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北平
(一)
17世紀的巴洛克時期是歐洲歷史上最驚心動魄、最為活躍的時期,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還處于動蕩不安之中。社會制度由封建社會逐步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思想文化從文藝復興向啟蒙主義運動過渡。17、18世紀的意大利,政治上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經濟霸權開始衰落,但仍然依靠過去積累的財富維持著表面的繁榮。羅馬教廷經過16世紀宗教改革的打擊,權威勢力一落千丈;教會的內部日益趨向世俗化;教會中的開明分子在世界觀上傾向于人文主義,積極支持藝術工作,一些音樂家本人身就是神職人員。音樂逐步脫離了宗教的束縛,獨立性的世俗音樂得到快速發(fā)展。因此,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藝術充滿了蓬勃的生機,涌現(xiàn)出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順應時代的潮流和人文主義藝術理想發(fā)展的要求,一種將古希臘的戲劇表現(xiàn)手法和世俗音樂融合的新的聲樂體裁——歌劇在意大利誕生了,而《達芙尼》正是其誕生的標志。此后,威尼斯歌劇樂派的蒙特威爾第把意大利牧歌和經文歌的創(chuàng)作經驗,運用于歌劇之中,將歌劇的啟蒙時代推向了第一個高峰期。1607年,《奧菲歐》——第一部真正意義的歌劇誕生了。
巴羅克晚期,人們在思想上已沒有文藝復興時期那種極端的個性的放縱,開始以一種比較理性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和個人幸福。最重要的代表是A?斯卡拉蒂。他創(chuàng)作了115部歌劇,多以歷史傳奇和風俗化的內容為題材,形成正歌劇。
18世紀的歐洲,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百科全書派”經歷了一場廣泛的思想革命——啟蒙運動,在它的影響下,音樂更趨向于通俗化、世俗化,喜歌劇就此誕生。這種輕松詼諧的新的歌劇體裁形式,正是對啟蒙運動追求“回歸自然”的思想的回應。意大利的佩格萊西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劇。
19世紀的意大利隨著歐洲革命和封建復辟,政治形勢也不斷變化,世紀初的藝術領域里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浪漫主義創(chuàng)新精神的深入人心。藝術家狂熱的追求自由和解放、標新立異,力圖徹底擺脫傳統(tǒng)的軌道,迎來了意大利歌劇的再次繁榮。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是19世紀初期意大利產生的三位歌劇大師。羅西尼創(chuàng)作的《塞維利亞理發(fā)師》、多尼采蒂的《拉美莫爾的露契亞》、貝利尼的《夢游女》等作品旋律流暢美麗,音樂中有許多炫技等個性部分,迎合了當時意大利人的天性和趣味。
19世紀中后期歐洲各國掀起民族解放和獨立的運動,同時推進了音樂文化藝術領域的民族主義潮流。歌劇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反映強烈愛國和民族情感的題材。威爾第正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其成功之作有《納布科》、《歐那尼》等作品,表現(xiàn)出威爾第對意大利傳統(tǒng)的繼承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歐洲進入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代。思想領域也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的唯心主義理論和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各種政治思潮也不斷涌現(xiàn),如“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印象主義”、“真實主義”等。歐洲的音樂藝術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和流派。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雖然1870年意大利也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資產階級革命并不徹底,意大利陷入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的困境,出現(xiàn)了同情貧苦農民和城市平民悲慘遭遇的作家。他們以描寫社會底層小人物為主,以接近自然主義的寫作手法,表達環(huán)境與情感的“真實”。這種文學上的真實主義思潮,帶來了歌劇史上一次深刻的變革,產生了真實主義歌劇。馬斯卡尼創(chuàng)作的獨幕歌劇《鄉(xiāng)村騎士》是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正式誕生的標志,奠定了真實主義歌劇的創(chuàng)作基礎。烈昂卡瓦洛創(chuàng)作的兩幕歌劇《丑角》是真實主義歌劇的又一代表作。普契尼的歌劇創(chuàng)作從真實主義起步,其作品與真實主義緊密相連,超越了真實主義歌劇。
