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英
專版要目
■事件回放
■教師被殺說明了什么?課堂上的戾氣和殺氣
■學生弒師事件是文明教育的悲劇
■教師職業(yè)何以變成了危險職業(yè)?
■學生弒師案頻發(fā)折射師生關系冷漠
■我們的教育不缺懲戒而是缺愛
■好的師生關系勝過教育本身
■愛的教育需要制度支撐
事件回放
2008年10月28號,晚上6點37分,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程春明教授正準備為學生上禮教法總論課程時,一名男學生突然從后門沖入教室,用手中的菜刀砍向程春明頸部,程春明教授因失血過多,當晚七點不治身亡。目擊學生稱,嫌疑人砍傷程春明時,神情鎮(zhèn)定。隨后,該嫌疑人走出教室,掏出手機并報警。行兇學生是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大四本科生。
2008年10月4日,在山西朔州第二中學,晚7時30分左右,班主任郝旭東輕輕地走到班長跟前,詢問班費的收繳情況。當被告知有兩名同學還沒有繳,其中包括李明(化名)時,他抬起目光望向李明。李明正在座位上悠閑地抽著煙,煙盒放在桌子上。于是他輕輕地走到李明面前,從他的手中拿走了煙蒂,把煙盒交給班長保管。然后繼續(xù)走動著巡視,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向他逼近。7時44分,郝旭東走到了李明的座位旁,李明突然站了起來,手中拿著一把彈簧刀,猛地刺向郝旭東的腹部。郝旭東忍著劇痛,捂著流血的肚子向講臺方向退去,但李明并沒有就此罷手,他追上前去,將正向前門掙扎的郝旭東一把摟住脖子,右手持刀再次向郝旭東老師刺去,直到郝旭東倒在血泊中。其他老師、學生和校領導聞訊趕來,約10分鐘后,救護車趕到,但因失血過多,在送往醫(yī)院的途中,23歲的郝旭東凄然逝去。
2008年10月21日,31歲的縉云優(yōu)秀女教師潘偉仙,在去做家訪的途中在失蹤。1天半后,尸體最終在一座山上被找到——警方調查發(fā)現(xiàn),她是被掐死的。原來是潘偉仙要去一個學生丁某家做家訪,因為他逃課說是上網(wǎng)去了。潘老師本想給丁某的家長打電話,但沒聯(lián)系上,只好中午帶著他去做家訪。然而在途中丁某騙老師家人在山上,然后親手掐死了這位年僅31歲的老師。
這10月份一共發(fā)生的三起弒師事件讓人觸目驚心扼腕嘆息,其手段之殘忍讓人難以相信是出自一些些不諳世事的學生之手,最小的一個學生只有16歲(山西朔州第二中學的學生),甚至在他殺死老師后我們竟發(fā)現(xiàn)了他留下的“死亡筆記”,其中寫道:“我就是個壞學生,還壞到家了……我恨老師,更恨學校、國家、社會……我要發(fā)泄,我要復仇,我要殺老師”。字字句句讓人震驚。我們是一個有著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國度,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教育,有著很多值得反思的現(xiàn)象,讓我們好好做個反思吧!
教師被殺說明了什么?
