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劉卿欣
由于歷史上積怨與南海領土爭端,越南人對中國的戒備乃至恐懼心理根深蒂固,中國越強大,越南人戒備心理越強。中國消費品大量出口越南,給越南造成巨額外貿逆差,不少越南人對此深感不安,更有越南媒體稱之為“經濟侵略”。在越南這種惡劣輿論環(huán)境下,以國產客車、卡車為代表的國產商用車逆市崛起,成為越南人嘴上不說,內心卻不得不承認的名牌產品。
中國消費品難改劣質低價印象
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越南市場,日本品牌摩托車與中國品牌摩托車進行了一場價格大戰(zhàn),日本高價摩托車幾乎要被中國低價摩托車擠出越南市場。然而,這幾年日本品牌摩托車又卷土重來,牢牢占據著越南的高端摩托車市場。日本品牌摩托車售價每輛在1000美元以上,中國品牌摩托車售價大都在600美元以下,最便宜的僅售300美元,每輛摩托車利潤僅二三十美元。中國摩托車與日本摩托車與相比,在質量、技術上差距不大,但由于日本摩托車是世界名牌,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所以,盡管中國摩托車靠低價競爭策略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撼動日本摩托車世界名牌的地位,而且低價促銷還給當地消費者留下中國摩托車低質低價不良印象。
現在,可支配收入增多的越南消費者的關注點已不僅僅是價格。如今,日本品牌摩托已牢牢占據了越南高端市場,即使在低端市場,越南人寧愿買他們的本土品牌,也不用中國貨,中國摩托車己淪落為低質低價的代名詞,甚至有些日本本田摩托報廢拆下的零部件比中國新配件還要貴。
與此類似,其他日本品牌的消費品也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越南一位空調經銷商說,原來他經銷中國名牌空調,本以為物美價廉的中國名牌空調一定會大受歡迎,但出人意料的是,盡管中國名牌空調價格比日本空調低20%以上,但越南消費者并不買帳,銷路一直不理想。不得已,這位越南空調經銷商只好改由從中國進口空調零部件,組裝后貼上日本品牌銷售,馬上銷路大增。
盡管越南消費者需要中國消費品,但決不會因此而崇尚中國產品。相反,中國消費品反而成為越南人發(fā)泄對中國不滿的“替罪羊”,貶低、挖苦與諷刺中國消費品成了越南社會常態(tài),一旦發(fā)現某個消費品存在質量問題,越南人愛說的一句口頭禪是“這是北方(暗指中國)造的吧”?一旦發(fā)現這種產品不是中國生產,越南人則會改口說“與北方造的是一路貨色”。即使中國品牌摩托車達到與日本品牌摩托相同的品質,中國品牌摩托車也不可能在越南市場創(chuàng)出名牌,中國摩托車如此,中國其他消費品也是如此,這是由越南人不良心態(tài)所決定的。
中國商用車逆市崛起
與國產摩托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制造的客車進入越南市場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市場競爭效果。直到20世紀末,越南市場是清一色日本客車。但從2003年起,中國客車對越南出口數量每年增長30%以上。常去越南的國人稍加觀察就可發(fā)現,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道路上,中國制造的客車越來越多。高價日本客車被低價的中國客車逼得節(jié)節(jié)敗退,市場占有率一落千丈,而且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很簡單,摩托車屬個人消費品,不存在投資回報和還本付息問題,對那些較富裕的越南消費者來說,日本摩托車是世界名牌,因此愿意不惜重金去購買,以獲得某種心理和面子上的滿足。但客車不是個人消費品,而是一種投資類產品,客戶購買投資類產品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投資回報。雖然中國客車進入越南市場之初,不是名牌,在質量、技術上與日本客車相比,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但價格僅相當于日本客車的1/2,一輛中國客車運營效率可能比不上一輛日本客車,兩輛中國客車運營效率肯定大大超過一輛日本客車。購買中國客車的越南運營商即使以日本客車3/4的票價招攬乘客,照樣有可觀的利潤。越南畢竟是發(fā)展中國家,工薪階層和窮人多,低票價對絕大多數乘客自然有很強的吸引力。
