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二十年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國內研究綜述

2009-02-25 06:32:26鐘勇為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09年1期
關鍵詞:方略課程體系高校

[摘 要]近二十年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國內研究可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偏向于在整體上探討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整體研究,另一類是偏向于針對高校課程變革某一具體內容探討其變革方略的分支研究?,F有研究文獻基本上沒有全面地揭示出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實然現狀和應然選擇,更沒有清晰地描繪出高校課程變革方法論的理論輪廓。當下我國亟需涌現一批基于哲學方法論和一般科學方法論層次在整體上研討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理論成果。

[關鍵詞]高校 課程變革 課程體系 方略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 (2009)01-0058-04

[作者簡介]鐘勇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74)

何謂課程變革?我們不妨借鑒國際著名教育變革理論專家哈維洛克(R. G. Havelock)教授所闡釋的“教育變革”那樣,對課程變革作一個寬泛的描述性定義,即課程變革是課程現狀所發(fā)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當然,這里的轉變無疑是那種有計劃的變革,而不是那種沒有專門的變革方案與策略或沒有明顯目的性的自然變革。課程變革是一個與課程改革意義非常相近的詞,以至于無論是在政策的文本上還是學者的文章中,這兩個詞匯通常有意無意地被交替使用著。事實上,課程變革既包含那種課程系統(tǒng)只作了部分層面的、局部的、小規(guī)模改變的課程改進,又囊括那種課程系統(tǒng)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整體結構上的根本性轉變的課程改革。

課程體系及其內容的變革,是高等教育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已成為一個關乎大眾化高等教育有效性關鍵問題的當下,課程變革尤顯其重要性和緊迫性。而任何變革若要取得成功,都必須采用科學的變革方略。面對風起云涌、復雜多變的高校課程變革實踐,我們更要加強對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導和推進高校課程變革實踐。然檢視近二十年的國內相關研究文獻發(fā)現,研究者往往更偏重于探討“改什么”的問題,而對“如何改”的問題即變革的方法論問題則相對忽視?,F有的此類“如何改”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偏向于在整體上探討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整體研究,另一類是偏向于針對高校課程變革的某一具體內容探討其變革方略的分支研究。它們各自的層次特點和基本論點如下:

一、整體研究的方法論層次和基本主張

(一)基于哲學方法論與一般科學方法論層面的研究

基于哲學方法論層面的研究非常少。王偉廉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探討高校課程變革方略問題比較早的學者之一。早于1990年他便在《江蘇高教》撰文指出,我們理應重視課程變革過程中的理論問題,即改革的戰(zhàn)略和策略問題。該文對“改革過程應該是漸進的還是突進的”、“應采用全國性改革方式還是以學校為單位的改革方式”以及“有計劃的方式為好還是自發(fā)的方式為好”等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作了辯證的論析①。也有學者指出,課程改革“需要始終以聯系的、動態(tài)發(fā)展的觀點面對一系列沖突與和諧的改革問題:共同改革與不同地區(qū)發(fā)展的層級性問題、借鑒吸收與適合國情及文化傳統(tǒng)的問題、前瞻性與現實性問題”②。

基于一般科學方法論層面的研究主要有:周建設立足于現代科學方法論,運用對稱性破缺原理,在分析教學系統(tǒng)的自組織特征基礎上提出:“教學改革必須從內外兩方面入手雙管齊下”,即“以結構變革為軸心,實現教材內容、教師知識水平、教學方法等一系列對稱性破缺”;同時,要“打破直接影響人才供求系統(tǒng)對稱平衡的人才需求系統(tǒng)的對稱性,解除教學系統(tǒng)的封閉外圈,有效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與轉換”③。周遠清基于系統(tǒng)思維指出,“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從宏觀上講,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價值、教育目的等根本問題”,并指出這一有序系統(tǒng)三個層面的內容及其相互關系④。有論者指出,“當前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矛盾在于整體而非局部,應將課程體系作為一個系統(tǒng),用系統(tǒng)論的思想改革課程體系”,為此,就課程內容、課程體系結構及運行機制等方面如何進行多級優(yōu)化從而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yōu)化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⑤。

