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初葉發(fā)祥于保定等地,前后歷時十年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國革命史、黨史上光輝的一頁。這為有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提供了尋找真理的機會,開辟了一條在國外學習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經(jīng)驗的途徑,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從思想、理論、組織上做了必要準備。
[關鍵詞]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馬克思主義傳播 黨團組織
作者簡介:張鳳花,河北省保定市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
一、留法勤工儉學生在工學實踐中的初步覺醒
留法勤工儉學生帶著“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良好愿望到達法國后,有的入校,有的進廠,在55萬平方公里的法蘭西大地上,到處都留下了他們勤工儉學的足跡。赴法學生大多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活和學習,除了正式工作外還搞些班外勞動,他們什么臟活累活都干,何長工回憶說:“我們什么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工作服一穿,完全是個勞動者。我們一心想多賺幾個錢,尋找機會讀書。勞動一天得十至十五個法郎,當時法郎貶值,僅折合中國幣一元左右。
勤工儉學生在做工的過程中,與法國工人的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也促使他們更深刻地認識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與資產(chǎn)階級的偽善。他們的世界觀開始發(fā)生變化,開始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理論學說。陳毅同志在談到他旅法勤工儉學的感受時說:“法國的工廠生活,是寄在資本制度的下面,不容工學者有發(fā)展的余地,常感到一種迫我同化的壓力。”留法勤工儉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把參加勞動與考察歐洲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看到了親眼看到了“五一節(jié),武裝警察對罷工示威工人的鎮(zhèn)壓,感到就是在以民主著稱的國家,工人并無民主自由?!边@對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與工人階級相結合,進而走上革命救國道路是大有好處的。嚴酷的現(xiàn)實和他們?yōu)閷で缶葒让裾胬淼牟恍缸非蠡旌显谝黄?,促使他們在實踐中去認同馬克思主義,為他們后來成長為共產(chǎn)主義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留法勤工儉學生在斗爭中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與選擇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按發(fā)起者的意旨是增進中法文化交流,希望學生們從法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便將來回國后用“科學救國”、“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的辦法,使中國富強起來。然而,一方面由于中外腐朽力的狹隘,不愿也不可能認真幫助勤工儉學生。法國當局與北洋軍閥政府擔心勤工儉學生在本國掀起階級斗爭,危及自身統(tǒng)治,于是他們想方設法排擠、破壞勤工儉學運動,最后竟斷絕與留法勤工儉學生的經(jīng)濟關系,拒絕對其進行資助,并聲稱要將學生遣送回國;另一方面,勤工儉學生遇到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也十分惡劣。一戰(zhàn)后的法國,本身經(jīng)濟就不景氣,加上戰(zhàn)時的兵員大批退伍,造成勞動力嚴重過剩,因此,找工作是一件很難的事。勤工既難,儉學也就更無著落了。據(jù)周恩來在當時寫的一篇報道中統(tǒng)計:在一千五百多人的留法勤工儉學生中,僅有五百九十九人可以儉學,其余九百余人無力儉學。而在這九百人中,實際上有可能工作的只有二百余人,其余七百余人都是巴黎哥倫布間的漂流者、候工生,最后也是在“少年監(jiān)護”的名義下到公使館去領維持費的人。
生活的窘迫,求學的困難,中外反動勢力的摧殘,促使他們一步步走向社會實踐的深層,最終轉變到社會革命堅定立場上來。于是在一批初具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革命青年組織領導下,在法國人民和華工的支持下,勤工儉學生于1921年開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斗爭:其一,是1921年2月28日,在蔡和森、李維漢、向警予等人的領導下,發(fā)動了爭“吃飯權、工作權、求學權”的 “二·二八運動”。它揭開了勤工儉學生聯(lián)合起來向中國反動政府進行斗爭的序幕。其二,是1921年6月30日和8月13日,在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陳毅等人領導下的“反對中法秘密大借款”的斗爭。其三,是1921年9、10月間,在蔡和森、趙世炎、陳毅等人的領導下,留法勤工儉學生“進占里昂中法大學”的斗爭。這次為謀求從根本上解決勤工儉學問題的政治實踐,由于中法兩國政府勾結歸于失敗,法國政府強行將進占里大的一百多名學生遣送回國?!斑M占里昂中法大學”的斗爭從單純學術的角度失敗了,但是正如周恩來同志所說:“他們豈真是一無所得?數(shù)萬里的海程他們辛辛苦苦地來了,更悲悲慘慘地回去,勞動的真實的生活被他們嘗著了;中法文化提攜的假面具被他們識破了;社會現(xiàn)象的不平,東亞西歐如同一轍,也被他們發(fā)現(xiàn)了;純潔的青年人格,更從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來了,這豈不是他們大有所得?!睆V大勤工儉學生,通過這三次斗爭確實是大有所得的。使他們認識到了勤工儉學不能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社會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這就促使他們由工讀主義逐漸走向馬克思主義,由教育救國走向革命救國的道路。
三、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與傳播
留法勤工儉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國內(nèi)是各地五四運動的骨干分子和領導人物,如:周恩來、蔡和森、鄧小平等,他們受十月革命以及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自覺地把赴法勤工儉學當作更加深刻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機遇,他們到歐洲勤工儉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尋求個人利益,而更多地是為了探求救國救民的理論與方法。他們身處資本主義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又有便利條件接觸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原著,這些先進青年一到法國,就如饑似渴地研究各種學說,廢寢忘食地攻讀馬列主義。其中以蔡和和森最為典型。勤工儉學生在法國,凡能找到的馬、恩、列的著作,都精心研讀,他們還通過法國共產(chǎn)黨的《人道報》、《共產(chǎn)黨月刊》、《俄事評論》等進步報刊,了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真實情況。通過研讀和研討,他們從理論上認識了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通途。
這一時期,周恩來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把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理解,以通訊的形式及時轉告給天津“覺悟社”的同志,并建議、督促“覺悟社”應以明確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為自己的信條。僅在1921年到1922年間,周恩來發(fā)表在天津《益世報》上的通訊就有50多篇,他極力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俄國革命的經(jīng)驗,并報道了歐洲工人運動的情況、報道留法勤工儉學生的工作、學習、勞動、斗爭情怳,指明了中國實行社會主義,走共產(chǎn)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和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思想。
參考文獻
[1]黃利群:《留法勤工儉學簡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頁,第83頁
[2]清華大學中共黨史教研組編,《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第3冊,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47,50頁
[3]《徐老談勤工儉學》,《人民日報》1958年3月1日
[4]《新民學會文獻匯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頁,108頁,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