2008年11月03日 景凱旋
最近教育界的新聞比較多,一個月之內,先是山西朔州某中學一學生在教室里捅死教師,接著浙江縉云縣某中學一學生掐死教師,然后又是政法大學一學生在教室里砍死教師。這些都是嚴重的,輕的就更多了。昨日我妹妹告訴我,她老公在四川光亞學校教書,也是因為管學生,被學生打了。今天看新聞,又看到鄭州一中學學生考試時提前交卷,受到一位女教師勸阻,這個學生當即飛起一腳,將教師踹成骨折。
雖說這些學生處在青春成長期,心理上的反抗屬于正常,他們中許多人將來是會明白過來的,但發(fā)生像媒體所稱的“弒師”事件,或類似的傷害事件,其后果卻是無法彌補的,當事人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對于此類打老師事件,自然可以從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方面進行解讀,甚至有學者建議在素質教育中,要學生向教師下跪感恩。我個人不贊成這種教育方式,以一種人格缺陷去糾正另一種人格缺陷,只會產(chǎn)生更加扭曲暴虐的心理。
暴力事件非教育界所獨有,亦非今天才發(fā)生。當今社會的戾氣太重,原因之一,應當是整個社會的口是心非。我們提倡法治社會,但真正支配社會的卻是“潛規(guī)則”。權力應當為民所用,但人們看到的卻是官員的腐敗;警察應當保護公民,但人們看到的卻是個別警察的枉法;商人應當誠信經(jīng)營,人們看到卻是食品業(yè)摻毒害人;醫(yī)院應當治病救人,人們看到的卻是醫(yī)生拿回扣造成高額藥費;媒體應當履行監(jiān)督職責,人們看到的卻是記者拿封口費。而當潛規(guī)則成為整個社會心照不宣的明規(guī)則時,所有社會成員便會視法律為草芥,崇尚權力和金錢作支撐的叢林法則。
在一個崇尚暴力的社會,法律只能起到懲罰作用,而不可能有防范作用。許多在網(wǎng)上為政法大學“弒師”事件鼓與呼的網(wǎng)民,其心態(tài)便是如此。鄭州那個打人學生的家長亦然,事件發(fā)生后,報道說他不但不指責自己孩子的暴力,反而堅決站在孩子一邊,我不知道他的是非標準是什么,也許他仰仗的就是自己是生意人,有幾個錢吧。誠然,維護個人權利是正當?shù)囊螅瑢Υ宋覀冞€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權利屬于法律范疇,一個人的權利應以他人的權利為限,超過這個界限就不是權利,而是違反了法津。這一點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有基本的共識。在現(xiàn)代社會,暴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迷信暴力的人,有一天暴力也會落到自己頭上。
這些事件也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基本倫理出了問題。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人之為人的特征。但今天的社會,要么是損人利己,己所不欲,偏施于人。如三鹿奶粉制造商,我想他們自己是不會吃含有三聚氰氨的奶粉的。要么是損人不利己,人所不欲,施于雙方。如最近這些“弒師”的學生,就已經(jīng)不能用愚蠢來指責他們了,他們這樣做時,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尊重自己的生命。那個政法大學學生,要說他不懂得起碼的法律知識,這是任誰也不會相信的。我更想知道此事后面的原因。但無論如何,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是我們這個社會長期以來所欠缺的。
希望此類事件只是偶然的,在法治比較健全的其他國家,學生殺害教師也是時有所聞。但事件發(fā)生后,社會的反應卻是有異于我們。當年中國學生盧剛在美國槍殺六位師生,然后自殺,一位熟悉他的美國教授說:“拿著一支槍連續(xù)射殺六人,他只把這個視為消滅對他有傷害的人,而不是殺害其他活生生的同類。”也正是出于同類的倫理,受害的美國教授家屬后來寫信給盧剛的親人,表達了他們深切的同情。
我們會經(jīng)常把一個生命看作同類嗎,哪怕他是你所憎恨的人?多年來,我們總是強調一個人的階級身份或民族身份,卻從不強調一個人的人類本性,強調既重視個人也重視全體人類的人道主義,不是最近還有人在嘲笑和批判普世價值嗎?于是我們便只有了恨,只有了暴力。就像毒奶粉所象征的社會,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磥?,面對此類事件和人們的普遍反應,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的還不是富裕的生活,而是需要補上一課,那就是人道主義的教育,否則我們全都會變成叢林猢猻。
