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筱新
古人的“衣”的概念不同于今天,它既泛指從頭到腳的全部裝束,也專指上衣。
古人的上衣亦分內(nèi)外。貼身穿著的衣服,稱作私衣、衷(中)衣、汗衣、內(nèi)衣、褻衣、汗衫等。漢代學(xué)者劉熙在《釋名·釋衣服》解釋說:“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彼抉R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
在古人的內(nèi)衣中,還有興起于宋代的抹胸和裹肚?!澳ㄐ兀亻g小衣也。……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fēng)之內(nèi)侵者?!?徐珂《清稗類鈔》)抹胸,是用于覆蓋前胸的內(nèi)衣。在明清的小說中,常見對女性抹胸的描述。“這尤三姐松松挽著頭發(fā),大紅襖子半掩半開,露著蔥綠抹胸,一痕雪脯?!?《紅樓夢》第六十五回)
裹肚,是用于覆蓋前胸和上腹部的內(nèi)衣。在馮夢龍《喻世明言》的《陳御史巧勘金釵鈿》中,講道:“單說有一人,姓金,名孝,年長未娶。家中只有老母,自家賣油為生。一日挑了油擔(dān)出門,中途因里急,走上茅廁大解。拾得一個布裹肚,內(nèi)有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裹肚能包裹30兩白銀,可見它比抹胸要更長一些。裹肚雖是內(nèi)衣,但人們還是對它作一些裝飾,以使其更加美觀。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中記道:“裹肚則紫地皂繡。”即在紫色的面料上刺繡黑色的圖案花紋。
古人的外衣不僅款式多樣,名目繁多,還有長短之分。短上衣統(tǒng)稱襦,“襦,短上衣也?!?《說文解字》)襦亦分長短。衣長至膝者為長襦,衣長至腰際者為短襦,也稱腰襦或小襦。因季節(jié)不同,襦還有單、夾的區(qū)別。單襦稱禪,夾衣稱袷或複。
除襦外,古人還有一些性質(zhì)、角途各異的短外衣,如衫、衫子、半臂、半袖、背子、背心等。
衫是短袖的單衣?!吧滥o袖端也?!?《釋名·釋衣服》)衫子則是短身外衣。這種外衣在秦朝的宮廷里穿著比較普遍?!笆蓟试?,詔宮人及近侍宮人皆服衫子,亦日半衣,蓋取便于侍奉?!?崔豹《中華古今注》)“秦二世詔衫子上朝服加背子?!?高承《事物紀原》)
古人的衫也可以穿在里面,即為襯衫?!耙r衫,里衣也?!稏|京夢華錄》云:‘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黃繡寬衫,青窄襯衫。此二字之所由起也。襯衫之用有二;其一,以禮服之開禊袍前后有衩,襯以衫而掩之。二,凡便服之細毛皮袍,如貂、狐、猞猁者,毛細易損,襯以衫而護之也。襯衫之制如常衫,惟襯開禊袍所用,有不用兩袖者,有上布而下綢者?!?《清稗類鈔》)
背子,又名褙子、綽子,是一種短身禮服。秦二世就曾在朝服外加背子,“其制,袖短于衫,身與衫齊而大袖?!?高承《事物紀原》)背子流行于隋唐。到宋代,無論是皇帝、。官吏還是百姓,亦不分男女,均穿背子。且背子還有長短、寬窄袖之分。在宋人的文集中,有不少關(guān)于背子的記載。如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媒人”時,就提到當(dāng)時的媒人有等級之分?!捌涿饺擞袛?shù)等。上等戴蓋頭,著紫背子,說官親、宮院恩澤;中等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涼傘兒,皆兩人同行?!北匙拥膬神?衣服的下擺)不縫合,類似今天旗袍的“開衩”。長背子能下垂至足。
半袖為短袖上衣,半臂則為短袖或袖子極短的單上衣均屬于便裝。這兩種服裝穿著都比較隨和,因此不能穿于正式場合。《晉書·五行志上》記載,魏明帝就曾在朝上“披縹紈半袖”,面見大臣。結(jié)果被勸諫:“此禮何法服也?”可見這種服裝被認為是不合朝儀規(guī)定的。
背心,又名背搭、坎肩、馬甲,也稱柄襠(兩當(dāng)),是從半臂演進而成的一種服裝,為穿著在上衣外面的無袖衣服,屬于便裝?!鞍氡郏瑵h時名繡屈,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隋大業(yè)時,內(nèi)官多服半臂?!?《清稗類鈔》)背心又稱裲襠,則是取自服裝樣式的特點?!把o襠,其一當(dāng)胸,其一當(dāng)背也。”(《釋名·釋衣服》)宋代,人們還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背心。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街市就出售生絹背心、苧布背心。一些專營某類商品的經(jīng)營者,還穿著特定顏色的背心,作為一種標示?!坝謸滟u摩侯羅(用圖泥或木雕塑成的孩童形象,用于七夕節(jié)供奉。后亦為兒童玩具),多著乾紅背心、系青紗裙兒;亦有著背兒、戴帽兒者?!?《西湖老人繁勝錄》)
古人穿著的長外衣,主要有袍、襺、裘等?!芭郏煞蛑轮刘普咭?。袍,苞也,苞內(nèi)衣也?!?《釋名·釋衣服》)即袍是古代男子穿著的外衣,衣長至腳背。不過,袍也指古代平民用于冬天御寒的主要服裝,袍內(nèi)絮有舊絲綿或亂麻。至于達官貴人冬天穿著的長外衣,則稱為襺。襺與袍的樣式?jīng)]有什么區(qū)別,只是襺內(nèi)絮的是新絲綿。
裘,即皮衣。是古代人冬季重要的御寒服裝。古人穿著皮衣,須將獸毛朝外?!肮耪咭卖?,以毛為表?!?《說文解字》)制作裘的材料,有狐、虎、狼、犬、羊皮等。其中君王、貴族穿狐裘,武士穿虎裘、狼裘,普通百姓則穿犬、羊之裘。
不過,裘衣獸毛朝外,通體覆毛,不太雅觀,故君王及貴族在行朝禮、祭祀,以及接待賓客時,再于裘外罩一件外衣,稱為裼。裼實為裘衣的裝飾性服裝。裼也因裘皮不同而有區(qū)別?!熬右潞佐?,錦衣以裼之”:“君子狐青裘豹褏(即袖),玄綃衣以裼之;……羔裘豹飾,緇衣以裼之;狐裘,黃衣以裼之。”(《禮記·玉藻》)只有犬、羊之裘,外面不罩裼衣。
古代達官貴人制作上衣的材料,主要是各種絲織物,如絹、帛、綾、緞等。至于普通百姓通常穿著的是“褐”或“布”。褐,是用麻或葛等植物纖維織造的衣料,比較粗糙,但價格便宜。所以“衣褐者”就專指古代社會下層的普通百姓。比“褐”織造得再精細些的衣料,則稱為“布”。布相對比較細柔,價格要比褐貴,所以“布衣”便代指社會處境相對“衣褐者”要好一些的平民。
宋代,棉花開始在我國南方地區(qū)種植,人們原有衣著的麻、葛等織物,逐漸被棉織物所取代?!安肌睆拇瞬辉僮鳛槁椴嫉暮喎Q,而是棉布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