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社
所謂意識(獵onsciousness):哲學上解釋為人的頭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xiàn)實的高級形式.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意識就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感覺和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思考的心理過程.
教師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技能.任何人的成長和人生的道路都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和幫助. 一個學校的發(fā)展與教師文化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文化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的優(yōu)劣又與教師的成長快慢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師教育理念的建立和改變依賴于教師思想深處教育意識的建立和改變,可以說,教師擁有不同的教育意識就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 因此,建立起服務意識、契約意識、信息意識、經營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合作意識等與相適應的教師意識將會促進教師成長.教師成長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成長與教師意識有著密切聯(lián)系. 本文就教師應具備的幾種意識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1 教師的教育科研與創(chuàng)新意識
作為教師來說,教育科研意識就是對教育活動主動的追求和探索,是運用教育科學理論指導教育活動的自覺,是對所從事的教育活動的一種清晰而完整的認識. 它既表現(xiàn)為教師行為對教育環(huán)境的主動適應,也表現(xiàn)為教師行為對教育環(huán)境的積極影響和改造,這是高素質教師的重要特征.
教育科研意識首先體現(xiàn)為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一種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教育科研意識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教育實踐經驗和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還需要有教育科研的眼光和智慧. 因為教育過程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教育要完成對每一個學生從知識到能力,從思想到品質全方位的素質培養(yǎng),會遇到許多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用科學的頭腦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用嶄新的教育科學理論去研究探索、認識解決,從而達到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 作為教師,如果僅僅停留在“把課上好”這個感性經驗的層面上,而不具備科研能力,不對自己或他人在實踐中成敗得失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一切教育的改革,包括教師自身的教學改革都是難以搞好的. 但是,如果教師有了正確的教育科研意識,就會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去研究,就會感到有許許多多的知識要學習,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又會發(fā)現(xiàn)另一個要解決的新問題,且漸漸養(yǎng)成了科研習慣,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益和質量,也提高了自身素質和教育水平.
在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僅停留在提高學歷、訓練教學基本功已遠遠不夠了,新課程的實施,教學改革模式的建立,關鍵取決于教師的認同程度和實驗效果. 這就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自覺、多一份探索與追求. 如果教師缺乏教育科研意識,把“教”和“研”對立起來,或以“教”代“研”,或只“教”不“研”是難以在教學改革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 看看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教育專家們的成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靠攻讀學位而功成名就的是極少數(shù)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一生從教,在教育園地里勤奮耕耘幾十載,堅持教育、科研、實驗相結合,從而踏上成功之路的. 單說我國老一輩教育家陶行之、葉圣陶,新一代教育家于漪、魏書生等,哪一個不是在一邊教學、一邊科研的長期實踐中取得豐碩成果,并聞名于全國的呢?因此,作為教師應當挖掘自身內在的潛質,從榜樣身上汲取科研力量,提高理論修養(yǎng),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在搞好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樹立科研意識,積極開展教育研究. 實踐證明,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可顯著提高教師素質:其一,可以使教師進一步掌握教育規(guī)律,更自覺地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作出努力,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 其二,在教育科研中可以更新教育觀念,陳舊的教育觀念不破除,教師便不會從根本上改革教育教學方法. 其三,通過參與教育科研,教師可逐步養(yǎng)成對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經常反思與調節(jié)的習慣,形成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自覺意識,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監(jiān)控能力. 其四,教師可以從中學習到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從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新世紀需要的是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教師應當全神貫注、不遺余力地探索、研究適合社會發(fā)展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應當看到,教師中蘊藏著極大的科研積極性,教育科研園地已經或正在呈現(xiàn)出喜獲豐收的景象,但實事求是地說,也有些教師意識淡薄,缺乏參與科學研究的自覺性,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模糊認識. 其實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有從事教育科研的能力,因為教師對教育存在的問題最了解,體會最深刻,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有著豐富的問題源,最有利于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使研究成果服務于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應當指出的是,開展教育科研是辛苦的工作,尤其要研究出成果,更要花費許多心血,因此,用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教育科研是至關重要的. 有的人難耐科研中的寂寞與枯燥,有的人不愿為此花費時間和精力,自然就得不到收獲. 開展教育科研要求教師提倡兩點精神:一要堅韌,二要勤奮.
