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愛
在說契丹人的姓氏以前,先講一下姓與氏的由來、姓與氏的區(qū)別,或許有助于對契丹姓氏的理解。
從姓氏談起
姓、氏是人類群體的標識和徽記。中國古代,確切地說是在先秦時代,人們有姓、有氏,用以區(qū)分親疏和貴賤。“姓”是用來區(qū)分人們的血緣關(guān)系,“氏”是用來說明人們的身份是貴是賤、是高是低。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從母系社會走向父系社會,從沒有階級區(qū)分的原始社會走向有階級區(qū)分的社會。在母系社會,人們的血緣關(guān)系是以母親來確定的,因為那時盛行群婚制,人們常常是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只能從母而姓。因此,古姓多以“女”字為偏旁,如姜、姬、贏、姒、媯、姑、妗等等,“姓”字本身也帶有“女”字,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人群中區(qū)分“姓”有何必要?這與婚姻有關(guān)。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象,近親通婚所生的子女,往往帶有生理缺陷,不利于身體健康和人口的繁殖。因此,必須禁止同姓結(jié)婚,即同一母親的子女是不能結(jié)婚的,同姓即表明他們具有相同的血緣關(guān)系。這可以說是一種“習慣法”,即約定俗成的不成文法。社會實踐表明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異姓人才可以結(jié)婚。后來這種“習慣法”有所放寬,規(guī)定在五服以外的同姓人也可以結(jié)婚。所謂五服,最初是指在喪葬期間根據(jù)親疏遠近所穿的5種不同喪服,后來引伸為血緣關(guān)系的遠近?,F(xiàn)在同姓結(jié)婚的人很多,都在五服之外,在五服之內(nèi)通婚仍屬于亂倫的不道德的行為。
最初的姓是在原始社會產(chǎn)生的,與其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如江、海、山等姓與地理特點有關(guān);有些姓如龍、虎、雷、云等與圖騰崇拜有關(guān);李、楊、柏、柳等姓與植物有關(guān);牛、馬、羊等姓與動物有關(guān)。
古代的“氏”只用于男子,不用于女子,這一點必須明確。在進入父系社會特別是階級社會以后,男子在社會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因為在爭奪財富的戰(zhàn)爭中,男子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那些獲得了軍功的人,往往被賞賜以官爵和封地,從而他們變成了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他們得到的官爵和封地,就成為他們的氏。東漢應(yīng)劭所著《風俗通》將氏的來源分為9種,其中以官爵、封國得氏為主。司馬遷《史記》中有《十二諸侯年表》,這十二諸侯就是氏。諸侯的封地有大有小,其封爵有高有低,都可以用來表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他們都屬貴族。換句話說,只有貴族才有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氏的。因此,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說:“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古代重男輕女,男子有氏,女子無氏,故鄭樵又說:“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毙张c氏的界限是很明確的。
獲得了氏的人,如果因犯罪被貶為平民或奴隸,其氏隨即喪失。因此,古代諸侯之間明誓常用“聆命亡氏,踣其國家”作為詛咒之詞,其道理即在于此。
到了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動蕩,許多貴族喪失了其原有的身份和特權(quán),降為平民百姓。他們一旦失去了貴族的地位,也就等于喪失了自己的氏。特別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六國原先的國王和權(quán)貴都被貶為平民,他們是真正的“墜命亡氏,踣其國家”了。因此,只有在先秦時期姓、氏并存,到了秦漢時期姓氏已合二為一,不再區(qū)分姓和氏了。
