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鐵 于映堯
[關鍵系] AIDS;致病;認識
[中圖分類號]R512.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1(a)-015-02
艾滋病亦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以CD4+T淋巴細胞減少引起免疫缺陷的臨床綜合征。CD4細胞計數持續(xù)降低是艾滋病特有的免疫學改變。
1 CD4及受體
HIV致病性的突出特征是表達分化群(cluster differentiation)CD4的CD4+T淋巴細胞進行性耗竭,表明HIV對該細胞群具有特殊的親嗜性,支持這一推論的體外實驗依據包括:純化的CD4細胞是HIV優(yōu)先復制的靶細胞,HIV感染介導的合胞體形成與細胞丟失均可被抗CD4單克隆抗體所阻斷,HIV外膜糖蛋白可與CD4結合,對HIV不敏感的細胞在轉染CD4基因后可被HIV感染,可溶性CD4分子能競爭性阻斷HIV感染[1]。CD4基因的表達使細胞對HIV易感。所有結果都表明CD4糖蛋白是HIV的受體,表達CD4抗原細胞是HIV的敏感細胞。對HIV感染敏感細胞都帶OKT4/leu3a表型受體,即針對CD4的單克隆抗體及CD4抗原識別系統(tǒng)。CD4分子為T細胞分化抗原分布在多種細胞膜上。
2 敏感細胞
病毒因缺乏代謝及蛋白質合成系統(tǒng),專營細胞內寄生。病毒必須侵入宿主易感細胞,借助宿主的原料、酶和細胞器來復制子代病毒。病毒增殖必須首先與易感細胞受體結合介導核酸進入。HIVGP120選擇識別感染帶CD4分子細胞,與CD4受體結合在輔助受體協(xié)助下促成其細胞感染完成復制周期。
對HIV感染敏感的人CD4細胞群涉及造血系統(tǒng)、腦、皮膚、腸道及其他。造血系統(tǒng)有:CD4+T細胞、單核細胞和組織巨噬細胞、少量B細胞、濾泡樹突狀細胞、骨髓CD34+造血干細胞、胸腺上皮細胞。腦部有:星形細胞、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小膠質細胞、樹突狀細胞、脈絡膜叢、神經節(jié)細胞、神經元等。皮膚有:郞格漢斯細胞、成纖維細胞。腸道有:柱狀和杯狀細胞、腸道相關淋巴組織、腸嗜鉻細胞。其他部位有:腎管狀細胞、關節(jié)滑膜、肝波狀內皮細胞、肺成纖維細胞、前列腺、睪丸、滋養(yǎng)層細胞、橫紋肌肉瘤細胞、胎兒腎上腺細胞、肝癌細胞等。
CD4作為免疫細胞特定標志表達在多種組織細胞上,AIDS的病變范圍與CD4抗原的分布部位是一致的。盡管HIV可以通過替代受體感染某些表達IL-2、Ig及神經酰胺受體的CD4-細胞,但在替代受體細胞內病毒處于低水平少量復制狀態(tài),對其整體致病性微弱,不起主導作用。
3 免疫缺損
CD4+T細胞分為CD45RA+初始T細胞和CD45RO+記憶T細胞。根據T細胞在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將T細胞分為輔助性T細胞(TH)、細胞毒性T細胞(CTL)和調節(jié)性T細胞(Tr)。TH細胞前體在抗原刺激下,分化為Th0,在不同因素作用下Th0向Th1和Th2細胞分化。Th1能合成IL-2、IFN-Υ、LT、TNF-β等。參與細胞免疫和遲發(fā)性型超敏反應,介導細胞毒性殺傷效應等。Th2能分泌IL-4、5、6、13、GM-CSF等,輔助輔助Ig產生,及巨噬細胞活化,可輔助B細胞分化為抗體分泌細胞,與體液免疫應答有關。
調節(jié)性T細胞可分化為CD4+CD25+Tr細胞、Tr1和Th3等亞型?;罨腃D25+Tr主要通過接觸抑制的方式抑制T細胞的活化與增殖,其機制在于活化的T細胞表達CTLA-4,該分子胞內段表達免疫受體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CTLA-4與其表面的B7分子結合后傳遞抑制信號,抑制T細胞的增殖與活化。Tr1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是通過分泌IL-10等來實現的,IL-10可抑制抗原特異性T細胞增殖。Th3主要通過產生TGF-β來發(fā)揮抑制作用。TGF-β是通過抑制免疫效應細胞的增殖、分化和活性、抑制細胞因子的產生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2]。