來自景凱旋的博客 http://622007929.qzone.qq.com(南京大學教授、米蘭昆德拉翻譯專家 )
課堂上的戾氣和殺氣
張 鳴
在網(wǎng)上還在為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吃耳光而爭論的時候,殊不知全武行已經(jīng)悄然升級,血腥的升級,一位政法大學年輕的教授,在課堂上眾目睽睽之下,被學生砍斷了脖子。其實,這樣的血腥,山西一所中學在今年的早些時候已經(jīng)上演過了,一位老師也是在課堂上被學生用刀捅死的。
為了什么呢?閻崇年挨打,據(jù)說是為了他的言論,而且打人和被打的,在話語權上不平等。殺人的中學生,說是恨一切老師。那位行兇之后,坦然打電話自首的法大學生,又是因為什么,現(xiàn)在還不清楚,有學生在網(wǎng)上發(fā)貼,說是因為戀愛糾紛,但消息未經(jīng)證實。從來打人殺人,除了精神病之外,都有理由,但有理由就可以導致真的動手嗎?尤其是殺人,在任何法律體系下,都不可避免地會招致嚴厲的懲罰,師生反目,乃至于揮刀相向,顯然,不是一些什么兇手自陳的理由所能解釋的。
在傳統(tǒng)社會,中國人的師生,是倫理關系中僅次于父子和母子關系的核心成分,所謂“五達尊”天地君親師,弒師,等于弒父。雖然說,現(xiàn)在傳統(tǒng)已經(jīng)崩解,但傳統(tǒng)的觀念不見得會連一點影子也沒有了,學生殺老師,畢竟比起殺別的什么人來,理應多一點心理障礙。關系緊張到動刀子,還應該有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
以我個人在大學的體驗,感覺中國的師生關系,自“文革”以后,已經(jīng)變得相當畸形,“文革”中為了革命,或者為了個人私怨假借革命打老師,甚至把老師活活打死的事情,其實過去還沒多久。“文革”后師生關系剛剛有所緩解,旋即趕上了高校大躍進的特快列車,近些年師生關系之惡化,其實并不遜于“文革”。在相當多的老師,尤其是一些特有權勢的學官那里,師生已經(jīng)基本上變成了赤裸裸的權力關系或者金錢關系。分數(shù)的多少,錄取和畢業(yè)答辯的推薦,都變成了賜予和接受的奴役過程。師生間沒有正常的辨駁和討論,只有壓服,老師的權威,不是建立在學識和以理服人上面,而是在官方授予的特權上一逞威風,學生服從老師,僅僅是因為他是老師,不服從,就意味拿不到學位。帶研究生的老師,很多人心安理得地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廉價勞動力,不僅讓學生為其做課題,而且還拿不到多少報酬。導師成了老板,因此職場上員工對老板有多少怨恨,學生對老師就有多少。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至少有一個,是因為我們的大學,實在是比衙門更像衙門,一個具有超級壟斷地位公司的衙門,一個充斥了銅臭味的衙門。在這個衙門強力的壓制和規(guī)訓下,一些學生變成了奴才和憤青,老師則變成了奴才和惡棍。雙方的關系,比之官場上的上下級和商場里的老板和員工,兼有兩者之惡,十分扭曲。
與此同時,無論師與生,心中的戾氣都在彌漫。雙方有不同見解,只要學生這方面跟老師沒有直接的權力關系,就可能惡語相加,素不相識,只聽了你一節(jié)課感到不合口味的人,就在網(wǎng)上破口大罵,把你貶得一錢不值。如果趕上其他的糾紛,涉及經(jīng)濟、男女,這種特別刺激的題目,出人命倒也一點不奇怪。學生似乎從小就學會了以暴力的方式解決所有問題,一言不合,眼睛里興許就冒出兇光,對手似乎就是不共戴天的敵人了。這也難怪,我們的教育體系,從幼兒園開始,就是壓制和規(guī)訓,羞辱和摧折,在養(yǎng)成聽話和馴服的同時,也培育著暴戾、心理的扭曲,一旦不知碰到什么原因導致失控,悲劇就會發(fā)生。就像因醫(yī)患和警民矛盾尖銳化導致的相應暴力沖突一樣,不見得受害的人,一定是那個做得最差的人,那個直接導致事件的元兇,但這樣的事件,早晚都會發(fā)生的。
課堂上應該有的是書卷氣,書生氣,可是我們卻看到了戾氣和殺氣,但愿,法大的事件僅僅是個個案,一個偶發(fā)性的個案。但愿。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
學生弒師事件是
文明教育的悲劇
佚名
以前,某些地方的醫(yī)院的醫(yī)生護士戴著頭盔上班,被媒體戲稱為“高危行業(yè)”。沒想到,現(xiàn)在一向平靜的校園里的老師,也要時刻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誰知道下面的學生當中有哪一個學生是不是情緒不好,需要“發(fā)泄”一下呢?難道在上課以前,還要派保安在門口檢查一下學生有沒有攜帶槍支和道具,違者一律沒收。如果真到了那種地步,全國千萬老師情何以堪!
