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流氓”的含義是指那些擾亂社會治安,經(jīng)常從事不良行為的人。這類性質的人很早就存在,因此,對于這個特殊人群的稱呼也很早就有。但是,用“流氓”這個詞專門稱呼這類人,則出現(xiàn)得比較晚,大約是在清朝末期。
那么,我們今天稱之為“流氓”的人,在古代叫什么呢?
可以說五花八門,各個朝代有不同的稱呼,這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少有的現(xiàn)象。中國歷來講究“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在漫長的歲月中,絕大多數(shù)社會事物和不同人群都有固定的稱呼,偏偏“流氓”這個特殊人群歷朝歷代都在變。
先秦時期,與現(xiàn)代“流氓”含義相近的稱呼有“惰民”、“閑民”、“蟊賊”、“賴子”、“惡少”等。之所以說它們與現(xiàn)代“流氓”的含義相近,是因為有些詞含義比較多,某些含義超出了“流氓”的概念。例如“蟊賊”當時也用來比喻貪官污吏。
秦漢時期,流氓這一社會角色一般稱之為各類“惡少年”,如閭里少年、城中少年、淫惡少年、輕薄少年、輕俠少年等,此外還有惡子、大俠、豪俠等,都是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流氓。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類“惡少年”的稱呼依然存在,但又多了一些稱呼,例如好事少年、勇敢少年、鄉(xiāng)黨少年等。在這一時期,對于俠客的稱呼也有了變化,大俠、豪俠類慢慢減少了貶義,增加了褒義,似乎退出了“流氓”的行列,而專指現(xiàn)代流氓含義的,演變出兇俠、奸俠、游俠等稱呼。
隋唐時期,對于流氓采用少年類的稱呼依然不少,有時甚至就簡單稱為少年。此外還有兇豪、無賴賊、閑子、妙客等。
在隋唐以前,對于流氓的稱呼有幾個系列,如“民”系列,“少年”系列,“俠”系列。這些系列后來大多不再被采用,而以各種新的流氓系列稱呼代替。
宋代一般將流氓稱為搗子,這可能與搗亂這個詞有關。在隋唐“閑子”的基礎上,宋代對流氓的稱呼還發(fā)展出閑人、閑漢等稱呼。對于流氓的這個“閑”系列的稱呼,至今在很多地方還存在。此外,宋代稱呼流氓還有玩法之徒、玩劣之徒、刁玩之徒等“玩徒”系列。到現(xiàn)在,“玩”的貶義大多被“頑”替代,“玩”本身漸漸中性化,甚至還帶一點點褒義。宋代對流氓的稱呼比較多,可能與市民社會的發(fā)達有關,例如,無賴、破落戶、白日鬼等,都被用來稱呼流氓。
元代對于流氓的稱呼有無徒、無圖、潑皮、綽皮、賴皮、無賴、白賴、地頭鬼、哨子、哨廝等等。上述很多稱呼或直接、或間接地保留到現(xiàn)在,在各地的方言中,還經(jīng)常能見到。元代對于流氓的稱呼大致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的系列,一是“賴”系列,二是“皮”系列,三是“哨”系列。前兩個流氓系列稱呼對后世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
明代對于流氓的專用稱呼是破落戶。這個破落戶并非是指家道破敗,而是指不務正業(yè)。此外還有莠民、喇唬、光棍等。其中的光棍到今天演變成單身或未婚男子的意思,但是在明代,光棍是指今天流氓的意思。光棍這個詞在清代也是指流氓,由此還發(fā)展出稱呼流氓的“棍”系列,例如喇棍、土棍、地棍等。從此以后,“棍”系列的詞組基本上都是壞人的意思,例如痞棍、流棍、山棍、學棍、訟棍、黨棍等等。
此外,清代稱流氓的還有“混混”,這個詞到今天還在用;還有“賣打的”,但這個詞很少用了。今天北京人經(jīng)常用的“碰瓷”,在清代也是流氓的意思,不過當時叫“碰詞”。清代各地對于流氓的稱呼還有很多,例如上海的“白相人”;天津的“混混”、“混星子”;兩湖的“痞子”;江南的“潑皮”、“賴皮”;江西的“老表”在清代也被用來稱呼流氓;廣東的“濫仔(爛仔)”、“泥腿”;等等。之所以清代有如此多對于“流氓”的不同稱呼,可能是因為年代比較近,文字記載豐富,語言流變痕跡還有較多保留的緣故。
清代末期,“流氓”這個詞正式具有了現(xiàn)代含義。這個現(xiàn)代含義的流氓出現(xiàn)于上海的租界。由于當時的上海具有全國最發(fā)達的報紙等現(xiàn)代傳媒,因此,這個詞匯很快被廣泛傳播,成為現(xiàn)在最具權威的統(tǒng)稱,其他對于流氓的用詞漸漸都成為地方性的稱呼,大多只保存于各種方言中。從此,“流氓”的“地位”獲得正式確立,連中國的法律文件也采用這個詞。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