(二)
17、18世紀德國飽受“三十年戰(zhàn)爭”之苦,政治分裂、經濟落后,使得德國歌劇處于停滯狀態(tài)。戰(zhàn)爭帶來的貧窮挫傷了德國的民族自尊心,大小諸侯投靠歐洲列強,民族意識泯滅,審美趣味盲目趨從法國和意大利,法國、意大利式的宮廷音樂充斥貴族府邸。在極度動蕩不安的生活中,宗教是人們精神的重要寄托,宗教也成為這一時期德國音樂茁壯成長的沃土。馬丁·路德的新教音樂傳統(tǒng)和音樂教育體制煥發(fā)著活力。
17世紀德國重要的作曲家許茨將歌劇帶入德國,這一時期的德奧歌劇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劇的強烈影響。呂利就是吸取加布利埃利和蒙特威爾第的意大利傳統(tǒng),把熟練的復調技法與德國人深刻的思想和強烈的情感結合起來,為德國音樂開拓了道路。1644年,管風琴家斯塔登創(chuàng)作的《西勒維?!肥乾F(xiàn)存的德國歌劇,被稱為一部用意大利的手法寫的德國歌唱劇。
18世紀,在法國聲勢浩大的“喜歌劇之爭”以后,啟蒙運動思想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呼聲已經深入人心。由于18世紀的意大利正歌劇過份注重美聲、炫技性而無視戲劇性的傾向,使它與啟蒙主義提倡的“自然”原則格格不入。一些藝術家思考對正歌劇進行改革。其中一位有成就的作曲家是德國的格魯克先后創(chuàng)作了《奧菲歐與尤麗狄茜》、《阿爾切斯特》和《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歌劇,實踐了他對歌劇改革的一些設想,適應了啟蒙文化運動的審美情趣,使德國歌劇開始邁入歐洲歌劇的軌道。
同時,在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下,音樂文化交流頻繁,呈現(xiàn)整個歐洲一體化的傾向。其中,莫扎特的歌劇代表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思想和感情,其題材大多是幻想和現(xiàn)實結合的產物,形式豐富。如《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后宮誘逃》等。由于啟蒙時代的貴族的權威已逐漸瓦解,戲劇走向世俗化,莫扎特的音樂也更多地反映了平民的思想感情,將世俗的歡樂與崇高的音樂完美地結合,將古典主義的理性、平衡和寧靜發(fā)揮到極致。
整個19世紀的歐洲政治風云變幻。封建復辟后的德國、奧地利成為反對民主改革的政治中心,現(xiàn)實生活讓人窒息和壓抑,導致信念的喪失。革命帶來的狂熱、失望、彷徨、虛幻,使人極力逃避現(xiàn)實生活,美化遙遠的過去。因而作品中充滿激情和幻想,希望從無限廣闊的藝術與天國里尋找希望和慰藉。世紀初歐洲掀起的對羅馬天主教的狂熱崇拜影響到德奧新一代的藝術家,他們沉醉于基督教里尋找神秘而病態(tài)的幻想和體驗,同時也迷戀本民族傳統(tǒng),并從德奧古老的民間傳說、歷史神話中取材。
1805年,貝多芬寫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歌劇《費德里奧》。這雖然是一部出色的歌劇,但在德國的歌劇史上,真正代表民族音樂特征和德國歌劇復興的卻是韋伯1821年在柏林首演的歌劇《魔彈射手》,它標志著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誕生。歌劇營造了一種神魔縈繞的氣氛,表現(xiàn)出幽暗瑰麗、神秘夢幻的森林場面,具有濃郁的德國風格,作品中采用了許多德國民間曲調,體現(xiàn)了一種真正的浪漫主義精神。這部德國化的平民性歌劇迅速傳遍德奧全境,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將德國浪漫主義歌劇推向高潮的要數(shù)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巨人瓦格納也受到了歐洲革命高潮的影響。他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意識形態(tài),創(chuàng)作了模仿德國浪漫歌劇風格的歌劇《仙女》后,又創(chuàng)作了大型浪漫歌劇《湯豪塞》和《羅恩格林》。瓦格納還積極投身于德國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前的理想和革命的失敗都對瓦格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他還受到19世紀中、下葉的哲學思想的復雜影響。這些經歷直接影響了瓦格納的社會觀和藝術觀。1848年,他在流亡期間開始建構“樂劇”理想,其歌劇創(chuàng)作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歐洲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
(三)