越南第一批選擇中國客車的運營商都發(fā)了大財,他們不僅成為中國客車的忠實用戶,而且運營商之間一傳十、十傳百,使越來越多的越南運營商來選擇中國客車,中國客車對越南市場的出口數量大幅增加。
因率先采用中國客車投資運營賺了大錢的投資商,引起多家客戶“眼紅”,伴隨“紅眼效應”的還有“成本效應”。
對像客車這類投資類產品而言,在質量、技術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投資類產品購置成本(價格)是決定企業(yè)競爭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有客戶因采用中國廉價客車而率先大幅降低成本,這就會使同行業(yè)其他客戶在經營成本上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甚至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其他客戶為降低經營成本也必需馬上跟進,大量購置中國產客車,這就是由成本競爭所產生的“成本效應”。一個典型例子,越南主要使用日本客車的運營商都面臨巨大的虧損壓力,這些運營商被迫紛紛用低價中國客車替代高價日本客車。
同客車一樣,越南人也無法抵御中國重型卡車的誘惑。濟南的中國重汽已在越南銷售了2000余輛重卡,而且這幾年在越南市場銷售數量幾乎是年年翻翻,從最開始的一年十幾輛上升到現在一年銷售300多輛。同中國客戶一樣,越南客戶也把重卡視作“掙錢機器”,越南重卡客戶彼此間只能炫耀誰的重卡掙錢多,如果日本的名牌高價重卡掙錢少,那就不是“長臉”,而是“丟臉”,所以對重卡這種典型的投資類產品來說,投資回報是王,品牌作用被相對淡化。如同中國客車在越南市場戰(zhàn)勝日本客車一樣,可以相信中國重卡必將步中國客車后塵,在越南市場戰(zhàn)勝日本重卡。
我國自主品牌商用車不僅在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更加堅固,而且出口海外市場的形勢也越來越好。過去商用車出口規(guī)模和批量都不是很大,出口的對象也比較零散,猶如在國際市場打游擊戰(zhàn)。今非昔比,動輒出口三五百輛車的規(guī)模已不算新聞,一次簽訂上千輛商用車出口大單,也越來越多。
投資類產品帶給我們的啟示
乘用車屬個人或家庭消費類產品,西方汽車工業(yè)經歷了上百年發(fā)展,其乘用車品牌如寶馬、奔馳等在全世界消費者中深入人心,其影響和優(yōu)勢使國產品牌乘用車難以與之抗衡和競爭。而以卡車、客車為代表的商用車是一種投資類產品,是用于載人運貨的商業(yè)運營,投資者購買商用車主要考慮投資回報,國產商用車完全可憑低成本、高回報的優(yōu)勢創(chuàng)出自己的名牌,國產客車、重卡是一個典型代表。
國產商用車在越南市創(chuàng)名牌給我們的啟示是:對以商用車為代表的投資類產品來說,賺錢才是“硬道理”。無論越南人從內心里如何抵觸中國產品,但也抵擋不住能多賺錢的中國客車、卡車的誘惑,且難以對中國客車、卡車進行進口限制乃至反傾銷??梢哉f只有投資類產品而不是消費類產品才能讓國外客戶(如越南客戶)產生不得不買的“依賴癥”,正因為國外客戶不得不買,才能有效規(guī)避國外貿易壁壘。
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出口的投資類產品無論開拓市場,還是創(chuàng)名牌都相對比較容易,與勞動密集型消費品相比較少受國外不利輿論和心態(tài)的影響。
我國出口產品大體可劃分為三類,一類是技術密集型投資類產品,以客車、卡車為代表的商用車是最具代表性的投資類產品,這類產品主要用于經營性質的運營,客戶謀求的是投資回報與賺錢。另兩類產品分別是勞動密集型消費品,以及資源性產品。目前紡織、家電、玩具等勞動密集型消費品仍在我國出口產品中占大頭,按照某主流經濟學家所極力推崇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勞動密集型消費品出口應是我國的強項和優(yōu)勢,但比較優(yōu)勢并不等于競爭優(yōu)勢,實際上,機械裝備類投資類產品才是我國的真正強項和優(yōu)勢,才能讓國外客戶不得不買,這方面國產客車、卡車是個成功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