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是我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之法。冬季氣候寒冷,一般是休生養(yǎng)息時期,“冬主閉藏”,這是指冬令進補可使滋補的營養(yǎng)物質容易儲存在體內,滋養(yǎng)五臟,扶正固體。故民間有“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之說。
進補的方法分二類:一是食補,二是滋補。二者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更得益彰。無論是食補還是滋補,都應根據個人體質或病情的不同,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辨證選用補品。中醫(yī)認為“虛者補之”,所謂“虛”,即不足也,一般可有氣、血、陰、陽之分。
凡氣虛者常有倦怠無力,氣短懶言、多汗等表現;血虛者可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女性則有月經量少等現象;陰虛者可見低熱、潮熱、手足心熱、口干便秘等癥狀;陽虛者除有氣虛現象外,尚有怕冷喜暖、四肢不溫等感覺。
進補時,可根據上述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補品。如氣虛者可選用人參、黃芪、白術、黃精等補氣中藥和山藥、扁豆、蘑菇、熟菱等食物;血虛者可用熟地、當歸、阿膠等補血藥及豬肝、雞鴨血、菠菜、胡蘿卜等食品;陰虛者可用生地、石斛、沙參、麥冬等中藥及銀耳、芝麻、甲魚、海參、鵝肉等食物;陽虛者可選用鹿茸、冬蟲夏草、杜仲、海馬等中藥及羊肉、蝦、麻雀、黃鱔等食品。
進補時,應特別注意幾點:
不可濫補。即不根據本人的體質及病情亂用補藥,這樣將有害無益。
不可蠻補。即雖然對癥,但用量過大、過猛,欲速則不達,反而會產生副作用,有害健康。
在濕重食欲不振或有外感等情況時,不要進補。
進補后,如有不適,應停止服補藥,在醫(yī)生指導下,用適當的藥物進行調治為好。
素食也可以“冬補”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冬令進補的內容也應有所改變,尤其是不能一味地靠吃大魚大肉來進補。素食進補其實也不妨一試!
芋頭質地細軟,容易消化,適宜脾胃虛弱、患腸道疾病,結核病和正處恢復期的病人食用。是秋季調養(yǎng)脾胃之佳品,常食之無疑會有“貼秋膘”的作用。
土豆每500克土豆中含天然脂肪3.1克,蛋白質10.1克,淀粉73克,粗纖維3.5克,維生素的總含量是胡蘿h的2倍,西紅柿的4倍。此外,土豆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尤以磷、鈣、鐵十分豐富。我國醫(yī)學認為,土豆性平味甘,有補中、益氣、和胃、調中、健脾、消腫等功效,常食之能強身健體。
紅薯系糧食中營養(yǎng)較為豐富的食品。由于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可作為秋補,貼秋膘的食品。
蓮藕具有多種營養(yǎng)素,含淀粉、蛋白質、維生素C等。生食能涼血散瘀、熟食則補心益胃,具有滋陰養(yǎng)血的功能。與紅棗同食,則可補血養(yǎng)血。煨肉食可治脾胃之虛。
板栗其營養(yǎng)豐富,果實中含糖、淀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板栗的藥用價值亦頗高。我國醫(yī)學認為,栗子能養(yǎng)胃健脾,牡腰補腎,活血止血。栗子粥、炒板栗都是進補的好食品,尤其是栗子粥,老少咸宜,用板栗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之,栗子既能與粳米一起健運脾胃,增進食欲,又能補腎強筋骨,尤其適合老年人機能退化所致的胃納不佳者。
蘿卜含有較多的水分、維生素C,一定量的鈣、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質、鐵及其它維生素,還含有木質素、膽堿、氧化酶素、甘酶、觸酶、淀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我國醫(yī)學認為,蘿卜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于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癥。中醫(yī)對其醫(yī)療和保健功效推崇備至,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處方!”之說。
責任編輯:孫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