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海東 周 珺
初冬時節(jié)的達蘭薩拉,寒風蕭瑟,涼意逼人。這個背靠喜馬拉雅山脈,坐落在印度喜馬偕爾邦的西北山區(qū)的小鎮(zhèn),因為“全球流亡藏人特別大會”的召開,而瞬間變得熱鬧起來。
在崎嶇、狹窄的街道上,不時有西方國家牌照的車輛駛過,有些車上還架著衛(wèi)星天線,一看便知是衛(wèi)星轉(zhuǎn)播車;身著喇嘛服裝的人群中,多了許多不同膚色、挎著大包小包的人們;當?shù)氐馁e館、飯店、網(wǎng)吧也一時人滿為患。顯然,這個小鎮(zhèn)非同尋常,這次大會也非同一般。
這就是達蘭薩拉,達賴喇嘛的寓所以及所謂的“西藏流亡政府”的所在地——他們極力打造的“小拉薩”。
“流亡藏人”的傷心地
達蘭薩拉分上下兩部分,下達蘭薩拉海拔1250米,基本是當?shù)赜《热司幼?。海拔約1800米的上達蘭薩拉,規(guī)模只相當一個鄉(xiāng)鎮(zhèn),為藏人聚居區(qū),人數(shù)只有8000多人,“流亡藏人”把這里叫作“小拉薩”,顯然懷有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
一位名叫澤西的藏人說,他從四川藏區(qū)來到達蘭薩拉已有10多年了,但他始終沒有結(jié)婚成家,因為“我的心還是在家鄉(xiāng)”。一位畢業(yè)于蘭州西北民族學院的藏族青年,1999年來到達蘭薩拉。這名青年說,“爸爸媽媽都在家里,我出國9年了都不能回去看看他們,只能偶爾打一打電話,真想回去看看他們。”
1959年,約有13000名西藏人和達賴喇嘛一起流亡到印度,其后一兩年間,約6萬多西藏人陸陸續(xù)續(xù)翻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地,成為“流亡藏人”。1960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將達蘭薩拉“租借”給達賴喇嘛,建立了所謂的“西藏流亡政府”。到目前為止,海外“流亡藏人”人數(shù)共有約13萬,其中約10萬居住在印度。
據(jù)了解,很多在印度的“流亡藏人”生活并不如意。1959年隨達賴喇嘛流亡到印度的西藏人,因不適應當?shù)貧夂虻仍?,很多人不久便得病身亡。而一些得以幸存下來的,則被印度政府征發(fā)到偏遠的山區(qū)修路,營養(yǎng)不良和傳染病奪走了很多修路藏人的生命。而他們在印度出生的子女,到幾十年后的如今,身份依然還是難民。
相對而言,生活在達蘭薩拉的藏人生活還有一定保證,得益于達蘭薩拉是國際旅游區(qū)的聲譽,這個小鎮(zhèn)的居民每年都能獲得可觀的收入。在這里,網(wǎng)吧、酒吧、夜總會、餐館和旅游紀念品商店等等,一應俱全。
而生活在印度其他難民區(qū)的藏人,生活水平則比較落后。澤西說,相對于印度人,藏人普遍要勤勞,難民身份更是讓他們不敢懈怠。但這也給藏人帶來了麻煩,一些當?shù)赜《热艘虼思岛薏厝?,族群沖突時有發(fā)生。
沖突一旦發(fā)生,印度警察多半會站在印度人一邊,“流亡藏人”也只能默默流淚了。一個西方旅游者說,他親眼看到印度警察介入了一起印度人和藏人的爭執(zhí),而結(jié)果是那個藏人遭五花大綁游街。
澤西感嘆說:“寄人籬下的日子真的不好過?!?/p>
“流亡政府”財政緊張
“定都”達蘭薩拉的“西藏流亡政府”仿照西方的政治模式,建立了政治體制與行政架構,依靠 “西藏內(nèi)閣(噶廈)”“西藏人民議會”“最高法院”對全球海外流亡藏人實行控制與管理,達賴喇嘛則是最高領袖,擔當政權的“元首”職能。目前,“西藏流亡政府”有接近3000名“公務員”,管理著全球約13萬人的“流亡藏人”群體。
據(jù)有關人士透露,“流亡政府”的收入主要靠海外金主的資助。目前在紐約有個西藏基金會,是1991年由西藏難民和美國人設立的,如今已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上千萬美元資產(chǎn)的機構,其部分經(jīng)費來自于美國國務院難民計劃辦公室。1984年成立的“促進民主基金會”和索羅斯的“公開社會”,近年來也開始大量援助“西藏流亡政府”。
“流亡政府”還規(guī)定,“流亡藏人”每人每年要向政府繳納46盧比的所謂的“獨立稅”,而有薪人士則須繳納基本薪資4%或薪水總額的2%,選其中較多者繳納?!傲魍稣钡摹柏斦俊睋碛写壬苹饡⒊霭嫔?,在印度和尼泊爾擁有旅店,在澳洲與美國經(jīng)營土產(chǎn)手工分銷處等等。“流亡政府”還建有網(wǎng)站,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從民間募捐。
另外,達賴喇嘛經(jīng)常以“西藏精神領袖”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身份周游列國,通過大量的弘法會和講經(jīng)活動獲取捐款和贊助。據(jù)報道,達賴在歐美的一些弘法會,其贊助票開出的價格為每張高達1000美元。
“流亡政府”之所以能得到海外的大量資金支持,其中的一個因素是其對自身的“民主化”包裝,掩蓋政教合一的本質(zhì),以迎合西方人的口味。
盡管如此,“流亡政府”的財政狀況依然非常窘迫。破舊不堪的“政府”辦公大樓,也許能印證其慘淡經(jīng)營的境地。樓道里光線陰暗,辦公電腦多是老式的CRT顯示器臺式機,連打印機也沒有彩色打印功能,辦公室里的桌椅更是破舊不堪。
兒童教育很西化
“全球藏人特別大會”是在達蘭薩拉西藏兒童村舉行。
一位教英文的老師說,兒童村是“流亡社區(qū)”兒童、少年免費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地方。他們不僅可以免費讀書,校服和日常生活開支也是免費的。
這位老師說,這個兒童村建于1960年,兒童村的學校采用藏語和英語雙語教育,6年級以下是完全藏語教學,6年級以上開始藏英文雙語教學,美其名曰“為學生未來報考印度和歐美高等學校作準備”。漢語教學一開始就被排除在外,而語言的隔閡與溝通的不暢,正是矛盾和誤解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
對于多數(shù)“流亡藏人”而言,在印度和歐美大學里深造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一個正在做英語作業(yè)的小學生就用稚嫩的英語說:“將來我要考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學?!笨梢钥闯?,“西藏流亡政府”在培養(yǎng)下一代方面很下工夫,而且在教育過程中以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為理由,割斷其與中國的文化聯(lián)系。
另外,“西藏流亡政府”還通過各種渠道向國內(nèi)藏人宣傳,在達蘭薩拉生活的藏人讀書、看病都不需要自己花錢,由此把達蘭薩拉描繪成“人間天堂”。以至于國內(nèi)一些生活一時不如意、不明就里的藏人投奔而去。而多數(shù)滿懷希望而去的藏人,收獲最多的還是失望。
為了安撫失望的“流亡藏人”,“西藏流亡政府”加強了“講經(jīng)布道”。據(jù)悉,“西藏流亡政府”始終沒有停止過對藏傳佛教的宣揚,而旁人則很難在政治意圖與傳統(tǒng)信仰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界線。
摘自《國際先驅(qū)導報》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