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有些父母發(fā)牢騷說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他們教育孩子時常會寸步不讓地說:今天非讓你聽話不可?。ㄟ@是比較文明的說法)邊打邊對孩子說:“知道為什么打你嗎?”孩子抽抽噎噎地說:知道,這是為我好。
我在想,當父母與孩子發(fā)生矛盾時,究竟是誰該先讓一步?多數(shù)父母會認為,如果不把孩子的壞習慣糾正過來,他下次就會走得更遠。有的父母認為,如果不殺一儆百,下次管教孩子時就不再有父母的威信。這是常被混為一談的兩件事情:孩子的教育與成人的威信。
成人的生活經(jīng)驗和對痛苦的耐受力顯然要比孩子強,這是毋庸置疑的。成人交往時,遇見不合意的事情會給自己轉彎,在心理學中稱此為“初級思維過程”。比如有好電影要看,有好衣服要買,考慮會影響工作或家里的收支平衡,成人可能會做出否定的決定——他們知道,暫時滿足不了的愿望或許以后會實現(xiàn)。當時,他們對欲望落空的承受并未帶來任何心理和行為上的傷害,相反,由于節(jié)制是成人自己所做出的判斷,這種暫時的“損失”在今后會以加倍的回報返還。
而對孩子來講,其思維呈線性,即所謂“初級思維過程”:我想的東西一定要得到,我產(chǎn)生的愿望一定要實現(xiàn)。孩子對欲望不能滿足的痛苦耐受能力遠弱于成人。當自己的欲望未能實現(xiàn)時,他們所產(chǎn)生的恐怖癥完全可以用滅頂之災來形容。一項兒童分組隨訪試驗證明,那些能夠?qū)⑵邆€糖果分為每天吃一個的孩子,與那些一次性索要七個糖果在一天(或數(shù)小時內(nèi))吃光的孩子相比,當他們成人之后,前者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遠比后者強。
這需要父母們在滿足孩子的欲望和緩解其痛苦之間形成一個緩沖區(qū),在孩子痛苦時給予安撫,在其幸福時給予指導,孩子的心中就會體會到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理解,就會逐漸明白: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是無限的,而自己的欲望能夠滿足的程度是有限的,他們就會逐漸形成自己與他人、內(nèi)心欲望與外在現(xiàn)實的界限,而這一界限是一切人際關系的基礎。
父母不愿承認自己可以對孩子弱一些,實際上是溫柔一些、接納一些,是因為他們自己自戀地認為,保持嚴厲就等于保持權威,這恰好說明自己對權威的需要,而非對教育孩子的需要。
編者小語: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越大越難管教了,你說一句,他頂你兩句。父母在孩子面前很難樹立威信,由此,可以透視出大多父母的煩惱。我們不妨從父母自身找一下原因,看看哪些不正確的威信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