研習的逐步深化與鋪墊,課堂由語言、內容的理解層面進入到人物的精神層面。教師在進諫特點的整合中找到異同,導出個性化語言的品味,最終讓學生領悟到,“滑稽”的背后是“仗義執(zhí)言,為國排難”的可貴品格。課堂到了這里,整體結構完整而嚴謹,預設的目標得到充分的達成。
但教師并未停留,而是引入了“外一篇”,再次體味《〈史記〉選讀》已學篇目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推動課堂進入最后的高潮。但是,這個“外一篇”并沒有變成多樣化手法的總結課,只是從語言角度切入,使課堂不至于旁枝逸出。有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項羽的《垓下歌》,引得眾人沉默;有學生模仿劉邦“未央前殿”嘲笑他父親的話,引得全體大笑。這時,教師進一步啟示學生:這種獨具特色的語言在《刺客列傳》中也有,它啟迪我們用個性化的語言寫人,可以出神入化地刻畫人物,使人物具有個性特色。《毛詩》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勸學》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讓我們也學會運用這種刻畫人物的手法,寫出鮮活的人物來!
《滑稽列傳》這一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古文選修自讀課的特點。作為補充性質的文本,在必讀基礎上,它理當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但我們拿不出更多的課時讓學生像必讀課一樣研習,又不可能聽之任之,這就需要用極為儉省的設計完成輔導任務,《滑稽列傳》恰好給了我們這種示范。我們說它大氣,首先是敢于舍棄,文言知識只突出了三個重要的語言點:所字結構、詞的活用、詞的語境義,其他知識由學生借助必修課的積累自主完成學習;其次是結構的開放,關鍵句或語段中心句的呈現(xiàn),實際是呈現(xiàn)了全部文本的骨架,加上相關知識點的鏈接,自然形成了收放自如的課堂空間。說它精致,首先是聚焦知識點,抓住具體的點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其次是結構的謹嚴,著意鋪墊,相互照應,步步推進,有水到渠成之妙,而無刻意求工之嫌。
(江蘇省南京市第五中學 2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