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逍遙游》是由小大之辯開篇的:“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末了,他的結(jié)論是:無論大小,總有個東西在管著你。
現(xiàn)今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也是地球上曾經(jīng)有過的最大動物)是藍鯨,最長紀錄是33米,重210噸,這個重量等于30頭大象或150頭牛。藍鯨的各個器官也夠驚人的,腎臟就有1噸重,舌頭2噸,心臟小些,也有700千克,超過一頭最壯碩的挽馬。
藍鯨也許要算一個特例,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巨獸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F(xiàn)存的最大陸生動物是非洲象,高3.5米,重12噸,但與200萬年前的劍齒象相比,就顯得矮小多了。再如現(xiàn)今最大的鳥是非洲鴕鳥,高可達2.5米以上,體重90千克,奔如駿馬,爪可殺人,可比起剛剛絕滅不久的新西蘭恐鳥卻差了一大截,恐鳥高可達3.5米,但它也算不上大,過去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隆鳥有5米高,差不多趕上長頸鹿了,真可謂天外有天。1911年,人們在巴基斯坦(當時還沒有這個國家)發(fā)現(xiàn)了一種巨大動物的骨骼,這是一種巨型犀牛,生活在3千萬~2千萬年前的中亞。這種被命名為“俾路支巨獸”的犀牛體長10米,高8米多(比長頸鹿高了近3米)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這種例子還能舉出很多,很容易讓人想起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名言。
動物的大與小是進化中的策略,最初哺乳動物只是鼩鼱一類的小東西,以昆蟲為食??赡苷菑拇笮〔煌_始了分化,逐漸變得千姿百態(tài)了。
可以想象,無論哪一次分化,大的總是最具優(yōu)勢的一方。它們有更充分的食物,更大的空間,而這又進一步促進了它們增大的趨勢。
大有大的好處,這很容易理解,身體的龐大不但可以聚集更多的能量,更能有效地保持體溫,還是有效的自衛(wèi)手段。如果大象還像它的遠祖那樣只有豬那么大,就會成為食肉獸競相捕食的對象。長頸鹿并無特別的自衛(wèi)能力,只是因為身高腿長,不但看得遠,逃得快,真到了危急時刻,一踢一撞也都極具威力,所以也少有猛獸愿意冒這個風險來招惹它。
對食肉獸,身體的龐大意味著捕食能力的增強,獵手的大小與獵物大小也成正比。獅子可以捕食野牛、斑馬和角馬等大塊頭,而獵豹往往只以小型羚羊為目標。為了彌補身單力薄的不足,犬科動物發(fā)展了以群體作戰(zhàn)的方式和大型動物周旋。
正是這些大的優(yōu)勢可能蔽蓋了大的難處,實際上,一個大動物就像一個大企業(yè),運轉(zhuǎn)起來固然能量無窮,可一旦虧起本來也勢不可擋:食物供應不足,幼獅的死亡率高就是因為得不到充足的食物,成年獅子太“能吃”了;對生活環(huán)境的過于依賴,如獅,虎等雖威猛無敵,卻只能偏處一隅,而狼這種中型猛獸卻幾乎遍布全球。
大動物壽命較長,但這也不見得完全是好事。壽命長,孕期和生長期也就較長,胎死腹中或幼年夭折的可能性較大,而且損失也較慘重。由于更新?lián)Q代緩慢,當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的變化時往往無法適應,這正是一些巨獸絕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大動物相比,小動物在實力方面處于劣勢,但在效率方面卻大大領(lǐng)先,小猛獸(如伶鼬)和小猛禽(如伯勞)從某種意義來說,比虎和鷹更有殺傷力,而且更能適應多種環(huán)境。再如老鼠,雖然吃了不少“小”虧,成為多數(shù)動物捕殺的對象,但卻占了大便宜,不但家庭繁盛,而且遍布世界各地,成為“最成功的哺乳動物”。
人類出現(xiàn)后,巨獸的劣勢越發(fā)明顯了。它們不但因目標較大,容易被消滅,而且還是人類改變環(huán)境的最嚴重的受害者。不管多么兇猛有力,巨獸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落到了瀕危的處境,而小動物卻安然無恙,而且還可能更加繁榮昌盛——正如老鼠們表現(xiàn)的那樣。
在進化的歷史上,動物中的巨人和侏儒正如花與葉,花總是曇花一現(xiàn),而葉卻萬古長青。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