今日書刊行文中,仍然可以見到姓氏字樣,多半是指姓而言,完全是出于行文的方便。本文中的姓氏,除了本節(jié)專論以外,均是指姓而言,別無它意,不要作誤解。
契丹族只有二姓
通常大民族姓氏多,小民族姓氏少,其道理是易于理解的。大民族人口多,姓氏必多;小民族人口少,姓氏必少。不過中國古代北方的小民族姓氏多在數(shù)十個以上,例如金代的女真族,其姓氏有100多個;清代的滿族人,姓氏有679個。
然而曾建立了遼朝的契丹族卻有些例外,它只有兩個姓氏,一個叫耶律氏,另一個叫蕭氏。這種一族二姓,說起來有些令人難以相信,不過各種文獻的記載,在這個問題上卻是完全一致的。
官修《遼史》最后一卷叫《國語解》(國語即契丹語,后人多不清楚,故而對契丹語的一些詞語需要作些解釋)。在《國語解》中,對耶律氏、蕭氏有以下的解釋:《本紀》首書太祖姓耶律氏,繼書皇后蕭氏,則有國之初,已分二姓矣。有謂始興之地曰世里,譯者以世里為耶律,故國族皆以耶律為姓。有謂述律皇后兄子名蕭翰者,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其妹復(fù)為皇后,故后族皆以蕭為姓。
由此可知,契丹皇帝姓耶律氏,后族大多姓蕭氏。在古代,皇帝是國家的代表,因此,皇帝之姓又稱作國姓,皇帝之族又稱作國族?;屎笮帐捠?,蕭氏家族又稱作后族。
宋朝人葉隆禮撰著的《契丹國志》也有相似的記載:契丹部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機變家為國之后,始以王族號為“橫帳”,仍以所居之地名日世里著姓。世里者,上京東二百里地名也。(自注:今有世里沒里,以漢語譯之,謂之耶律氏。)復(fù)賜后族姓蕭氏……故北番惟耶律、蕭氏二姓也。(“北番”是宋朝人對契丹人的蔑視性稱謂,有如明朝人將蒙古人稱作“北虜”。)
如果仔細檢索一下《遼史》的記載,發(fā)現(xiàn)《遼史》的人物列傳中契丹人很多,其中姓耶律氏的有143人,姓蕭氏的96人,二者合計239人,其余的雜姓多為漢族人、渤海人。從遼代遺留下來的碑刻墓志中檢索到的契丹人物,不是姓耶律、就是姓蕭,也證明了契丹人只有耶律氏、蕭氏二姓。
后世學者也認定,遼代契丹族只有耶律氏、蕭氏二姓。清代著名學者趙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記》中有一節(jié)題作《遼后族皆姓蕭氏》,肯定了《遼史》的有關(guān)記載正確無誤。時至今日,也沒有發(fā)現(xiàn)新的資料可以證明契丹族除耶律氏、蕭氏以外,另有其他姓氏。
有鑒于此,我們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認定,遼代契丹族只有耶律氏、蕭氏二姓,別無其他姓氏。這種極為罕見的現(xiàn)象,在其他民族中是不存在的。
耶律氏的由來
《遼史》國語解稱,契丹“始興之地曰世里”;《契丹國志》稱,契丹“以所居之地世里著姓”。這種記載應(yīng)是可信的。據(jù)古今中外有關(guān)資料來看,最初人類的姓氏大多是以山河得名。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地方行政區(qū)和城邑,人們只能以所居的山河作為姓氏的標記,因此,姓氏多以山河得名。山河是不可以移動的地理座標,千百年后也會依然存在,便于作為姓氏尋根的根據(jù)。即以漢族姓氏來說,唐朝的國姓李氏屬于隴西李氏,隴即隴山,今稱六盤山。
契丹的姓氏也遵循這一原則,耶律氏是以所始居之地世里得名。那么,世里在何處?《契丹國志》說是在上京以東二百里。那么,世里是山名還是河名?宋朝人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說:“契丹自后魏以來,名見中國……其居曰梟羅個沒里。沒里者,河也?!庇谑俏覀兛梢灾?,
耶律氏是以河得名,此河名叫世里沒里,或叫梟羅個沒里?!皼]里”指河而言,無論是什么河,都可以稱作沒里?!笆览铩?、“梟羅個”才是耶律氏所居之河名。其實“世里”與“梟羅個”讀音是一致的,“梟羅個”急讀之音就是“世里”。用漢字記錄契丹語地名,常常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漢字。“世里”與“梟羅個”便是如此。
世里河今在何處?這是不難尋找的。今日見于記載的西拉木倫河為我們提供了線索。內(nèi)蒙古赤峰市的蒙族人,在口語中稱西拉木倫河為“什里木河”,“什里木”與“世里”、“梟羅個”的讀音非常接近,“什里木”的尾音輕讀,就變成了“什里”,“什里”與“世里”其實是同一個讀音?!皸n羅個”的尾音輕讀,就變成了“梟羅”,“梟羅”與“什里”相近,其實是同一個讀音,只是漢字寫法不同而已。因此,耶律氏所居的世里沒里就是今日的西拉木倫河。