慘案發(fā)生后,不少輿論把其歸咎于現(xiàn)今教育制度的缺陷。我們卻以為不能如此簡單籠統(tǒng)地看待問題。雖然中國現(xiàn)今的教育制度確實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乃至重大制度性缺陷,但我們如果真的做到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話,很難把它視為制度上的普遍問題。
校園暴戾之氣之所以日益高漲,有轉型社會矛盾相對多發(fā)的原因,也有各種影視、網(wǎng)絡游戲隨處可見的暴力犯罪內容、廣大青少年遭受暴力污染的因素。但廣大學校紛紛弱化乃至放棄懲戒教育與管理,一味遷就學生與家長,老師逐漸淪為真正的弱者,只怕也是其中一個較關鍵性的因素。要想更有效地遏制日益泛濫的校園暴力行為,不僅需要更多學校深入開展尊重人性尊重生命尊重法律等相關教學,也迫切需要社會營造一種更為健康和諧的社會氛圍。
校園里的血腥事件,對社會心理的影響不可忽視。非法暴力是對文明教育的挑戰(zhàn),其本質是對公共正義不予信任,而采用私刑解決問題,也就是江湖中所謂的“快意恩仇”。這種事情發(fā)生在講臺上的教師身上,令人無比痛心;發(fā)生在一所政法大學里,更有一種諷刺的意味。因為教師的作用,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播下文明的種子。而法律對文明的貢獻,就是要說服人們放棄私刑,信仰通過法律伸張的公共正義。
這出悲劇不僅僅只關涉到兩個個體,更本質的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的缺失。這種信念無法從書本中學到,更無法用考試來測評,它是植根于一個和諧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而又通過愛、善意與寬容的滋養(yǎng)從人心中生發(fā)出來。這出悲劇也許沒有法律意義上的被告,但是社會、政府、學校以及家庭都必須進行深刻的反省,反省究竟是什么抹殺了肇事學生對生命的敬畏與珍惜。
師生血案再次警示我們,師生和諧相處,是教育之福;師生兵戎相見,則兩敗俱傷。在目前形勢下,要防止校園暴力,尤其是要防止針對教師的暴力,一方面要求我們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用真情換得真心;另一方面,需要對學生加強普法教育和心理疏導,不讓他們因一時沖動做出害人害己的傻事、蠢事來,同時依紀、依法嚴懲那些屢教不改、尋釁滋事的"學鬧"行為,不再讓辛勤培育祖國花朵的園丁流汗、流淚再流血了。
武漢綜合新聞網(wǎng) www.cjn.cn
教師職業(yè)何以變成
了危險職業(yè)?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至善若水
最近,在人們平靜的生活中又多了一個關鍵詞——“弒師”,提起這個詞,人們不免要心痛。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從山西朔州、浙江麗水到中國政法大學,弒師的人間悲劇在不斷上演,這些血的教訓讓我們警醒。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逝去之后,我們不禁想追問:天下最光榮職業(yè)何以變成了危險職業(yè)?
