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莎
1992年12月5日我公公艾蕪去世。墓址選在新都桂湖公園花木扶疏的一處開闊地,與升庵桂湖一墻之隔,古今兩位文化名人毗鄰而居。
未經(jīng)人工雕琢的天然大青石,雄渾而粗獷,和老人一生樸實無華的風格甚為貼近。這是艾蕪銅像的基座。那么,鐫刻在基座上的墓碑,請誰來題寫呢?老人生前所熟悉的領(lǐng)導(dǎo)人、文化官員、著名作家、書法家在我們頭腦中一一閃過,最后,我向我的先生提出,最合適莫過于巴老了。兩位老人相識相知半個多世紀,他們之間的友誼雖非生死之交,甚至平常聯(lián)系都不多,但兩位老人心靈的息息相通,卻又真真切切貫穿了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記得有一次,人文社要編輯出版巴老書信集,有關(guān)人員來信征集巴老信件。去醫(yī)院探望時,我說到征集事,我公公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解放前有書信來往,這些信件,散失于戰(zhàn)亂和t文革,中了,現(xiàn)在一封也沒有,解放后沒有通過信件甚至電話也沒通過?!蔽以桨l(fā)不解,我公公說:“在北京開會和一同出訪時我們都能遇見,平時大家都忙各自的事?!蔽覍晌焕先酥g平淡如水的關(guān)系幾乎是難以理解的,然而,細細想來,到底是“熱絡(luò)”的更長久,還是“平淡”的更醇厚?
按照當下的標準,兩位老人半個多世紀的交往真是寥寥無幾,可就在這寥寥無幾之中,卻又足以給中國文壇留下伯牙、子期般的佳話。曾給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讀者帶來一陣南國邊地清風的《南行記》,便是由巴老出版的,而從此“南行”不僅成為一個特殊詞語,載入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冊,也成為一種精神力量,影響著幾代讀者。1992年,我公公去世。我們收到來自作家中的第一封唁電,就是巴老打來的。巴老在唁電中說:艾蕪沉默、寡言、勤奮,一生寫了很多好作品……我也是《南行記》的讀者……這些文字,簡潔而真切,表達著巴老對老友性情的深刻了解。盡管已經(jīng)過了十幾年,我們?nèi)匀挥X得,在幾百封唁電里巴老的最讓我們難忘。
早聽說巴老身體欠佳,更重要的是我們擔心巴老及家人的忌諱??晌覀冇质侨绱丝释贡砂屠项}寫啊!銅像與基因均計劃在我公公去世一周年的1993年12月5日落成。思前想后,1993年春天,我先生還是“狠”著。給李小林去電話談了請求巴老題寫一事,小林非常理解,說待問過巴老后一定告知我們。兩天后,小林來電話,說巴老同意寫,巴老甚至謙虛地說自己的字寫得不好看,怕艾蕪家人失望。又過了幾天,我們收到了這幅無價的“艾蕪之墓”,寄來的信封上署名“巴金”。從字跡上我們能夠想像巴老雖能握筆,手卻抖動不止的艱難。巴老寫得非常認真,用美工筆,在兩張紙上橫的、豎的共寫了四五條。從我們?nèi)ル娫捥岢稣埱蟮绞盏桨屠项}寫的“艾蕪之基”,前后時間不過一用。
1993年12月5日,艾蕪墓地揭幕儀式如期舉行?!鞍徶拱徒稹绷鶄€字凸顯于大青石基座上兩位老人間的友情,就像這大青石的基座——默默,使之更顯得雄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