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望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茨本中學讀書時,由于把全部精力投入在讀課外書籍上,耽誤了學習,他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從第一名落到第十八名,又從甲班降到乙班。
面對這一切,他既懊喪,又氣憤。他不甘落后于平時學習比自己差的同學。他有一股反抗的沖動,決心努力一番,迎頭趕上,并超過這些同學。為了提醒自己努力,他將同班同學的成績一一抄錄在自己筆記本上,直視自己屈辱的記錄,硬逼自己控制閱讀課外讀物的量。
1917年初,是川端臨近中學畢業(yè)的時間,報考工作開始后,川端突然決定報考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這是一所當時日本出類拔萃的一流校園,進入這所學校,就意味著一只腳已跨入了日本最優(yōu)秀的最高學府東京大學,這是全日本學子夢寐以求的地方,可見入學一高并非易事。
在填志愿表時,川端決心很大,他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愿欄上填寫了“一高”,第二志愿欄則是空著。他決心破釜沉舟,發(fā)憤努力,考上“一高”,向那些蔑視他的人證實自己的能力。
川端的這一鋌而走險的決定,遭到了校長和班主任的反對,大家認為他這樣報考是白費力氣,錄取“一高”是完全不可能的。在當時,畢業(yè)于農(nóng)村中學的學生,大都放棄繼續(xù)升學,或當一名鄉(xiāng)村教師,或謀一地方小官,就知足了,只有極少數(shù)優(yōu)等生才打算報考高一級的學校,而且也不敢奢望“一高”這類名校。從川端的學習成績看,只不過是在鄉(xiāng)村小鎮(zhèn)的中學居中等偏上的水平,這種選擇完全不切實際。校長找他談話,勸他考慮是否報考師范學校。川端不為校長的苦心規(guī)勸所動,反而更堅定了自己選擇的決心。
三月,川端從茨木中學畢業(yè)后的第三天,來到東京,暫居在一表兄家里,開始刻苦溫書,準備迎考。這期間他到考前補習班學習,也參加周末舉辦的講習會,還常去圖書館溫習功課。川端沒有什么親人,學習特別靜心,時間安排得特別緊,經(jīng)過一百多天的日夜苦讀,走出考場心情特別好,他覺得近四個月的復(fù)習,心里充實多了,上“東京一高”并不是不可能。
功夫不負有心人,升學發(fā)榜的時間到了,川端終于被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錄取了,他成了茨木中學唯一一位,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東京一高的學生。川端康成后來成了二十世紀國際文學界的名人,一九六八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人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