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南方人物周刊》最近選出總理溫家寶作為“年度人物”,我想沒有幾個中國人會對此提出異議。
正如《南方人物周刊》所說:在這驚心動魄的一年,在幾乎所有事件背后,我們都能看到溫總理的身影。他以沉毅、果敢的形象,呈現(xiàn)出我們國家在社會轉型期的艱難努力……
我想,他在雪災中的火車站、四川地震災區(qū)等地方的身影;他緊握救援員的手,拜托他們要救出更多的孩子的囑托;以及那句“這是一場災難,你們幸存下來了,就要好好活下去”的深情安撫,將會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一次,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課堂上介紹那位擅長溝通,尤其精于講笑話的“陽光總統(tǒng)”里根時,有同學問我,究竟中國什么時候才可以出現(xiàn)一位類似的風趣幽默的領導人呢?
我回答說,兩國國情不同,中國人的苦難太多、歷史包袱太重、民族傷口太深,所以如此舉重若輕、活潑開朗、陽光燦爛的領導人,不會適合中國國情;相反,溫家寶那雙總是給人感情豐富甚至熱淚盈眶感覺的眼睛,溫情、仁厚的磁性嗓子,以及體貼、關懷的慈祥爺爺形象,才最符合同胞的感情。
恰恰就是這種慈父角色,在中國過去大喜大悲、跌宕起伏,也是災劫洗煉的一年,撫平了民眾的感情,愈合了他們的傷口。
我記得,2003年年中,香港歷經SARS肆虐后初愈,溫總理訪港,特地到重災區(qū)淘大花園走了一趟,探訪一戶因SARS痛失親人的家庭,他對喪偶的戶主郭先生說:
“你的夫人過世了,我們心里都很難過。我特意來看望你,……你又做父親又做母親,很不容易?。 愕模┖⒆訉頃苡谐鱿?,你將會告訴他們,他們生下來就經歷了一場磨難……”
溫總理就是如此體恤民眾,不但開解了這戶無語問蒼天的罹難者家屬,亦為更多的香港同胞,撫平了SARS帶來的種種生離死別下的情感創(chuàng)傷。這樣一幕情景如今還歷歷在目。
我想,這正是一個苦難的民族最需要的感情慰藉。
那些舉國哀痛的時刻,正是一個政治領袖展現(xiàn)出何謂領袖風范的時候,尤其是要懂得如何為國民療傷;在那種言語無法表達內心傷痛的時刻,其實也正是最需要言語撫慰的時刻、政治領導責任最為重大的時刻。
過去一年,國家遭逢劫難時,溫總理守候在一旁,幫助國民走過生命中的幽谷。
溫總理提過,他放在床頭的一本書,是古羅馬皇帝奧勒留(Marcus Aurelius)撰寫的《沉思錄》,他說:“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奧勒留在公元161年繼位成為羅馬皇帝,但甫上任便面對一個戰(zhàn)禍連連、天災不斷和千頭萬緒的攤子,為了挽狂瀾于既倒而四處奔波,心力交瘁。我想,這也是我們溫總理過去一年的寫照,為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而疲于奔命。
起先是年初的雪災,接著是年中的地震,由長沙、廣州擠得水泄不通的火車站,再到都江堰、綿陽、北川、映秀哀鴻遍野的災難現(xiàn)場,溫總理馬不停蹄,與時間競賽,就是為了爭分奪秒,推動龐大卻笨重的國家機器,投入救人、救災的艱巨工作當中。
其實要操心的,又豈止是幾場天災,還有開放改革30年后,浮華背后逐漸暴露的危機。追求經濟增長而帶來的貧富懸殊、社會分配不公、草根小民被邊緣化、企業(yè)為求利潤而不擇手段等社會問題,正慢慢浮現(xiàn)。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化,若不小心處理,社會隨時會被撕裂。毒奶事件、群體事件等,只是冰山一角。
30年前,有鑒于處境嚴峻,為了生存,中國必須先考慮經濟現(xiàn)實而不是道德和種種人道主義理想,于是義無反顧地走上一條“發(fā)展至上”的道路;但30年后,國民經濟逐漸進入小康階段,恰是暫緩發(fā)展步伐,重拾人文關懷的時候。
“胡溫新政”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走上臺階的。其核心管理哲學:“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以及“情為民所系”的“新三民主義”,重新關注在發(fā)展中被忽略的弱勢社群,那些探訪艾滋村、礦井工人等的訪貧問苦之旅,比起以往種種偉大的理論,或許更有人情味。中國如今最需要的,也正是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重新培育人文關懷。
而溫家寶總理恰是這種同胞所急需的苦難中的感情慰藉、社會轉型巨大陣痛中的希望以及兩極撕裂下的粘合劑。
去年9月,溫總理在出席聯(lián)合國會議時,用李商隱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表達心意,并說:“我今年已經67歲,我今后將把最后的精力獻給我的國家和人民?!?/p>
我想很多信賴總理的同胞,聽到這些話自然心頭一寬,但只要想起一位67歲的老人家仍要如此鞠躬盡瘁,又不免有點難過。
從長遠來說,一個制度還不健全,常常要強調領導人角色的國家,是有些可悲的;但從現(xiàn)實的情感層面而言,相信很多的中國人心里會慶幸,在劫難連連的一年,在社會轉型的巨大陣痛中,我們曾有過一位可以作為感情慰藉的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