(二)基于具體科學方法論層面上的研究

此類研究按高校情況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類是探討一般高校的課程變革策略。例如,有論者基于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思想,提出中國大學課程變革應“確立社會本位與學術本位統(tǒng)一的大學課程目標”、“形成多元相對起點的大學課程結構”、“大學師生成為課程建構共同體”以及“大學課程走向高標準、多樣化的量化與質性評價的融合”等設想⑥;還有論者認為,在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yǎng)再次成為高教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的情勢下,需要重新認識并努力處理好“教與學——教學觀念改革上的基本關系”、“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培養(yǎng)模式改革上的基本關系”、“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教學方法改革上的基本關系”等幾對基本關系⑦;白宗新則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目前來看,我國大學課程改革應遵循以學生為本、學科專業(yè)創(chuàng)新的原則,調整課程結構、改革課程內容、轉變教學與學習方式,構筑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課程體系和人才教育過程”⑧。

另一類是針對特定高校的課程變革方略進行探討。比如,王蕙指出:“課程體系改革主要從4個方面進行: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評估和課程管理?!雹釣榇耍龔倪@四個方面對師范院校的課程改革思路談了自己的看法;有論者認為輕工高校的課程改革“要從課程的整體優(yōu)化出發(fā),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要在課程體系整體優(yōu)化的前提下加強課程建設”以及“加強課程建設必須抓好教材建設”⑩;也有論者認為,高等工程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過程、全方位加以研究解決,需要遵循和堅持下列基本原則:“理論知識的基礎性”、“專業(yè)教育的系統(tǒng)性”、“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工程技術的實用性”B11;還有論者對研究型大學教學改革和發(fā)展中的若干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要正確處理好諸如“本科教育與其它層次教育的關系”、“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教學改革與教學管理的關系”、“教學改革研究與教學改革實踐的關系”、“教學管理的規(guī)范性與教學民主的關系”B12等。

二、分支研究的內容層次和主要觀點

(一)關于課程設置變革的方略

有論者認為,高校改革課程設置“應當多樣化和綜合化”、“知識型課程與智能型課程并重”B13;另有論者認為,改革課程設置要依據以下原則,即“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和科技發(fā)展相適應的原則、課程設置與培養(yǎng)目標相符合的原則、'課程設置要精簡'的原則”B14;也有論者在對高校課程體系設置方法“統(tǒng)餐制”、“點菜制”進行分析對比后,提出了一種既能避免“統(tǒng)餐制”和“點菜制”的不足又兼顧二者優(yōu)點的“套(配)餐制”,并對其設置方法和實施條件作了詳盡的分析B15;還有論者在比較研究美、英、日三國的大學課程設置后,提出我國大學應該“從注重專業(yè)教育向注重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轉軌”、“對教師的課程設置進行引導,倡導通過研究帶動課程的發(fā)展”B16。

(二)關于課程內容變革的方略

有論者指出,在高校課程內容的改革中必須正確處理好“現代性與基礎性的統(tǒng)一”、“綜合性與分科性的統(tǒng)一”、“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統(tǒng)一”的幾對關系B17;也有論者認為,“要更新充實基礎課的內容”、“要大力克服各門課程內容重復的現象”、“要處理好大學與中學課程內容銜接問題”B18;劉旭則認為,我國大學課程改革依然沒有走出困境,因而理應對現行大學課程改革的認識和思路進行反思。此外,他還就“大學課程的整合究竟整合什么?”、“加強人文教育就是增加人文課程?”以及“怎樣才能讓課程保持'常新'?”等問題作了一些方法論意義上的探討B(tài)19;還有論者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遵循“適應全球化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原則”、“整體優(yōu)化的原則”、“靈活性的原則”以及“國際化原則”。該論者指出,現實的改革路徑是——“放棄或減少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微觀管理和干預,改變管理方式”和“在社會需要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之間建立良性互動機制”B20。

(三)關于課程結構變革的方略

羅堯成在其碩士論文“中國大學課程結構改革研究”中指出,課程結構的確定“絕非是一個簡單的加減和人為組織過程,其變化必須遵循一定規(guī)律,依照一定的原則”,在他看來,整體優(yōu)化原則、開放性原則、“少而精”原則、個性化原則、學生主體原則都是必須遵從的原則。論文還從生成系統(tǒng)和實施系統(tǒng)兩方面探討了課程結構改革的保障問題B21。有論者本著系統(tǒng)思維提出了一個課程體系優(yōu)化的系統(tǒng)結構模式,從外部環(huán)境與內部結構的相互作用上區(qū)分了課程體系改革及優(yōu)化必須考慮的因素,給出了一個課程體系優(yōu)化的系統(tǒng)工程程序,并重點論述了如何從“課程體系→課程群→主干課程”實現課程體系的遞階控制及三級優(yōu)化思路,給出了課程體系優(yōu)化評價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B22。 此外,也有論者重點探討了優(yōu)化改革我國高校課程結構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并指出:“必須以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合理與否作為我國高等學校課程結構優(yōu)化改革的價值目標去追尋,以指導我國高等學校課程結構的優(yōu)化改革過程。”B23