HIV病毒選擇性感染CD4+T淋巴細胞亞群,對巨噬細胞、CTL、NK細胞、B細胞等輔助誘導作用不足而使其功能缺陷及異常,調節(jié)作用異常,從而使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出現缺陷和紊亂。CD4T細胞計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免疫缺陷程度。正常人的CD4細胞計數為500~1 300/μl。HIV感染者的CD4細胞計數則隨病程進展而遞減,通常以200/μl作為艾滋病階段的CD4計數閾值。當CD4<200 /μl發(fā)生各種機會性感染機率明顯增加。當CD4細胞計數下降到<50 /μl時,預示疾病進入晚期。血中病毒載量與CD4[3]數之間呈明顯負相關。
4 多系統(tǒng)病變
艾滋病患者皮膚病變可分為三型:腫瘤型,感染型、其他類。HIV可感染人皮膚郞格罕細胞使皮膚抗原呈遞及免疫監(jiān)視功能下降,引起皮膚黏膜感染及KS的發(fā)生,引起角朊細胞增生性疾病。巨噬細胞感染后可產生NF-kB核因子結合因子,可對抗HIV病變作用成貯藏場所,并可攜帶HIV向肺部、腦部擴散。部分Mθ功能異常。單核細胞異常為表面趨化因子表達減少,趨化性減弱,抗原呈遞活性下降,干擾素及IL-12生成抑制。B細胞可被少量感染,GP41羧基末端可誘導B細胞多克隆激活,對新抗原不發(fā)生應答,造成對變異性抗原的體液免疫應答缺陷。HIV可直接感染骨髓CD34前體細胞,在降低這些細胞數目同時,也能削弱其生成增殖性骨髓細胞克隆的能力。同時骨髓所在微環(huán)境的基質細胞可被感染,導致造血細胞生成障礙,出現貧血癥、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減少。淋巴結腫大常見于頸后、腋下和腹股溝。早期淋巴濾泡、副皮質區(qū)和髓竇細胞反應性增生,繼而濾泡縮小,彌漫性淋巴細胞減少,生發(fā)中心萎縮等。胸腺可見胸腺退化,萎縮或炎癥性病變,多有發(fā)育障礙、上皮網狀細胞消失。HIV[4]感染者中,受感染的單核巨噬細胞向大腦的輸送,以及腦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可被感染釋放單核細胞因子及蛋白分解酶,使炎性細胞浸潤神經組織造成損害。同時HIV可直接感染神經小膠質細胞及星形細胞、神經元,引起多核巨細胞腦炎、腦白質病,彌散性腦灰質萎縮、血腦屏障通透異常,出現認知、記憶、情感控制、社交行為改變的相關癡呆癥。在HIV感染的小腸組織中,可見絨毛萎縮、腸胞質空泡化隱窩上皮細胞凋亡,吸收功能障礙,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的淋巴細胞成為HIV感染的主要靶細胞。HIV感染后腸道CD4細胞明顯減少,出現腹瀉(每日2~3次以上,持續(xù)1個月以上),體重減輕,吸收不良,惡心厭食、消瘦和發(fā)熱(持續(xù)30 d以上),統(tǒng)稱為消瘦綜合征。同時腸道成為HIV在HAART治療后主要的潛藏和復發(fā)部位。樹突狀細胞可被感染,捕獲血中的病毒而成為貯存庫,并不斷將HIV提呈給T細胞,導致HIV播散,同時樹突細胞感染后數量減少,使其抗原呈遞作用功能不足。
5 小結
由此可以看出,HIV-1病毒侵入人體后選擇性感染表達CD4抗原分子細胞,出現CD4分化群進行性耗竭,導致CD4+T淋巴細胞減少,引起以免疫缺陷為主的一系列病變。
[參考文獻]
[1]曾慶平.人類艾滋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0.
[2]何維.醫(yī)學免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96-200.
[3]焦景亞,魏曉陽.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大鼠CD4+CD25+T細胞、CD86分子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12):152-153.
[4]孔令珍.手術室對HIV陽性患者手術的防護措施[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7,45(11):108.
(收稿日期:200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