堅韌. 就是不怕任何困難、挫折與失敗. 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直到研究出成果并得到社會的認可. 正如我國古代思想家荀況所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有些教師在開展教育科研時就很缺乏這種可貴精神,常常因為害怕艱苦,沒有恒心而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勤奮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品質,對教育科研來說,它更是一種無形的動力. 老一輩革命家陳毅說過:“應知學而問難,在乎點滴勤. ”搞教育科研是一項既艱苦又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要想出成果,就必須做到潛心研究,博覽群書,勤奮筆耕. 做到勤讀書、勤思考、勤寫作. 找竅門,走捷徑,疏懶怠惰,必將一事無成.
2 教師要有轉變教學理念的服務意識
當今,學者們越來越趨向于這樣一種觀點:“教育就是服務. 為滿足學生的正當需求服務,為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教師的服務意識應該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教育理念的重要內容. 教師要在注重教育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服務功能,要為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服務.
傳統(tǒng)的觀念導致了師生關系的完全不平等,教師一直處在俯視學生的位置,完全沒有意識到外界影響對學生心靈世界構建造成的后果:有很多老師,戴著有色眼鏡,不把學生當人,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與侮辱,實行體罰,甚至在精神上對學生造成不可抹滅的陰影. 或者缺乏對學生心理和生理的了解,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不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師生關系不和諧等等,使學生失去了剛進學校時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從本質上而言,教師的工作并不是所謂的“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職業(yè)的存在實際上是為了完成一種服務,服務于社會、家長與學生,或者更直接地說,是國家和家長出錢,教師為其服務的一種性質,人們只是在教師的工作過程中看到了其情感上的付出與貢獻,才覺出教師這個團體的高尚,倘若教師們倚仗著這個光榮高尚的頭銜,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工作的本質,必將導致嚴重的后果. 輕則是名譽上的代價,重則影響的是一個孩子,一個人的一生. 有時一個人才的造就,就在于一個教師的一念之間. 所以,作為一個服務于人民的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掂量一下自己舉手投足之間,對孩子造成的舉足輕重潛移默化的影響,掂量一下自己肩膀上的擔子有多少斤. 有位教師說得好,“做別的工作你也許面對的是冰冷的機器,但是要記住,你從事了教師的職業(yè),你面對的永遠是有感情的人. ” ノ頤怯辛朔務意識,就不會把學生家長當作奴仆一樣呼來喝去,因為我們的衣食是他們提供的;有了服務意識,我們就不會看重優(yōu)生歧視差生,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有了服務意識,就不會只要分數(shù)而不顧其他,因為我們的服務目標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有了服務意識,我們就會更自覺自愿地研究更好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更順暢地完成教學任務……總之,有了服務意識,我們才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我們的工作,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我們的工作. 能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教師,就是稱職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就能得到學生的擁戴家長的滿意. 有沒有服務意識,是區(qū)別一個教師能否完成好本職工作的顯著標志之一.
首先,為滿足學生的需求服務.
為此,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中擺脫出來,置身于為學生服務之中去,并把學生滿意當作教師服務的標準. 全面改革以應試、升學為特點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以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已是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 教師必須要為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服務,對新的課程形態(tài)要進行不斷地開發(fā)研究.
再次,教師要為提升學校的聲譽服務. 教師以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提升學校的品牌價值,與服務性企業(yè)贏得客戶滿意,從而贏得更大利潤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因為,教師的優(yōu)質服務可以使學校以突出的業(yè)績和優(yōu)良的聲譽贏得社會的認同,學??梢栽诮處煹膬?yōu)質服務中增值,從而保證學校擁有充足的生源和吸引到更多的捐資,這又必將進一步為學校的優(yōu)質教育服務提供不竭的動力,以教師的優(yōu)質服務促進學校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3 教師要有團隊合作意識
學習化社會要求每一個人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教師尤其應該如此. 這是因為:“教師作為變革的因素,在促進相互理解和寬容方面,其重要性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不容置疑.”
31 加強教師與教師的合作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單兵作戰(zhàn)”,依靠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里的問題,普遍存在著“單干”的現(xiàn)象. 新課程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fā)揮. 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的孤立與封閉現(xiàn)象,學會與他人合作,包括與同類學科教師的合作、與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 如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學生自主選擇了研究課題,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時依靠單個教師的指導就顯得不夠了,這就需要教師邀請相關學科的教師共同參加學生的課題研究,參與指導. 有時,還必須與圖書管理老師、保健老師、實驗老師合作,為學生查閱資料、實踐探索提供方便. 學生的課題研究有了多位教師的合作指導,更有利于順利進行下去. 可以說,新課程增加了教師之間的互動.