(四)關于課程變革推行的方略

有論者指出,“課程改革要有理論指導”,認為 “能否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參與教學改革,就成為高教改革成敗的關鍵”。B24但作者并未對如何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問題作更多的探討。潘柳燕認為:“在課程改革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體,他們的參與程度,決定了課程改革是否取得成功?!彼€指出在現實的課程改革中存有師生雙方主體性缺失的現象。因而,“必須喚醒師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B25。有論者在對課程變革過程中的變革推動者和作為變革行動者的教師之間的關系和現狀進行分析基礎上指出:“變革推動者一方面要正視變革中出現的問題,對忠實取向進行合理修正;另一方面,要因勢利導幫助教師減小變革的阻力,最終將兩者的合力指向變革推動者和實踐者共同理想的方向,從而使變革能夠穩(wěn)步推進?!盉26于澤元在其專著《課程變革與學校課程領導》中提出了四類課程變革的推行策略,即“訴諸理性策略”、“影響說服策略”、“權力強制策略”和“中心轉移策略”B27。

(五)關于課程變革實施的方略

王偉廉采用勒溫的“力——場”分析法并以專業(yè)改革目標為例,對改革過程中的若干具體問題作了方法論探討。他指出,“為了達到改革目標,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應盡可能對校內的所有動力因素和阻力因素進行詳盡分析”,認為“消除阻力因素比加強動力因素更為重要?!钡诙恰耙プ≈饕堋?。第三是要善于“選擇改革的'切入點'”。他還強調,“高校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的理論、方法和步驟,并不一定是唯一的”B28。也有論者通過對新世紀哈佛大學本科生課程改革分析后指出,課程改革要“集思廣益,科學決策”、“精心組織,協調得力”以及“把握時代脈搏,適時轉移重點”B29。

三、對現有研究文獻的評析

考析我國學界關于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研究文獻,不難發(fā)現其總體上存有如下特征:

一是基于具體科學方法論層面探討高校課程變革的微觀研究多,而缺少基于哲學方法論和一般科學方法論層面對高校課程變革作深入探討的文章。有如前述,哲學方法論和一般科學方法論制約著具體科學方法論。一種變革若缺失哲學方法論和一般科學方法論作支撐和引領,以至于變革思路不清晰、欠合理,便很可能會招致變革實踐的難為、無為甚至是亂為。因此,立足于哲學方法論和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層面去探討高校課程變革的方略,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是對高校課程變革的某一具體內容作泛泛介紹的經驗型文章多,而缺乏對高校課程變革方略作整體、系統(tǒng)、全面探究的學術論文。絕大部分相關論者并沒有將所獲經驗或自身做法上升到較高理論層次進行認識,致使泛泛而談的經驗介紹性文章較多,而具有理論深度和實證意味的學術論文較少。尤其是這些研究者習慣于抓住一個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此舉雖然有其必要,但若沒有把高校課程變革置于社會和教育的時代大背景下對高校課程變革的整體愿景進行系統(tǒng)探討,便容易出現“管中窺豹”式的研究偏失,進而難以把握事物的整體面目。

三是對國外著名大學的課程變革方略“范式”作一般引介的多,而缺失對其成因以及是否適合我國國情等問題的深入剖析。此類研究折射出我國課程理論研究者的文化自覺差強人意。即多數研究者尚未形成一種理論的本土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轉化意識,往往在大談特談一番國外經驗后,便簡明扼要、迫不及待地抖落出一些自以為是的啟示,而鮮有對國外經驗能否被借鑒這一關鍵問題作應有的考問和深入的分析。顯然,若沒有依據我國現有國情對理論或經驗的形成背景與內在機理作細致的考究,這些外來的經驗或理論很可能因“水土不服”而難對實踐產生真正的啟迪意義。