法國早在16世紀法蘭西斯一世時期就建立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治。一些進步人士繼續(xù)發(fā)揚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追求真理、揭露黑暗、歌頌美好的理想,資產階級民族意識和觀念開始形成。到了17世紀,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法國的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國王擁有至上權利。那時法國的貴族都云集在首都巴黎爭奪功名利祿,各種藝術活動也都處于高度的官方控制之下?!疤柾酢甭芬资膶⑷珖鴥?yōu)秀的藝術家集中到凡爾賽宮,為皇家生活時時刻刻點綴上音樂。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創(chuàng)作歌劇的風格要迎合宮廷和貴族審美情趣,保持法國一貫的富麗堂皇、大型豪華及華麗的芭蕾舞的場面。
原籍意大利的呂利進入法國宮廷后,作為宮廷樂長把意大利流行的歌劇藝術與法國傳統(tǒng)的舞蹈、豪華的機關布景結合,使芭蕾舞場面在其的歌劇中處于重要的地位,開創(chuàng)了法國民族歌劇的先河。
18世紀的法國受到本國啟蒙運動的人道主義思想影響的同時,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也深入人心?!翱耧j突進運動”反對法國學者對理性的單純崇拜,反對法國的宮廷風格,強調情感對人的巨大作用。當1752年,一個意大利歌劇團把喜歌劇《女仆作夫人》帶到巴黎演出,激起了法國文化界“喜歌劇之爭”,這是法國的傳統(tǒng)宮廷風格與意大利喜歌劇風格的爭論,也是音樂觀念上保守的、神圣的傳統(tǒng)和自然的人性之爭。 盧梭等一些啟蒙思想家,熱情贊揚《女仆作夫人》這種大眾化傾向的歌劇體裁,綜合了意大利喜歌劇及法國傳統(tǒng)的集市戲創(chuàng)作出喜歌劇《鄉(xiāng)村卜者》,證明以法國語言能夠譜寫這種新風格的音樂。隨著喜歌劇的爭論和演出,法國許多作曲家加入創(chuàng)作喜歌劇的潮流,格雷特里的《獅心王查理》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作為法國“拯救歌劇”的雛形,直接影響后來的作曲家。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劇并沒有因為封建王朝的結束而衰落,反而與當時劇烈變動的社會現(xiàn)實相連,巴黎的音樂生活依舊繁榮,人們思想自由而活躍。19世紀的浪漫主義強烈地反叛18世紀的一切“理性”束縛,強調主觀性,抒發(fā)個人情感,詛咒城市文明,歌頌大自然,并提出“回到中世紀的口號”。因而,自大革命和那破侖時代開始,歌劇已經失去了盧梭所提倡的簡潔與樸素,崇尚法國人一貫所偏愛的浮華矯飾風格。這種蓬勃的發(fā)展勢頭反映在歌劇中,帶來了“法國大歌劇”的繁榮。法國大歌劇的開端是奧柏創(chuàng)作的五幕大型歌劇《波爾蒂契啞女》。歷史的重型題材、華麗多姿的舞臺效果、豪華濃艷的芭蕾舞場面迎合了法國人的奢華與浪漫,仿佛又找回了傳統(tǒng)宮廷的風格。19世紀中葉,法國紅極一時的大歌劇也走向衰退。
(四)
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除了德意法這些歌劇歷史悠久的國家之外,歐洲邊陲國家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真正創(chuàng)作,進入了民族樂派如火如荼發(fā)展的時期。這些國家或是政治上受異國的統(tǒng)治,民族不獨立;或是經濟上長期受異國的壓榨,生產落后;或是文化上長期受異國的摧殘,精神壓抑。隨著西歐資本主義進步思潮的廣泛傳播和民主運動的蓬勃發(fā)展,這些國家的民族民主意識空前高漲,紛紛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這一時期歐洲歌劇著眼本民族音樂,在作品體裁、題材、思想內容上反映了本國的民族感情,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民族樂派作為浪漫主義的分支悄然興起。其特點是把浪漫樂派所強調的個性擴大為民族性。它主要產生在音樂不夠發(fā)達的東歐國家。
俄羅斯民族歌劇的創(chuàng)始人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是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第一部俄羅斯歌劇。格林卡以后,“強力集團”明確強調擺脫西方的影響,努力挖掘本民族音樂?!鄂U里斯·戈都諾夫》、《伊戈爾大公》、《金雞》等作品把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俄國歌劇推向頂峰。由柴可夫斯基所創(chuàng)作的具有典型俄國抒情音樂風格的《葉甫歐根·奧涅金》也是俄羅斯民族歌劇的典范之作。
長期遭受奧地利帝國奴役和統(tǒng)治的捷克人民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在此背景下,斯美塔那 創(chuàng)作的《被出賣的新嫁娘》和德沃夏克創(chuàng)作的《水仙女》,以其清新的民間生活氣息和樂觀的思想感情,反映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成為捷克民族歌劇的代表作。卓越的匈牙利民族歌劇的作曲家艾凱爾作的《拉斯洛·洪亞迪》和《邦克督軍》,顯露出鮮明的民族特色,浸透了濃郁的民族情感。
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讓人耳目一新,也使歌劇擁有更多的色彩。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李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