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2002年1月的一天,被告人姚某、王某、萬某(均系未成年人)在一溜冰場玩時,發(fā)現(xiàn)被害人李某西裝革履,遂產生搶劫之意。先由被告人王某將被害人李某騙至溜冰場外的河堤邊,三被告人圍上前向李某要錢買煙抽,李某稱沒有錢,被告人姚某不信,打了李某一拳,爾后三被告人搜遍李某全身,只找到5角錢。被告人姚某等三人覺得晦氣,便上前對李某拳打腳踢,李掙脫后逃跑,被告人緊追不舍,李某無奈翻越路邊護欄,墜下河堤摔倒在河岸上,三被告人見狀逃離現(xiàn)場,后李某在被送往醫(yī)院途中死亡。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在實施搶劫過程中,因搶劫致人死亡,符合《刑法》第263條規(guī)定的8種加重情形之一,構成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應從重處罰。
第二種意見認為:三被告人構成搶劫罪(未遂)和故意傷害(致死)罪,應數(shù)罪并罰。理由是三被告人為劫財對李某使用暴力,但未得逞,屬搶劫未遂,爾后又因惱羞成怒意圖報復被害人,實施了傷害行為,最終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嚴重后果,應數(shù)罪并罰。
第三種意見認為:三被告人只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理由是三被告人均系未成年人,在前一階段采取輕微暴力手段索要少量的錢財,且未得逞,這一階段的搶劫行為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爾后因惱羞成怒產生了報復念頭,對被害人拳打腳踢,并持棍追打,主觀上有傷害故意,客觀上造成被害人失足死亡的嚴重后果,應定故意傷害罪。
評析意見
本案分歧的焦點在于是否所有因搶劫而致人重傷、死亡的都是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要按不同情況具體分析。
第一種以劫取財物為目的,故意或過失致人重傷、死亡,并當場劫取財物的,構成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因為在此情況下,致人重傷、死亡不是犯罪人的根本目的,是為劫取財物排除障礙,劫取財物才是目的行為,手段行為服務于目的行為,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因此主客觀要件是有機統(tǒng)一的,符合搶劫罪結果加重犯的構成特征。
第二種以劫取財物為目的,先故意或過失致人重傷、死亡,但沒有當場劫財,而是準備事后圖財,因這種情況不符合搶劫罪“當場劫取財物”的要件,故不能成立搶劫罪,只能按照故意(或過失)傷害、故意殺人或過失致人死亡等定罪。
第三種犯罪人基于私仇、報復等其他原因故意致人重傷、死亡,而后見財起意,乘機將被害人財物搶走。此情況下,由于犯罪人起先只有侵犯他人健康和生命的故意,而沒有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占有財物的故意是在致人重傷、死亡之后產生,二者并無內在的聯(lián)系,因此,應定故意傷害(或殺人)罪和搶劫(或盜竊)罪,適用數(shù)罪并罰。
第四種犯罪人在搶劫之后故意致人重傷、死亡,即犯罪人在搶劫后,出于報復或者為了殺人滅口,故意致人重傷、死亡,因其致人重傷、死亡行為不是搶劫目的的手段行為,與先前的搶劫行為沒有內在聯(lián)系,而是在滅口、報復等新的動機支配下實施的另一犯罪行為,符合新的犯罪構成,應獨立成罪。先行的搶劫行為如果不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則構成搶劫罪,后面的致人重傷、死亡行為則構成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適用數(shù)罪并罰原則。
根據(jù)以上分析,被告人姚某等三人采取輕微暴力,劫取他人錢財(未遂)符合搶劫罪的構成特征,但三人均為未成年人,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其前期行為不構成犯罪。而在搶劫之后,因未取得錢財惱羞成怒,出于報復動機,主觀上形成傷害被害人李某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傷害行為,并導致李某死亡的嚴重后果,其主客觀要件有機統(tǒng)一,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