導致三起血案的原因不盡相同,這些事件可能也只是個案,但是卻再一次把老師和學生這永遠訴說不完的話題擺在人們面前。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中國自古以來就傳承著“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教書育人一直被認為是最神圣的職業(yè),原因在于它對于人的完美塑造,在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人類天然的缺陷被認為在后天是可以完善和彌補的。也正以為如此,教育始終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在人們的印象中,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教與學的互動情景,是世界上最和諧溫馨的畫面之一,但一起又一起的學生弒師事件卻將學生和老師硬生生地擺在了對立面上。
對于這些惡性事件,很多人聯(lián)想到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不盡如人意。教育本身的確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完全把責任歸結于學校、現(xiàn)行教育體制未免有失偏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是不能脫干系的。教育應由三方共同承擔,一是教育體系和教師的職責;二是家庭的教育;三是學生自己的配合。最為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夠給孩子后天教育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而現(xiàn)在的家庭,往往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托給學校。認為自己交錢給學校,學生出現(xiàn)問題就是學校的責任。當孩子成績不好就是老師沒有教好。這樣的做法對孩子是不負責任的。而一個個的小家庭又組成了社會,社會上對于學校、老師存在的諸多誤解使得矛盾進一步擴大,難免不使雙方觀念上的不認同上升為行為上的暴力甚至是血案。
在人們不斷期待著校園將教育的文明傳承功能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時,校園里發(fā)生的暴力血腥事件卻讓這樣的期望變得諷刺。尤其是發(fā)生在政法大學里的這一幕,在兼具肩負育人使命和以法律為信仰的大學校園中,“弒師”事件更多了一層悲涼的意味。單純說案件里的是非曲折或是討論這是哪一方的責任,都是狹隘和片面的。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為何越是在文明的地方卻越充斥無休止的暴力?文明的教化不該讓人類的行為走向倒退。前段時間,有學者售書被掌摑也是個例子。
惟一可以解釋這個疑問的,便是文化傳播的途徑是不通暢的,這里面有歧視、偏見、不寬容、不理解、不平等、溝通不到位、利益關系等復雜因素。只有掃除了這些障礙,影響教育發(fā)展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那些已經(jīng)長眠地下的教師才能安息,而所有在校園讀書的孩子才能有一個純潔安靜的心靈。
學生弒師案頻發(fā)折射師生關系冷漠
陳容霞
這兩起案件的發(fā)生,確實為我們提供了 一個迫在眉睫的反思機會:中國的教育界怎么了?難道師生關系也同當下的醫(yī)患關系那樣,已到相互戒備甚至劍拔弩張的程度?對于非教育界的人士,尤其是父母來說,也許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教師是否過多采用了懲戒、甚至變相體罰的手段,以至令學生懷恨在心,并釀成慘禍?
針對這樣的疑問,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的負責人王定華表示,教師正當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懲戒不屬于對學生的體罰,不提倡對學生的一切行為都給予包容、甚至遷就的做法。
應該肯定,教育部負責人的這番表態(tài),對于教師工作有及時的指導意義。筆者供職于高校,相對說來,高校的師生關系決不會如中小學那樣緊張,因為師生之間不會走得太近,也就少了直接摩擦的機會。但筆者從周圍同事處得到的忠告卻是,監(jiān)考時盡可能不要太難為學生,因為如今的學生很難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就是說,所有正當?shù)膽徒浯胧?如作弊的零分處理等)盡可能少用乃至不用,以免矛盾激化。還有就是軍訓,上海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起某高校在軍訓期間一名學生猝死的悲劇。從那以后,學校當然要慎重吸取教訓,以杜絕這類不幸事件的再次發(fā)生。但由此引起的負面效應卻是,軍訓難以動真格,走過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樣的現(xiàn)象不得不引人深思。