四是國內對課程體系和內容方面的變革方略探討的多,而缺少關于課程變革方案制定、課程變革發(fā)動與實施策略、課程變革評價等方面的方略研究。眾多文章往往偏重于對諸如課程設置的原則、課程內容的變革策略等這些關于課程變革內容方面的探討,而缺少諸如如何調動師生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如何推進課程變革的實施、如何評價課程變革等以課程變革本身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在我看來,忽視課程變革推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說明人們對高校課程變革方略尚未足夠重視和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

總之,現有研究雖為我們研究課程微觀領域的變革方略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進而為我們在宏觀上整體探討高校課程變革方略提供了一定基礎,但有如論者所言:“多年來由于專門從事教育理論研究的人員與專門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之間缺乏較為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導致教學理論研究與教育改革實踐‘兩張皮的相脫離局面?!盉30且由于研究者自身普遍缺乏研究的方法論意識,以至于縱觀此類文獻,并沒有全面地揭示出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實然現狀和應然選擇,更沒有清晰地描繪出高校課程變革方法論的理論輪廓。因而,當下我國高校課程研究界亟需涌現一批基于哲學方法論和一般科學方法論層次在整體上研討高校課程變革方略的理論成果,以增強此類研究的系統(tǒng)性和理論性。

注釋:

①王偉廉.高校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幾個戰(zhàn)略問題[J].江蘇高教,1990,(5).

②楊啟亮.方法: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基礎性問題[J].教育探索,2003,(1).

③周建設.對稱性破缺與教學改革[J].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3).

④周遠清.在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A].周遠清文集(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⑤陳亞琴.從系統(tǒng)論角度看高校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2,(3).

⑥歐陽文.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視野的大學課程變革[J].江蘇高教,2007,(3).

⑦葛道凱.對高校教學改革中幾個基本關系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1999,(15-16).

⑧白宗新.基于知識觀轉變的大學課程改革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⑨王蕙.師范院校課程改革的思路[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1).

⑩李秋萍.關于輕工高校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1999,(3).

B11景亭,陳亦新.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幾個問題[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99,(4).

B12范欽珊,鞠平,伍貽兆.把課堂教學放在抓質量的突出位置[J].中國高等教育,2003,(21).

B13胡華南.高校課程改革應遵循幾個原則[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B14B18吳貽谷.高等學校課程改革漫議[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B15顧麗琴,劉紅副.高校課程體系市場化設置方法論[J].商業(yè)時代,2006,(33).

B16李光琳.20世紀以來大學課程設置改革的比較研究——以美、英、日三國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

B17汪克強.高校課程改革的若干理論思考[J].教育與現代化,1998,(3).

B19劉旭.當前大學課程改革的幾點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B20喻立文.全球化視野中的高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原則與路徑[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04,(4).

B21羅堯成.中國大學課程結構改革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2.

B22孫根年.課程體系優(yōu)化的系統(tǒng)觀及系統(tǒng)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B23王彬斐.我國高等學校課程結構優(yōu)化改革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B24李靜,趙偉.我國高等學校專業(yè)與課程改革初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

B25潘柳燕.高校課程改革中師生主體性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2,(12).

B26吳筱萌.課程變革中的較力與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9).

B27于澤元.課程變革與學校課程領導[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73.

B28王偉廉.高校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的若干策略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1991,(2).

B29張家勇,張家智.新世紀哈佛大學本科生課程改革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1).

B30張櫻.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研究綜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

(責任編輯:趙淑梅)

猜你喜歡
方略課程體系高校
物理復課有方略 三輪復習見成效
以創(chuàng)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fā)展
輔導員(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論用“勢”的方略
孫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56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yī)藥英語人才培養(yǎng)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加強青少年中醫(yī)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左贡县| 平顶山市| 云安县| 和林格尔县| 宁海县| 扎赉特旗| 长兴县| 余江县| 东丰县| 红河县| 濮阳市| 镇赉县| 乐至县| 五台县| 定南县| 巴马| 越西县| 辽阳县| 峡江县| 桑植县| 安龙县| 威远县| 普安县| 苍山县| 红安县| 雷波县| 定南县| 永宁县| 花垣县| 阳原县| 赤水市| 开封市| 明水县| 门源| 平舆县| 葵青区| 永泰县| 徐闻县| 荥阳市| 祁东县|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