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亮
【摘要】 介紹了真實經濟周期模型(RBC)產生的理論背景,對近些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對模型的新貢獻(包括發(fā)展和批判)做了綜述,最后概括了RBC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及其在我國經濟理論界的發(fā)展。
【關鍵詞】 真實經濟周期模型;動態(tài)一般均衡方法;校準法;帕累托最優(yōu)
真實經濟周期模型(RBC)是運用動態(tài)一般均衡方法(DGEM),通過分析代表性微觀主體的效用和生產等行為函數(shù)而建立的一種具有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周期模型。模型假定代表性個體是理性人,根據(jù)新古典經濟學經典分析范式,從事經濟活動的目標是實現(xiàn)目標函數(shù)的最大化,經濟的周期波動可以看作是微觀主體對外在技術沖擊做出的一系列最優(yōu)反應。真實經濟周期模型(RBC)一經Prescott 和Kydland(1982)提出就引起了宏觀經濟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不僅其具備的堅實的微觀基礎使模型有著良好的內在一致性,在兩人對美國1954年一季度至1982年四季度的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時,也發(fā)現(xiàn)了模型模擬數(shù)據(jù)與真實數(shù)據(jù)之間的驚人的外在一致性。
一、RBC模型的提出及其產生的背景
經濟周期理論作為現(xiàn)代經濟學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在目前的幾乎所有的正統(tǒng)經濟學教材中都可以找到專門為它開設的一章,情況并不是一直如此。在二戰(zhàn)后的最初幾十年里,凱恩斯式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無論是在經濟理論界還是在政府等經濟管理部門都占據(jù)著絕對主流的位置,凱恩斯在《通論》中闡述的政府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的經濟干預主義的思想,產生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蕭條背景,指出經濟之所以會陷入衰退是因為社會的總需求不足導致,社會總需求主要由私人部門的消費和投資構成,由于人類自身的一些特性使得消費具有一定的“慣性”。從二戰(zhàn)結束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凱恩斯的理論在對付經濟波動方面表現(xiàn)的還是很成功,七十年代開始的油價高企等供給面的沖擊因素造成一種被成為“滯脹”經濟困境,凱恩斯理論對此表現(xiàn)的無能為力。從此開始,經濟學家們意識到,僅關注社會經濟的需求方面對經濟波動的解釋力是不夠的或許供給的因素才是經濟波動的真正原因。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發(fā)生的滯脹,只是提供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產生的一個現(xiàn)實原因,同樣發(fā)生于七十年代的經濟理論界一次大爭論則提供了其產生的一個直接原因。希克斯(1937)以IS/LM的形式完全闡述了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思想,從此經濟學也就偏離了對經濟周期的研究而轉去關注經濟政策如何影響產出的決定。在希克斯的模型中,通過確定代表消費和投資IS函數(shù)、代表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的LM函數(shù)、一個生產函數(shù)和一個勞動供給函數(shù),社會總產出就可以表示成系統(tǒng)外生變量的簡單函數(shù)。盧卡斯(1976)在其文章中對這一“簡化方程”提出了質疑。盧卡斯指出,IS/LM中的效用函數(shù)、消費函數(shù)和投資函數(shù)的決定取決于微觀主體的消費、投資決策,傳統(tǒng)的IS/LM分析則省略了這一優(yōu)化過程,在討論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對產出決定如何作用的同時,此政策也改變了對微
觀主體儲蓄和消費的激勵,改變了消費和投資函數(shù)。
二、RBC模型的貢獻與不足及相關爭論
任何理論或模型都會因為其自身的不完善之處而飽受詬病,像RBC這樣影響力巨大的經典模型更是如此。RBC模型從提出到現(xiàn)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雖然經由Prescott 和Kydland及其同行的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模型自身還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許多知名的經濟學者都在很多的方面對其提出了批評。這些批評的事實并不是全盤否定RBC模型,相反,正是這些來自不同流派的批評的聲音促進了RBC模型的不斷向前發(fā)展與完善。
(一)經濟周期中長期與短期的爭論
米切爾(1923)考察了美國產量水平的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并將經濟周期描述為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產量的擴張和收縮。他將數(shù)據(jù)描述成一系列的周期,由衰退、低谷、繁榮和高峰等四個階段組成,尤其強調轉折點(低谷和高峰)的存在。這就是最初期的關于經濟周期的經典描述。在索洛(1956)建立的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基礎上,盧卡斯(1977)用一種與米切爾不同的方法來看待經濟周期,他把經濟周期看作是與長期增長趨勢相比較時,經濟變量表現(xiàn)出的短期相對波動。