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里?果真是校方或教師太頂真,以至學生不堪承受壓力?然而,校方若是不頂真,放任學生自流,以保自己一方的安寧,以討上級部門的喜歡,寧可不作為,也別添麻煩,結果會是如何?不需太多的智商,我們就能推測,那將釀就整個社會難以承受的隱患。設想一下,在如此環(huán)境中畢業(yè)的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怎能想象他(她)們會有起碼的職業(yè)道德?長此以往,我們的食品、醫(yī)療等諸多領域的安全保障豈不全面失守?可見在學校的教育管理問題上,若對學生一味遷就,對問題一味回避,就是校方或教師的嚴重瀆職行為。
但教師若是嚴格按章辦事,致使矛盾激化以至引出上述慘劇,社會又該如何承受和面對?是否因此需要出臺新的政策規(guī)定,把教師也列為高危職業(yè),就如警察、消防人員甚至煤礦工人那樣,享受更多的職業(yè)津貼?顯然這是極端荒謬的思路。也許我們更該反思的是,在眼下這種緊張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否只是單純的受害者,無須為此類事件承擔任何責任?或許就上述兩起案件來看,它的發(fā)生畢竟具有多重的誘發(fā)因素,不具備完全的標本意義。但這決不意味著,過失全在學生一方,是學生的心理偏執(zhí)或社會風氣的嚴重不良才導致這類事件的發(fā)生。恰恰相反,筆者在此更愿強調,也許教師必須承擔更多的過失責任。
這種過失責任決不體現(xiàn)于,教師對于學生管得過于嚴格了,而在于,如今的教師對于學生有一種普遍的冷漠感。就在剛剛過去的教師節(jié)中,更讓父母擔憂的現(xiàn)實問題卻是,給教師送紅包的尺寸該如何把握?在這一問題上,教師如同官員,任何尺寸的紅包都該拒之門外。然而從家長關心的這一話題中卻可看出,教師收受紅包早已成為行業(yè)定規(guī)。收取學生紅包之后的教師,怎么可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她(他)愛的是紅包還是學生,還須挑明?
由此引發(fā)的惡果就是,學生對于教師普遍缺乏信任感,更遑論愛戴之情了。難怪如今有這么多的青少年淪為明星的粉絲,因為就在他們處于需要偶像崇拜的時期,現(xiàn)實生活中哪有可令他們傾心崇拜的對象?得不到學生信任的教師,若稍稍對學生有過于嚴厲的舉動,學生的過激反應也就容易理解了。本來以理服人當然重要,但鑒于中小學生正處于特定的心理發(fā)育階段,于是在師生關系中,或許以情動人有時效果會更好。但不少教師見錢眼開,那扇本該打開的“情感”之門卻不幸關閉了。說到底,師生關系有著先天的不對稱:雙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學識和修養(yǎng)上不可能具有同等程度。正如古語所說:子不教,父之過。這,同樣適用于師生關系。
就此而言,教師安全的保障,更該由教師自身來落實。畢竟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有著正常愛心的學生,而非馴獸師所面對的猛獸。
摘自《東方早報》ICT
我們的教育不缺懲戒而是缺愛
熊丙奇
連續(xù)幾起“弒師案”,引來社會各界對懲戒教育的高度關注。先有教育部官員說“教師正當使用的懲戒并非對學生的體罰,不提倡遷就學生一切行為”,接著有輿論聲稱,教育對學生過分縱容將遺患無窮,建議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適當懲戒。
適當?shù)膽徒浣逃斎挥斜匾?但在筆者看來,接連發(fā)生的“弒師案”,并非由于懲戒教育缺位,而是愛的教育嚴重缺失所致。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先看10月4日發(fā)生在山西朔州的高中生課堂上持刀殺死老師事件。殺害老師的學生剛進高中一個月,報道提到,“網(wǎng)上有知情者稱,李明曾在初中時被一位老師打斷過腿,而事發(fā)前,其父母正在鬧離婚”。從中我們可以粗略推斷,這個學生殺害老師,不是沒有懲戒教育,而是懲罰過度———曾被老師打斷腿,甚至由此恨所有老師。而且在家里也感受不到溫暖。
接著來看10月21日發(fā)生的一中學生因害怕家訪殺死女老師的悲劇。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在學校里沒有懲戒教育,在家里也沒有懲戒,學生怕老師家訪么?學生之所以怕家訪,顯然是怕老師給家長說了不好的表現(xiàn),回家受到家長的懲罰(不僅僅是體罰,還包括多種形式,包括冷暴力)。
再看10月28日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在課堂上砍死老師的血案,從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學生為何殺老師尚不清楚,但就有些社會輿論用異樣的眼光看法大的學生,以及由一個極端傷害事件,推論出“80后”“90后”是冷血的一代,這種社會環(huán)境,讓年輕一代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了嗎?