32 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合作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 它不僅是忠實地執(zhí)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考慮較多的可能是如何“教”,而在新課程中,則要把教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以學生的求學需求為主線,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師生關系時所指出的:師生應該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師生之間必須進行平等的交流. 新課程中這種師生關系的轉變,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可以自由地提問、質疑. 在學生們心中,老師就像是他們的朋友,而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也易于拋開以往那種居高臨下的權威,真正和學生打成一片. 教師可以坦誠地對學生說:“我也不太清楚,咱們一起探究. ”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 對教師而言,意味著上課是與學生一起分享.
33 加強教師與家長的合作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課程改革牽涉到千家萬戶,有必要讓家長們也了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合作,向家長們做好新課程改革的宣傳工作. 如給家長開設課程改革的專題講座、開家長會、請家長進課堂聽教師上課、參與評課、邀請家長共同來參與孩子的綜合實踐活動等方法,讓更多的家長來了解新課程的科學理念、認識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關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發(fā)展.
合作意識,是現(xiàn)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具備這一基本素質,很好地進行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及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從而使新課程改革深入到每一位教師、學生、家長的心中.
4 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上世紀以來全世界知識總量每七至十年翻一番. 同時,“知識廢舊率”也在加快. 因此,一個大學畢業(yè)生在校獲得知識,僅占一生所需知識的10%,90%的知識需在工作中獲得. 作為教師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必須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 特別是現(xiàn)在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的出現(xiàn),教師工作受到嚴重的沖擊,稍不注意就落在學生的后面,何談為人師表. 為此,現(xiàn)代教師必須走出一次性教育的誤區(qū),不失時機地進行二次教育以及終身學習,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他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這就是人生目標. 一個好老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新東西,不停地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觸動他思想和情感,激發(fā)他去進行探索,使他產生求知的需要進而變成自己學習的動力. 努力充實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帶動學生,做學生知識與人生目標的引路人,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才能順應時代的大潮,符合發(fā)展社會的要求.
5 教師行動的準則契約意識
契約意識作為文明社會的意識之一,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 特別是在加入玏TO之后的社會現(xiàn)實中,契約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我們的周圍,并規(guī)范著我們的行為. 如果教師要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須具備契約意識.
第一,契約意識要求教師明確權利義務. 權利與義務是契約意識的本質內涵,不能把契約理解為教師單方面的權利或義務. 一方面,教師必須對學校和學生兩方面盡自己的義務. 學校給老師一定的薪水等一系列的待遇,教師就應該為學校提供最優(yōu)質的教育. 學生到學校上學,也和學校產生了契約關系,教師就應該代表學校對學生施以優(yōu)質的教育. 如果教師擁有明確的契約意識,那么,就會容易理解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內容不應該是命令服從和師道尊嚴,而是民主平等,至多是“平等中的首席”. 另一方面,教師也應該充分享受到自己的權利. 既然教師為學校提供了優(yōu)質的教育,那么,教師就應該得到該得到的待遇,從而為教師的優(yōu)質服務提供更好的條件. 特別是隨著教師聘任制的逐步實行,教師的權利意識也應進一步加強,以維護教師自身的合法權益. 否則,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 這也是教師的契約意識中應該具有的內容.
第二,契約意識要求教師按照規(guī)則辦事. 既然教師與學校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契約關系,教師就應以學校和學生的需要為自己的工作方向,“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按規(guī)范的教育標準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務”. 這就要求教師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特別是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行為,否則,就算違約,就要承擔責任.
第三,契約意識要求教師具備行為能力. 既然教師代表學校給學生進行教育,那么,教師就應該有足夠的能力來確保學生能夠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諸多方面都存在著教師未探索過的領域,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盡最大限度地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第四,契約意識要求教師善于解決問題. 課程改革中,教師無論是在角色轉換、工作方式、課程資源、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許多方面會存在著各種各樣. 面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學會用談判的方式來解決,而不是驚慌失措,甚至是消極對待.
6 教師的生命意識
教育是師生生命之花的綻放,學校是師生精神的家園,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和教師生命價值展現(xiàn)的重要空間. 因此,教師只有具備生命意識,他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關注學生生命的成長和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才能煥發(fā)師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提升學生的智慧和
人格,塑造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能共享教育的幸福,師生才能共同走向生命的大完滿.
