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獻中
“皇天后土”是個成語,中學課本和一些辭書均有解釋,但大都籠統(tǒng)、空泛,語焉不詳,未能指出其中字形習見而含義冷僻的“后”字究竟是何意。例如商務印書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只解釋說“指天和地”,四川辭書出版社的《古代漢語詞典》只說“謂天神地祗”,人教版的課本只說“天地神明”,諸如此類。由于缺乏相關解釋,很多師生就想當然地認為:“后”在這個成語中既然與“皇”對舉,也表示天地的統(tǒng)治者,那么其含義就應當是指“皇后”“帝后”,即皇帝的配偶。
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后”在古漢語中固然有“皇后”“帝后”的義項,是皇帝配偶的稱號:但“后”在上古漢語中還有一個人們不大熟悉的義項,那就是“君主”“帝王”,是上古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含義與“皇”“帝”“君”“王”等相同。這方面的例證頗多,如《尚書·湯誓》:“我后不恤我眾?!?我們的君主不體恤我們大家)《左傳·襄公四年》:“有窮后羿?!?有窮國的君王是羿)屈原《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從前三王的德行是多么完美啊,所以眾多賢人匯聚在他們周圍)如此等等。“后”這個義項在一些常用工具書中也有體現(xiàn),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②:古代稱君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①:君主,帝王。筆者認為,在“皇天后土”這個成語中,“后”字應該解釋為“君主”“帝王”。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這個成語中,正由于“后”與“皇”相對舉,也是表示天地的統(tǒng)治者,所以,它的含義就不能理解為“皇帝的配偶”,即不能解釋為“皇后”“帝后”。而只能理解為“君主”“帝王”。理由很簡單:在古代的男權社會里,女子根本不可能擁有與男子平等的地位,不可能擁有與男子“平起平坐”的資格,不管她們的身份如何?!盎屎蟆薄暗酆蟆彪m然地位比大臣和百姓高,但仍不能與皇帝平等,所以將它解釋為“皇后”“帝后”是不合情理和邏輯的;在“皇天后土”中,“后”和“皇”其實是兩個對舉的同義詞,它們都被用來表示天地萬物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不同稱號,它們之間才可以“平起平坐”。
那么,“后”在上古漢語中為什么會有“君主”“帝王”的含義呢?換言之,為什么上古時代的“君主”“帝王”稱為“后”呢?這就需要了解上古時代的社會狀況和“后”字的本義及其演變。
據(jù)著名古文字學家考證,“后”字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字形是婦女產(chǎn)子之形,屬于會意字,本義表示“婦女生子”或“能生孩子的婦女”。如王國維在分析了“后”字在甲骨文里各種形體的共同特點后指出,“后”字的初文“象產(chǎn)子之形”,“產(chǎn)子為此字之本誼?!?《觀堂集林》卷九《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xù)考》)羅振玉在《殷墟書契考釋》中贊同并征引了王氏的觀點。郭沫若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后”字“甲骨文酷肖產(chǎn)子之形”。(《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之三《卜辭中的古代社會》)他們還一致認定,“后”當初就是女性酋長、君主的稱號。“后”字的出現(xiàn)是母系社會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先民對生殖的崇拜。在遠古時代,由于生產(chǎn)力極端落后,部落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以及疫病時常流行,人口的增加非常困難,人類自身的繁衍成了至關重要的頭等大事。于是,具有生育功能的婦女就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女性的社會地位遠遠高于男子,女性具有氏族內(nèi)部事務的決定權和管理權,氏族內(nèi)部的最高首領由女性擔任。這就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母權制,“后”就是氏族成員對女性首領的稱呼。后來,社會演變到父系氏族時代,男子逐漸取得了氏族內(nèi)部事務的支配權,進而成為氏族首領,“后”作為氏族首領的稱號也被男性所奪取,并轉變、擴展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以及諸侯、帝王的稱號。隨著社會的進一步演變、發(fā)展,“后”這個稱號又被“帝”“王”“皇”等稱號所取代,不再被君主們所使用。但君主們并不舍得徹底拋棄這頂“桂冠”,就將它“轉贈”給自己的配偶,作為她們的稱號。于是,歷史上才有了“王后”“皇后”“后妃”等稱呼?!昂蟆弊值暮x,也由“君主”“帝王”演變?yōu)椤熬鞯呐渑肌薄暗弁醯恼蕖敝悺?/p>
總之,“后”字在古漢語中具有“君主”“帝王”之意,而且這個含義比“王后”“皇后”“帝后”等義項出現(xiàn)得早。但由于這個含義鮮為人知,或時常被人忽略,所以人們在解釋“皇天后土”這個成語時,極易將其中的“后”字理解成“王后”“皇后”“帝后”等。這是理解上的“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