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翻譯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反思今天的教育,當我們感慨老師難當時,是否想到過教育者對于教育充滿了愛?
不容否認,今天仍舊有一些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好老師,但是,普遍而言,師生關系正趨功利化。在中小學,師生關系變?yōu)楹唵蔚姆謹?shù)關系,老師關心的是學生的分數(shù),而很少有時間和學生談心、溝通,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在大學,不少專任學科教師,上完課就離開學校,很少在課后再與學生一起談學習,談人生。在一些大學的新校區(qū),偌大的校園,往往只有數(shù)萬學生自行安排課余生活,至于研究生與導師的關系,大多早已變?yōu)椤袄习迮c打工者”。
當然,今天的教師有很多“難處”,當學校對他們的考核要求是學生的分數(shù)、升學率時,他們能不關注分數(shù),把學生作為學習機器嗎?當學校用論文、經(jīng)費、專利作為評價指標時,他們能把大量精力花在不能在評價中起作用的教學上嗎?那些充滿愛心的教師,往往在上述評價體系中,由于達不到規(guī)定的數(shù)據(jù)指標要求,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
教育是做人的事業(yè),只有把教育對準人本身,才是真正的教育。不以人為本,沒有對受教育者的愛,才是當今教育出現(xiàn)如此局面的根源所在。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談懲戒教育,不過是進一步將教育粗放化、簡單化,甚至會更加激化師生矛盾。
來自熊丙奇的博客
http://622007992.qzone.qq.com
好的師生關系
勝過教育本身
婉瑩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看來, “校園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兩大關鍵性問題上,一是師生關系問題,二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這兩個問題中任何一個處理不好,都會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好的師生關系勝過教育本身,師生間如果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心理關系,即使老師講得再正確也沒有用,因為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學生此時具備很強的叛逆性,他們亟須得到周圍環(huán)境的認可。孫云曉認為,如果關系處理上出了問題。比如說話生硬粗暴,傷害對方自尊,當他們無法依靠學校和社會的力量解決這些矛盾時,就會以極端的方法自行解決。
“比如重慶一位教師批評一名女學生長得丑,說她‘當坐臺小姐也沒人要,結果這個女生自尊心受不了自殺了”,孫云曉說,其實從客觀上講,這個女生只是選擇了自殺,她也完全可以選擇類似的報復性措施。再比如,朔州二中學生弒師案中,學生在其日記中說:“不只是老師,連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學也一樣,他們歧視我……我也不會去尊重他們,我的心靈漸漸扭曲?!笨梢姡瑢W生的這些感覺都是因為與老師、同學和家長的關系處理不好才形成的?!耙虼?,面對今天學生行為脆弱的一面,提高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師德水平很重要?!睂O云曉說。
中國心理學會會長張侃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暴力行為在校園發(fā)生本身就有其特殊性,實施方是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人,他們除具有感性沖動外,還有相當?shù)睦硇哉J識,因此是一種“穩(wěn)健”的犯罪,即對犯罪后果早有考慮。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實施犯罪前往往有一段猶豫期,如何在這段時間內及早發(fā)現(xiàn)并給予幫助,是全社會和教育工作者們必須思考的問題?!袄蠋熢谀挲g、社會經(jīng)驗以及社會資源的占有上都比學生更具優(yōu)勢,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相當謹慎,避免作出不公平的判斷傷害學生?!睆堎┱f,國外的教學機構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非常重視,一旦發(fā)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超出了正常的師生關系,這名教師將永遠被清除出教師隊伍,因為非正常關系即意味著不公正——比如在打分上或評語上,可能會出現(xiàn)偏差。