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偉
[摘要]災害在帶給人類生命財產災禍的同時,也留下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合理有效地開發(fā)利用這些資源有利于災區(qū)的重建與長遠發(fā)展,同時也有助于人們了解災害、緬懷遇難者、接受減災教育。利用系統思想和方法構建的旅游系統模型,引入了旅游場和旅游流的理念,可以充分地揭示旅游系統的內部結構和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災害旅游系統是一個包括主體、客體、介體、載體4個要素的動態(tài)系統。利用此系統能更全面地研究災害旅游本質、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災害旅游;旅游系統;災害旅游系統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9)02-0091-06
地震、海嘯、瘟疫、戰(zhàn)爭等災害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同時也遺留下了大量的遺址、遺跡、紀念物等。早在古代,人們就對這些遺留物產生了興趣。近代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被災害的“悲壯美”、“殘缺美”和“自然美”所吸引。但是,由于傳統倫理道德束縛,很多人不愿把旅游與災害聯系在一起,以至于災害旅游至今也沒有得到“正名”,同時造成眾多價值較高的災害旅游資源“閑置”,甚至被破壞。
直到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和相關組織才開始關注這個問題。隨著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全球統一行動的廣泛開展,災害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成為學術界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福利和列儂(Foley&Lennon)、瓦倫(valene)、伯特倫(Bertram)、迪恩(Dean)、斯特蘭奇和克姆帕斯(Strange&Kempa)、沃斯和哈特曼(Ashworth&Hartmann)、懷特和列儂(Wight&Lennon)等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利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對災害旅游的資源價值、開發(fā)條件、經濟與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相比而言,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且未引起足夠重視。少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僅局限于旅游資源分類與開發(fā)等方面的探討,研究方法多集中于定性描述。面對日益發(fā)展的災害旅游,理論明顯落后于實踐。因此,對災害旅游的系統研究顯得尤為必要。本文在參考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災害旅游和災害旅游系統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探討。
一、災害旅游內涵
(一)定義及特點
災害(disaster)是指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災禍的現象和過程,它包括自然災害和人類社會災害兩類。
災害旅游(disaster tourism)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凡是以與災害相關的事象為對象的旅游活動都是災害旅游。狹義上,災害旅游是指旅游者出于紀念、教育、探奇等目的而到災害地,進行的以災害過程、災害遺址遺跡、災害紀念物等與災害有直接關系的事象為對象的旅游活動。本文所討論的多指廣義上的災害旅游。
災害旅游屬于特種旅游,它與傳統大眾旅游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旅游目的的多樣性。不同背景的旅游者到同一個旅游地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災害旅游也一樣,旅游者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為了紀念、緬懷、愛國教育、休閑娛樂,也有可能完全是出于某種古怪的愛打聽,甚至是窺陰癖。但多數旅游者的主要動機卻是紀念、緬懷、教育和探險。
2旅游對象是與災害相關的一切事象。災害旅游的本質是對災害文化的體驗。而災害文化的載體只能是與災害相關的事物和現象,如災害過程、災害紀念物、災害的紀念活動等。游客只有通過這些事物和現象才能感受和體驗到災害文化。
3旅游目的地是災害相關事象的展現地。懷特和列儂(Wight&Lennon)從區(qū)位屬性的角度,將災害旅游的目的地分為災害的發(fā)生地和紀念災害的輔助地兩類。其實,在災害旅游活動中,災害的模擬與演繹地也是開展災害旅游的重要場所,如地震模擬實驗室、災害主題公園。因此,只要是災害事象的展現地都有可能成為災害旅游的目的地。