“世里沒里”為何意,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契丹國志》卷首《契丹國初興本末》稱:“梟羅個沒里,復(fù)名女古沒里……源出饒州西南平地松林,直東流,華言所謂潢河是也?!逼醯ふZ中,“女古”是黃色或金色的意思?!笆览餂]里”如果按字義譯成漢語,就是黃色的河流,簡稱黃河。據(jù)實地考察所見,西拉木倫河發(fā)源于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渾善達克沙地的大沙坑中,從發(fā)源地開始,河水就含有大量泥沙,故而河水渾黃,有黃水(女古沒里)之稱。為了與中原地區(qū)大黃河相區(qū)別,在“黃”之前加了三滴水,變成了潢,我們不妨稱它為小黃河。從古至今黃(潢)河的名字仍舊,沒有發(fā)生改變,因為河水至今仍渾黃不清。
在今日的地圖上,潢河位于遼上京的東南,并不在其正東。這是因為潢河的河道發(fā)生了變化,在潢河與土河相會合以前,在潢水北岸又分出另一條河流,這條河流現(xiàn)在稱作新開河。水瘦時新開河與潢河斷流,水豐時它們連接在一起,成為同一條河流。古代降水量比現(xiàn)在豐沛,新開河成為潢河的一部分。由于新開河偏北,如果從遼上京來說,恰在其東(稍偏南)方,《契丹國志》記載“世里沒里”在上京以東二百里,在遼代當時來說確實如此。不過后來河水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新開河與潢河斷流,人們誤認為新開河是一條獨立的河流,其實這種變化是晚近發(fā)生的,在遼代時并非如此。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耶律氏是以潢河(世里沒里)得名,其意是黃水或黃水之邊的居民,其原住地就在潢河沿岸。這與《遼史》中記載的青牛白馬傳說是一致的,按照這個古老的傳說,駕青牛的天女從平地松林沿潢河而下,至木葉山與騎白馬的仙人男子結(jié)為夫妻,成為契丹古八部的祖先。前面第一節(jié)已提到,姓是在母系氏族社會產(chǎn)生的,因此,耶律氏是以青牛為代表的老祖母的姓,耶律氏都是她的后人。關(guān)于青牛白馬的傳說,流傳十分廣泛?!哆|史·地理傳》、《后妃傳》都有記載,宋朝范鎮(zhèn)《東齋紀事》、江少虞《皇朝類苑》亦見之。
《遼史·營衛(wèi)志》記載,唐代契丹十部中有迭剌部,又稱:“太祖之興,以迭剌部強熾析為五院、六院?!眲t迭剌部是契丹族中的,大部、強部?!暗荨迸c“移剌”相近,實即世里耶律之異譯,也是音譯不同所造成的。因此,耶律既是姓氏又是部名。阿保機即出于迭剌部,由于阿保機當上了皇帝,影響比較大,其他部落中的契丹人也改姓耶律,使耶律氏的部人越來越多,因為大家都以姓耶律氏為榮。這樣一來,耶律氏作為姓氏已遠遠超出了迭剌部的范圍,幾乎成為契丹人的通姓,只有后族蕭氏例外。
遼朝被女真人滅亡以后,耶律氏改為移剌氏。在《金史》列傳中,見有移剌溫、移剌道、移剌造、移剌子敬、移剌斡里朵、移剌成、移剌按答、移剌履、移剌益、移剌福僧、移剌答不也、移剌蒲阿、移剌眾家奴、移剌古與涅、移剌阿里合、移剌窩罕等十余人。移剌溫是遼橫帳人,屬于皇族近支。移剌道是乙室部人,移剌造是契丹虞呂部人,移剌子敬是遼五院部人,移剌履是東丹王耶律倍七世孫,移剌窩罕是西北路契丹部族。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懂得契丹字,不忘故俗,傳播契丹文化。移剌履進士出身,金世宗時,初任國史院編修,后任翰林院修撰,提控刊修《遼史》。元代官修《遼史》時,曾參考其書。在金代移剌氏又改用漢姓“劉”,《遼史·后妃傳》稱“耶律兼稱劉氏”,或即與此有關(guān)。
需要說明的是:遼代姓耶律氏的人,有少數(shù)不是契丹人,而是漢族人。這是因為遼朝皇帝為了攏絡(luò)漢族人,有時用賜姓的方式,將耶律氏賜給漢族人,其中以漢族官僚韓德讓最有代表性。韓德讓由于協(xié)助蕭太后(蕭綽)有功,統(tǒng)和二十年“賜姓耶律”,統(tǒng)和二十八年,又賜名隆運。后來,又官拜大丞相,封為齊王。死后無子,以皇族耶律耶魯為嗣,又以皇子敖魯斡為嗣。謚文忠,建文忠王府,設(shè)宮衛(wèi),“擬諸宮制”,說明已把韓德讓視為皇族的成員。又如王繼忠是宋朝官員,被遼朝俘虜,蕭太后“知其賢”,重用之。王繼忠在促成“澶淵之盟”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后封王,“賜國姓”,即賜耶律氏為姓。(文章代碼:0427)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