而當教師不能公平、公正地行使權利時,就會引起學生情緒上的反彈,甚至做出過激行為。張侃認為,教育如果只教書不育人會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與傳授知識的技能不同,育人才是高水平的工作,而心理的溝通與疏導是育人的基本技能。當教師隊伍不能完全承擔起這一職責時,就應該通過某種機制來實現(xiàn)。張侃所說的機制,在孫云曉看來即是自己一直呼吁的建立一套“校園危機預警系統(tǒng)”。“在香港,有很多這樣的志愿者,晚上他們會出來觀察,發(fā)現(xiàn)有青少年一個人在街上走,或者精神恍惚,就會走上前去進行詢問,發(fā)現(xiàn)和確認問題后,便對他們提供幫助。我們不可能做得那么細,但在校園里做到還是有可能的。”他說。“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實只是一道脆弱的防線。表面上看,它承擔了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責任,但絕大多數(shù)都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這樣的工作不是靠掌握一般心理學知識的人就能勝任的,它的工作是進行心理治療。”
武漢綜合新聞網(wǎng)
愛的教育需要制度支撐
熊丙奇
我從來不認為實施愛的教育,是靠制定師德規(guī)范、說教教育理想、鼓勵教師奉獻就可以進行的。推進愛的教育,應是全方位的,包括社會對教育的愛,具體體現(xiàn)為對教育的重視、對教育規(guī)律的尊重;政府對學校的愛,具體體現(xiàn)為保障教育的投入以及給予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學校對教師的愛,具體體現(xiàn)為給教師有保障的工作條件以及給予教師教學自主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空間;教師對學生的愛,具體體現(xiàn)為因材施教、以人為本開展教育,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對教師的愛,具體表現(xiàn)為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客觀公正評價學校教育;家長對學生的愛,具體表現(xiàn)為對孩子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合理的成才期望、教會孩子自立自強等等。
觀察以上各個環(huán)節(jié),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彼此影響,相互牽制——政府對學校教育的愛不夠,沒有保障教育投入,而且也不給學校自主辦學的空間,會導致學校對教師的愛不夠,無法讓教師有保障的工作條件,更無法讓教師自主教學,不時要求教師做很多非教學工作;在自身生存存在嚴重問題,必須用大量時間應付各種指標考核的情況下,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夠,難以針對學生個體開展教育;家長對學校教育缺乏參與途徑,無法有效監(jiān)督學校辦學,對學校教育不信任,把家庭與學校的關系變?yōu)楹唵蔚南M購買關系,進而對教師的愛不夠;在應試教育體系與學歷社會用人標準中,孩子的學習成績直接關系到升學、就業(yè),整個社會均不由自主陷入分數(shù)焦慮,與其說重視教育,不如說重視“教育工具”,與其說培育學生,不如說培養(yǎng)分數(shù)機器。
毫無疑問,要讓教育對準人、充滿愛,單純讓教師這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是不太可能實現(xiàn)的。這既受制于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又受制于社會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評價體系。令人遺憾的是,今天在解決教育問題時,很多人就事論事把問題歸結到第一線的教師身上,認為只要要求教師有師德、有對學生的愛就能萬事大吉,卻不分析用什么來支撐教師有愛心,更不從根本上去調整政府與學校的關系,改革教育制度與人才制度。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們已經(jīng)怕了各種教育建議。
所以,我理解第一線的教師為何贊成加強懲戒教育,因為這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擁有一點明確的“教育權利”,在政府的“許可”下,可以“規(guī)避”他們按教育規(guī)律適當懲罰學生的責任。這對解決現(xiàn)實中由于管理學生而引起的家校沖突有一定效果,但其本身并不能改變整個教育集體冷漠的處境,反過來凸顯今天教育的困境。
(摘自《現(xiàn)代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