4游客思想上的參與性。災害旅游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觀光游覽,而是強調思想上的參與。主要表現為對災害的反思、對受害者的緬懷、對抗災減災精神的弘揚、對災害的科學認識等。由于是從思想上的深層次“參與”,因此災害旅游給人們所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
5旅游活動的挑戰(zhàn)性。雖然災害旅游的對象大多數是災害的結果、遺跡(遺址)、紀念物、模擬與演繹等非災害過程,但是在旅游的過程中往往要目睹一些殘忍性和悲傷性的事象,如死亡、傷殘。加之,災害旅游地往往存在一些不安全隱患,而且某些導致災變發(fā)生的因素還有可能長期存在。因此,對于一些旅游者來說,災害旅游是一項極富挑戰(zhàn)性的活動,需要具有冒險、吃苦和忍耐精神。
(二)相關概念界定
1旅游災害與災害旅游
旅游災害(tourism disaster)和災害旅游(disastertourism)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為了更進一步闡明災害旅游的含義,有必要對兩者進行區(qū)分。
旅游災害,廣義上是指旅游現象中的一切災害現象,既包括旅游活動中的各相關主體所遭遇的災害現象,也包括人類活動中與旅游現象相關的災害現象和社會現象中與旅游活動相關的災害現象;狹義上,僅指在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各相關主體所遭遇的災害事項,即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而給旅游活動中的游客、旅游企業(yè)、旅游資源等主體要素帶來災禍的現象和過程。它與災害旅游的區(qū)別具體如下:
(1)側重點不同
“旅游災害”是以“旅游”為限定詞,“災害”為核心詞,側重點在“災害”,是災害范疇的一部分,廣義的旅游災害包括了災害在旅游現象中的各方面各層次的體現,是一個非常廣的概念。狹義上的旅游災害是旅游活動中各相關主體所遭遇的災害事象,目前學術界對旅游災害的研究多屬此類。而“災害旅游”是以“旅游”為核心詞,“災害”為限定詞,側重點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動和旅游產品中的一類,是廣譜旅游災害概念系統中的一部分。
(2)研究重點不同
“旅游災害”研究關注的重心是旅游過程中各種災害發(fā)生的條件、機制、災害的防治措施與對策,以及災害發(fā)生后的賠償等問題;而“災害旅游”研究的重心則是旅游活動的對象物——災害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保護問題,災害旅游活動的特點、管理體制、災害旅游市場的需求特征,災害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及影響力等。
(3)研究目的不同
“旅游災害”通過研究找到旅游活動過程中的災害事象的內部形成機理,制定出各種保障性的政策法規(guī)及其他防災減災措施,為“防災減災”和“災后重建”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災害旅游”通過對災害旅游系統研究,以便于正確認識災害旅游系統的內部規(guī)律和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為災害旅游的開發(fā)、經營和管理提供指導。
(4)學科歸屬不同
從研究對象和方法等要素來看,“旅游災害”和“災害旅游”都廣泛涉及旅游學、災害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門學科,且均屬于應用性的邊緣學科。但“旅游災害”的主體屬于災害學范疇,而“災害旅游”的主體則屬于旅游學范疇。
2死亡旅游、黑色旅游與災害旅游
死亡旅游(thana tourism)是指出于緬懷、教育等目的,而到與死亡和災難相關的地方進行的旅游活動。它的客體多與特定暴力死亡相關,如刑場、萬人坑。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最早由福利和列儂(Foley&Lemon)于1996年提出,并在《黑色旅游:死亡與災害的吸引力》(Dark Tourism: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一書中得到系統研究。它指完全地或部分地被現實的或象征性的面對死亡的動機所驅使的旅游活動。它是死亡旅游在內涵上的一個延展。從旅游者的行為方式來看,黑色旅游可以劃分為5類:第一類,見證公共的死亡;第二類,參觀大規(guī)模的或者個人的死亡地,而這種死亡是以前發(fā)生的;第三類,訪問死者的拘留處或紀念處;第四類,參觀死者的遺物或象征性的紀念物,這些地點大都位于與死亡地毫無關系的地方;第五類,觀賞對死亡的模擬與演繹??梢姡谏糜蔚膬热菔謴V泛,包含悲傷旅游(picf tourism)、大屠殺旅游(holocanst tourism)、公墓旅游(cemetery tourism)、監(jiān)獄旅游(prison tourism)、戰(zhàn)爭旅游(war tourism)等多種形式。
經過分析可以發(fā)現,災害旅游、死亡旅游、黑色旅游三者雖然在出游動機、旅游客體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差別,尤其表現在旅游客體上。黑色旅游的對象主要是與死亡相關的事象。死亡旅游是黑色旅游的一個子部分,它的客體大多與暴力事件相關。而災害旅游的客體是與災害相關的一切事象,包括社會災害事象和自然災害事象。黑色旅游和死亡旅游的客體中只有一部分屬于“與災害相關的事象”。也就是說,死亡旅游和黑色旅游與災害旅游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而很多情況下則是不同的(見圖1)。