對于在實際經濟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的明顯的短期波動,有著各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種就是存在兩種相互獨立的過程對經濟發(fā)生作用:決定產出長期增長的索洛模型所描述的增長過程,在幾個年或者更短時間里導致暫時短期波動的獨立的過程。這種解釋是那些相信“經濟周期”確實存在的經濟學家們喜歡的解釋(曼昆,1989;托賓,1996)。第二種解釋是增長過程本身存在著很大的隨機性,它導致明顯的短期波動,根本獨立的短期理論就沒有任何必要。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流派的納爾遜和普羅瑟(1982)指出,如果技術沖擊是持久,短期波動和長期經濟增長將被納入同一個框架,傳統(tǒng)經濟學中長期和短期的兩分法將被拋棄;如果技術沖擊帶來生產力的提高是隨機的,實際產出軌跡隨機游走的特征就類似于經濟周期,產出的波動是產出自然趨勢的波動,并不是什么對長期平滑的增長軌跡的偏離,每一次生產率的沖擊決定一個新的增長軌跡。Campbell 和Mankiw(1987)的檢驗結果也表明技術沖擊發(fā)生之后的產出波動一般在同一方向上跟隨著技術沖擊。在索洛的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經濟學家將增長分析與波動分析分離,在納爾遜和普羅瑟的模型中,既然長期增長與短期波動動力是一樣的,都是技術沖擊,兩者并無差別,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完成了對增長理論與周期理論的整合,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是傾向于第二種關于經濟周期的解釋。
(二)關于“貨幣中性”的爭論
Prescott 和Kydland聲稱建立模型的最初意圖是為了研究“貨幣沖擊”的傳導。但當在模型中代入實際沖擊進行臨時模擬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模擬數(shù)據(jù)對真實數(shù)據(jù)具有良好的擬合性質,并能很好解釋經濟周期。這說明,“貨幣沖擊”是經濟的沖擊來源之一是被廣泛接受。在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的初期,經濟學家們都強調用貨幣沖擊來解釋經濟周期,堅信真實沖擊不會大到能導致可觀測的經濟周期。
在70年代,關于貨幣政策的作用有兩種基本觀點:一種是凱恩斯貨幣主義者(Keynesian monetarists)的觀點,認為政府能夠用積極的貨幣管理政策來影響產量水平。另一種是弗里德曼貨幣主義者(Friedmanite monetarists)的觀點。認為政府沒有實施有效的積極貨幣管理政策的足夠信息,政府只能確定一個穩(wěn)定的貨幣規(guī)則,理性預期革命則對貨幣政策的功效(雖然并不是對經濟周期是否由貨幣沖擊導致的觀點)提出了質疑。這一理論指出,微觀經濟主體會對貨幣當局的“貨幣規(guī)則”做出理性預期,雖然可能在預期中犯錯誤,錯誤是隨機的,不會犯系統(tǒng)性錯誤。如果是這樣的話,貨幣供給的增長的效果就會被價格水平的同比例提高所抵消,貨幣當局不能影響產量。貨幣錯覺就可能是經濟周期波動的一個根源(盧卡斯,1972)。關于貨幣當局能否影響產量水平,兩大陣營進行了一場經驗的(經濟計量的)的爭論,其中不同的觀點可參見巴羅(1981)和米什金(1982)。
(三)短期波動是對長期均衡趨勢的偏離嗎
凱恩斯主義者相信,長期里,經濟會按照索洛模型里描述的長期增長趨勢增長,但短期內,由于需求沖擊的影響,產出水平會偏離這種長期的均衡水平。如果事實真如他們描述的那樣,政府通過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對沖掉需求沖擊的影響,使得產出回到長期的均衡水平上去,這樣做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RBC理論告訴我們,經濟波動乃是在完全競爭市場、完全信息、廠商和個體的同質性、理性預期環(huán)境下,生產者和消費者對技術沖擊做出的最優(yōu)反應,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即經濟波動并不是對均衡趨勢的偏離,波動自身就是均衡增長趨勢的軌跡。政府的干預政策是完全不必要,會降低社會的福利水平。普雷斯科特(Prescott)指出:這項研究(RBC模型)的政策含義是,為經濟穩(wěn)定性而付出高昂代價的努力很可能是反生產的,經濟波動是對技術進步速度的不確定性的最適宜響應。
三、RBC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
龔剛和Willi Semmler(2003)最早在國內期刊上對標準的RBC模型進行了介紹。他們的研究突破了新古典主義的分析框架,將勞動力市場的非均衡引入到RBC模型中,描述了非均衡引入后的家庭決策、廠商決策的變化,討論了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中交易行為的變化,并考慮了不同的非均衡實現(xiàn)法則,大大縮短了理論與現(xiàn)實的差距。陳昆亭、龔六堂、鄒恒甫(2004)用標準的RBC模型模擬了中國1952年~2001年這50年的經濟數(shù)據(jù),認為中國50年經濟波動的80%可以由技術沖擊加上政府支出沖擊等真實沖擊來進行解釋。陳昆亭、龔六堂、鄒恒甫(2004)研究了引入供給沖擊后的RBC模型——太陽黑子模型。在沒有供給沖擊時,模型退化成RBC模型,研究技術和政府支出沖擊的效應,引入供給沖擊或需求沖擊時,模型校正為太陽黑子模型。陳昆亭與龔六堂(2004)指出,傳統(tǒng)的單純以物質資本利用率為基礎解釋波動機制的觀點不足以解釋波動的形成,在引入人力資本及其利用率之后,連同物質資本才能真正解釋經濟增長波動機制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布賴恩·斯諾登,霍華德·文.《現(xiàn)代宏觀經濟學發(fā)展的反思》[M].商務印書館.2004
[2]陳昆亭,周炎,龔六堂.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特征分析:濾波方法的應用[J].世界經濟.2004(10)
[3]汪祥鋒,費劍平.RBC理論:批判與質疑[J].當代經濟.2005(4)
[4]陳昆亭,龔六堂,鄒恒甫.什么造成了經濟增長的波動.供給還是需求—中國經濟的RBC 分析[J].世界經濟.2004
[5]黃賾琳.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啟發(fā)[J].經濟問題.2007(7)
[6]陳昆亭,龔六堂.中國經濟增長的周期與波動的研究——引入人力資本后的RBC 模型[J].經濟學季刊(第3卷).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