那么,什么是教師的生命意識呢?
悲憫意識. 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奇跡,美麗而神奇. 生命又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何其珍貴. 教師對生命應始終懷有一種尊重、敬畏、謙卑、呵護、悲天憫人的情懷.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一個“愛”字. 熱愛學生就是對生命的熱愛,而熱愛生命則是源于對生命的悲憫意識. 任何對學生居高臨下和盛氣凌人的教訓,對生命事件的置之不理和簡單粗暴的處理,都是對生命的褻瀆和戕害. 對生命有悲憫意識的老師,他才能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才能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才能有教育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崇高感. フ體意識. 人的生命是在具體個人中存活、生長和發(fā)展的,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 個體的生命是以整體的方式存活在環(huán)境中,并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存和發(fā)展的. 學生是“整體的人”,他的身心存在與發(fā)展具有完整性,并且與自然、社會水乳交融、和諧共處,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因此,教師對學生生命的存在與發(fā)展必須具有整體意識. 既關心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又關注學生與自然、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 任何割裂學生生命整體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只能導致學生片面、畸形的發(fā)展. 素質教育就是一種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生命整體意識的教育.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實現(xiàn)三維目標,體現(xiàn)了對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整體關懷. 互動合作生成的教學方式就是關注學生整體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因為個體生命不能單獨的生存與發(fā)展,只有在與教師、學生、課程的交往、交流、對話中,與他人的合作探索中才能獲得整體的發(fā)展.
主體意識. 生命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自我覺醒的過程,不斷地發(fā)展自我、確證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 也就是要樹立生命的主體意識. 薩特說“你要成為你自己”,找到了自己,成為了自己,生命就具有了主體意識. 教育家們說:教育激勵和喚醒. 激勵什么?喚醒什么?就是喚醒主體意識,激勵學生成為自己. 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去喚醒自我,找到自己,共同樹立生命的主體意識. 所以說:學生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點燃的火把. 有了主體意識,才有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師生才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主動地構建知識的意義,形成對外部世界的自我揭示系統(tǒng),才能有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溝通、人格的砥礪. 學生才能形成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精神,學生才會真正具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
超越意識. 教育教學是師生生命的一種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教師應該主動地去追尋這種存在和活動方式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不斷地思考、探究和創(chuàng)造去提升生命的質量,這就是教師生命的超越意識. 只有超越,才能不斷地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 烏什斯基說:只有靈魂才能影響靈魂,只有情操才能影響情操,只有人格才能養(yǎng)育人格. 所以教師的生命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生活質量,教師只有樹立“我思故我在,我行故我在,我新故我在”的思想,不斷地超越自我,由“自在的生命”變?yōu)椤白詾榈纳?,才能不斷地突破自身的狹隘和封閉,走向生命的開放與自由,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差異意識. 每一個學生都是作為生命的個體存在的,生命個體之間有共同的東西,但是由于每個個體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環(huán)境的差異,使每個個體生命都有特殊性,即個性,并且在其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具有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承認并且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就是教師的生命差異意識. 古希臘有句名言: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中國諺語說:人如其面,各不相同. 十個手指不一般齊,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教師整天面對具有鮮活生命的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有的長于思辨,有的長于行動;有的文靜,有的活潑;有的早慧,有的晚成. 因此,差異意識,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存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狀態(tài)都具有其合理性,都應得到充分的承認和必要的尊重.
游戲意識. 生命的成長離不開游戲,因為生命是理性和感性的統(tǒng)一,生命的成長離不開理性的培養(yǎng)和感性的熏陶. 這是一對矛盾,游戲卻能把生命的理性和感性統(tǒng)一起來,使生命既有自有本質的內在深度,又有外在形式的活潑燦爛. 當然,不能把游戲理解為膚淺的搞笑,無聊的打鬧,游戲意識是一種審美意識,游戲活動是一種審美活動,既有愉快的形式,又有智慧的內涵. 是規(guī)范的自由,是深刻的輕松. 具有游戲意識的教師,他會把他的教育教學活動變?yōu)樗枷氲捏w操,精神的漫游,心靈的探險,智慧的博弈,靈魂的音樂,生命的繪畫. 讓師生的生命在游戲中成長.
教育是生命的花朵,離開了生命的本源,它將會枯死. 教師有無生命意識直接關系到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 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去尊重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完善生命,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見本刊2008年第10期(總第222期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