二、旅游系統
旅游系統是各種旅游事象的集合體,是通過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使各組成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一個有機體,它具有實現旅游價值的整體功能。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種旅游系統模型,這些模型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旅游系統的特點。但隨著旅游的發(fā)展和研究的深入,旅游系統變得越來越龐大,需要考慮的因素也越來越多。這說明以往的系統模型也存在需要補充的地方,而非一成不變。為此,在借鑒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筆者從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角度,應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建立了一個如圖2所示的旅游系統模型。這個系統模型包括客源地系統、目的地系統、出行系統、環(huán)境系統等4個子系統。
客源地系統是由游客、動機、文化背景等因素構成的一個子系統。它是旅游者的產生系統,從某種意義上對旅游系統的內部運作起著“推力”的作用。旅游者搜求旅游信息、進行預訂、出行準備及動身旅行都發(fā)生于此系統內。目的地系統包括吸引物、設施和服務等內容。它是旅游者的接受系統,從某種意義上對旅游系統的內部運作起著“吸力”的作用。同時,也是旅游者文化與東道主文化“碰撞”與“交流”的主要場所。出行系統包括交通、信息服務、營銷、旅行服務等部分,是“旅游流”的主要通道,對旅游客源系統和目的地系統起著“紐帶”作用。環(huán)境系統分為發(fā)展環(huán)境系統和支撐系統兩個部分,它為旅游提供了一個外層空間,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對旅游系統的發(fā)展起著支撐與保障作用。也正因為環(huán)境系統將內部與外部相聯系,使旅游系統成為一個“開放式”的系統。
為了闡釋旅游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系統模型還引入了旅游場和旅游流理論。旅游場是旅游內部信息、能量、客流、物質等要素的交流場所。它存在于旅游活動的各個階段和各個場所。旅游流是指旅游系統中載于各個結節(jié)(node)之間鏈接(links)上的客流、信息流、物資流、能量流等的集合,它具雙向流動性(如圖3)。旅游流簡明地闡釋了旅游活動內部各要要素之間的交流關系,突出了旅游系統的動態(tài)特征。
總之,旅游系統是一個包含客源地系統、目的地系統、出行系統和環(huán)境系統在內的復雜系統。旅游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各子系統與組成要素之間,以及子系統內部的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依賴、關系緊密。同時,旅游系統還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系統,系統內部與外部、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不斷交互、平衡推進。
三、災害旅游系統
作為一種旅游現象,災害旅游也可以用旅游系統來研究其內部本質問題。但為了能更好地闡明災害旅游系統自身特點,筆者根據旅游系統模型,并結合災害旅游活動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提出了如圖4所示的簡化模型。
災害旅游系統由主體(災害旅游者)、介體(災害旅游業(yè))、客體(災害旅游資源)、載體(災害旅游的內外部環(huán)境)4大要素組成。這4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一個有機整體中共存,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穩(wěn)定關系。
(一)災害旅游者
災害旅游者是災害旅游活動的行為者,其他一切現象和關系皆因災害旅游者的活動而發(fā)生。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上是指一切以災害相關的事象為旅游對象的旅游者;狹義上是指以與災害直接相關的事項為旅游對象,并且主要是出于紀念、教育、探奇等目的的旅游者。狹義概念強調了災害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有利于深入認識災害旅游者的體驗本質。
災害旅游者是一類比較特殊的旅游群體。隨著生活品質提升,旅游需求趨于多樣化,一部分人開始追求另類的“體驗”(災害文化體驗)而成為災害旅游者。所以,災害旅游者的大規(guī)模出現跟傳統的休閑觀光者有密切聯系。但是兩者在旅游對象、形式、參與、體驗、自身素質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區(qū)別,如表1所示。
