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懿臨
在潛移默化中我接受了奶奶那套行善積德的思想。本著“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原則,我的愛心也在成長,零花錢偶爾也為某種“義舉”效力,錢不多,卻能了卻一樁心事,何樂而不為?上個暑假,我從零用錢中擠出十幾元,買了一籃雞蛋給鄰家王阿婆送去。
王阿婆是位年逾六旬的老人,老伴離世多年,膝下無兒無女,聽奶奶說阿婆年輕時育有兒女,可不知怎么了,孩子紛紛夭折……她如今孤苦伶仃,親戚久不登門,門庭更顯冷落!雖然她承受了太多苦難,不過在我們眼里,她總是那樣慈祥可親。
“阿婆……”我喊她時她正在小菜園里擇菜,見到我便急忙停下手中的活兒,呵呵笑道:“是魚兒呀,找阿婆有事么?你一年才回家兩次,跟出嫁的女兒也沒啥分別,阿婆想見你都見不著。”說著嘆了口氣。她身子骨還硬朗,又能說會道。
我將一籃雞蛋送上,說道:“您這么疼我,我這次讀書回來也沒帶什么禮物,這雞蛋給您補(bǔ)補(bǔ)身子,就算我……”還沒等我說完她就開始推辭,我一再堅持,她也一再推辭,比我還固執(zhí)。我拗不過她,只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臨走時,她往我手上塞了一大把青菜,非要我?guī)Щ丶也豢伞?
我望望左手的一籃雞蛋,又望望右手的一把蔬菜,一臉無奈。沒走多遠(yuǎn),身后傳來阿婆的叫罵聲:“沒用的東西,好吃懶做的家伙,走開,走開……就知道吃我的青菜……”原來她正趕菜園里的老母雞呢。
那是阿婆相依為命的老母雞,它早已不能為阿婆下蛋了,可阿婆沒舍得宰了它,而是留在身邊做伴。
老母雞,對,就是老母雞,我有辦法了!
好幾天過去了,每次經(jīng)過阿婆家,我都會問:“阿婆,今天老母雞下蛋了沒?”她總是樂呵呵地說:“沒白疼它,花花這幾天都下了好多蛋了!”花花是老母雞的名字??粗鐫M童真的笑臉,我心里一片歡欣……
每當(dāng)阿婆午休,花花也待在雞窩里時,總會有一個人影悄悄地接近雞窩,將一個雞蛋送進(jìn)去,然后將花花硬趕出雞窩。阿婆聽到雞叫便跑出來撿蛋??粗拥臉幼?,我十分開心。我一如既往地每天悄悄送一個蛋到阿婆家的雞窩里,直到一籃子雞蛋送完。淳樸的阿婆一直以為是花花下的蛋,所以對花花寵愛有加,花花也因此享受了一段鳳凰般的生活。
幾天后,奶奶病了,老人家這一病,那些姑侄叔嬸全來探看,阿婆也來了,她對奶奶好言相慰了一番后便留下個紙箱走了。
打開小紙箱,我一陣愕然,那是一紙箱雞蛋,數(shù)了一下,不多不少,正好30個。我用了30天的時間一天往雞窩里送一個雞蛋,如今阿婆一次就將所有雞蛋全部送還我家了……我呆住了,白干了……這30天真是白忙活了!
我真白干了么?思來想去,還是想通了,我沒白干,因為我們之間傳遞的不只是雞蛋,更重要的是感情,是鄰里間的相互關(guān)愛之情。
在離家念書的日子里,思念永遠(yuǎn)是牽引我心的絲線,我念著我的親人,其中包括鄰家阿婆,記得日記中有句話這樣寫:
園里的菜不要擇,留著慢慢地長;
思念的話不要說,留著慢慢地想。
(選自《臺港文學(xué)選刊》,略有改動)
【路子與你聊】
你覺得“我”和阿婆的做法,哪個更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