(二)災害旅游資源
災害旅游資源是指一切能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并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的與災害相關的事象。災害旅游資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第一,吸引力是判斷災害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災害旅游資源實用價值的主要體現;第二,雖然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是災害事象,但是吸引力的真正發(fā)揮與其所在的背景環(huán)境有很大的相關性;第三,災害旅游資源既包括災害本身,也包括其他與災害相關的事象;第四,隨著新的災害的出現和人們探索視野的擴大,災害旅游資源的范圍也會不斷擴大。
災害旅游資源的本體為災害,其范圍十分廣泛,
外延涵蓋了所有與災害相關的事物和現象。不僅包括災害過程、災害遺跡、災害遺址、災害遺物、災害后果、災害的模擬與演繹等與災害相關事象;而且還包括災害事象所依托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
根據旅游資源的動態(tài)分類方法,可將災害旅游資源分為穩(wěn)定類和可變類,每一類的具體細分和特點參見表2。一般來說,穩(wěn)定類災害旅游資源比可變型災害旅游資源更容易被社會所認同和接受,旅行難度更低、季節(jié)性更弱、開發(fā)難度更小。
(三)災害旅游業(yè)
災害旅游業(yè)是提供災害旅游產品的一系列企業(yè)和組織的總和。從旅游流的角度來看,災害旅游業(yè)范圍所及的相關行業(y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有關災害旅游流產生的輔助行業(yè),如辦理旅游預訂的旅行社、提供旅游信息的信息業(yè);二,在災害旅游流的流動過程中起到“轉移”作用的行業(yè),如旅游交通行業(yè)、通訊行業(yè);三,在目的地對災害旅游流的交互起到促進的行業(yè),如旅館業(yè)、娛樂業(yè)。
災害旅游業(yè)是災害旅游系統中溝通災害旅游主體和災害旅游客體之間的媒體,在推動災害旅游的發(fā)展方面起到了供給、組織和便利的作用。
(四)災害旅游環(huán)境
旅游環(huán)境是以游客為中心,并由客源地、旅游通道,及目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社會環(huán)境所構成的復合環(huán)境系統。旅游系統環(huán)境由內部環(huán)境(如政策、規(guī)劃、市場化、金融等)、運作環(huán)境(如競爭目的地、競爭產業(yè)、旅游供給等)、宏觀環(huán)境(如自然、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3個圈層組成。旅游業(yè)和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動力學過程,這種作用過程是發(fā)生在這一地區(qū)旅游者活動的作用方式,它可以在3個不同層次上加以分析:心理行為、人工行為和社會行為。
根據詹森·韋貝克(Jansen Verbeke)的解釋,心理行為是指旅游者與目的地環(huán)境的整個作用過程,這種過程開始于旅游者對其在旅游地實際行為的憧憬和向往。災害旅游資源對旅游者的吸引力本身就顯示了旅游者所處的環(huán)境與目的地環(huán)境之間的某種差異,這種差異性產生的一種應力推動了災害旅游流的形成。災害旅游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還體現在人工行為背景之中,也就是說,通過開發(fā)設計可以將災害旅游環(huán)境中的潛在資源變成現實性的旅游產品,并提供給旅游者。旅游者行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作用還依賴于旅游的社會組織。災害旅游活動的進行、旅游產品開發(fā)與銷售、環(huán)境的保護等方面都受到社會行為的影響。
四、結語
由古代的科考探險、地質考察、觀看戰(zhàn)爭,發(fā)展到當代,災害旅游已經變得理性和具有教育意義,并初步得到倫理的“接受”。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災害旅游必將蛻去“負面”的外衣,積極的一面不斷被利用,而成為旅游者的“新寵”。
旅游系統是旅游學研究的對象。它由客源地系統、目的地系統、出行系統、環(huán)境系統組成。具有復雜性、開放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點。災害旅游系統屬于旅游系統的一類,由主體、介體、客體、載體4大要素組成。各要素是在一個有機整體中共存,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穩(wěn)定關系。利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建立的災害旅游系統模型有利于系統全面地研究災害旅游本質,解決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廉月娟;責任校對:吳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