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亞丁
一段小經(jīng)歷一條大信息引發(fā)的上萬年追思
大概是十五年前吧,我?guī)孜慌_灣客人到喀納斯湖游覽,途中在賈登峪吃午飯。健談的小飯鋪老板——一位壯壯實實的甘肅老漢,興致勃勃地跟我們說:“你們?nèi)绻芏靵?,嘿嘿,用兩瓶一般的白酒,就可以換半麻袋魚!哎,你們要是會滑雪,可以跟上當?shù)厝说缴焦壤镒否R鹿。有政策,這里的人每年可以按規(guī)定的數(shù),抓上幾頭馬鹿圈養(yǎng)起來。那馬鹿,一被趕到溝谷底雪窩里可就傻了——細長腿陷進深雪,它跑不動!而我們穿上滑雪板,在兩三米深的雪地里,還可以跑得飛快……”
說實話,除了新鮮感,我當時并沒太在意他的這一番話,但是過了若干年后,一個令世界震驚而令我振奮的消息傳來——阿勒泰地區(qū),是人類滑雪的發(fā)祥地!卻讓我驀然想起了彼時的那番交談。
而遙遙一到三萬年前,地球上的人類還處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據(jù)說那時的阿爾泰山,有長達七八個月的冰雪覆蓋期。居住在此的原始人類除了采集外,已開始了靠狩獵維持生計。那么,在馬還沒被馴化成家畜之前,獵手們?nèi)绾文芘艿帽纫矮F還快些呢?即使馬被馴化了,在冰天雪地里,獵手們又如何追得上野獸呢?于是,聰明的阿爾泰先民,就“急中生智”了……
其實,我們的老祖先,完全沒有今天人類的瀟灑、休閑,也沒有多少閑情逸致玩耍、游樂。原始社會,人類的平均壽命很短,至多只有30歲上下。面對嚴酷的大自然,他們當年的一切行為,只有一個非常嚴肅的目的:生存。而滑雪,正是一種被逼出來的、效率更高的生存手段。
看看至少一萬多年前生活在阿爾泰山里的原始人類們,是怎樣嫻熟地運用滑雪技巧,與野生動物搏斗,以相對豐厚的所得,度過漫長冬季:在阿勒泰市的汗德尕特鄉(xiāng),有一組一萬多年前古人留下來的敦德布拉克石棚巖畫。畫面上,身手矯健的滑雪獵手,或正在向獵物圍攻,或已同野牛、野鹿展開搏斗。色彩絢麗的畫面在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這場激烈的搏殺過后,人們就可以圍著火堆,美美地填飽肚子啦!
早在隋唐時期,阿爾泰山地一帶就有滑雪狩獵的部族。唐代將滑雪板稱作“木馬”、滑雪叫作“乘木馬”。居住在阿爾泰山北的結(jié)骨(又譯作“黠戛斯”:其后人即今天的柯爾克孜人)人、居住在貝加爾湖南的拔悉彌人,都是乘木馬狩獵:“其國獵獸,皆乘木,升降山陰,追赴若飛”;“隋時聞焉,在北庭北海南,黠(結(jié))骨南,依山散居,去敦煌九千里…”其人雄健,能射獵。田多雪,恒以木為馬,雪上逐鹿,其狀似盾而頭高,其下以馬皮順毛衣之,令毛著雪而滑,如著履屐,縛之足下,若下阪走過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木剌地而走,如船焉,上阪即手持之而登?!睆倪@些人群聚落活動的地域來看,不難看出滑雪是與雪地狩獵經(jīng)濟相聯(lián)系的。
而非常有趣的是,至今在阿勒泰當?shù)兀晒湃?、哈薩克人,依然保留著冬日以滑雪板代步的習慣。而更有趣的是,他們的滑雪板依舊是“土造的”、古老的,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毛滑雪板”。
阿勒泰古老的滑雪器具包括古老毛滑雪板及其配套的單木桿滑雪杖、普通棉鞋、替代固定器功能的皮條。這種滑雪板屬于典型實用滑雪板,最適于在厚厚的“野雪”中走滑。
阿勒泰古老滑雪板沒有固定器裝置,滑雪時鞋是用皮條捆綁在雪板中部,皮條的寬度約為1至2厘米,厚約1厘米,如果皮條需要加長,用較細的皮條縫接。
古老滑雪杖為一根長實木細桿,長短、粗細相差很大,長度明顯超過身高,約為2至23米,甚至更長些,直徑約3至4厘米。
這是阿勒泰地區(qū)旅游局提供的資料??梢韵胂?,這種仍在被當?shù)厝藦V泛使用的“毛滑雪板”,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木馬”,簡直就沒有任何區(qū)別,堪稱之為“活文物”。今天尚在使用的“毛滑雪板”,剛好成為阿爾泰山為人類滑雪發(fā)祥地之說的有力佐證。
一種新項目一段老話題引發(fā)的可持續(xù)遐想
說起來,新疆開發(fā)“冰雪風情游”,已經(jīng)有10年歷史了。與改革開放30年相比,10年不算長,冰雪活動,算得上是“新項目”。
如今,許許多多的新疆年輕人,一到冬季來臨,可就“蠢蠢欲動”了。
“滑雪?夠刺激,夠味道,真過癮!”
“不會滑,不好意思去設(shè)施齊全的滑雪場,只好就在附近一般的場子,隨便玩玩?!?/p>
“烏魯木齊近郊,已經(jīng)有現(xiàn)代滑雪場啦!這些年來,咱們的冰雪運動發(fā)展還是挺快的……”
新疆四面環(huán)山,從理論上講,何處都可滑雪。近年來,新疆許多地方都把開展冰雪活動,列入旅游項目。
橫貫新疆的天山山脈有眾多峽谷,春、夏、秋季,是避暑、觀景的好去處。而冬天,白的冰雪,綠的松杉,牧村小屋、農(nóng)家院落、雪野中徜徉的牛羊、冰河上汲水的姑娘……除了滑冰滑雪,這一幅幅冬景畫面,多么恬靜動人、撩人情思。
冬日,我曾游過伊犁河谷、奇臺半截溝、賽里木湖等地。麗日下,我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吟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名句。
叩訪少數(shù)民族人家,是一件其樂融融的事情。哈薩克人待客禮節(jié)很有講究,比如進門須分男左女右,因為在氈房里,左手邊是男人活動的地界,而右邊,則是女人操勞的區(qū)域。主賓,應(yīng)該是年齡最長者或地位最高者,居中對門而坐;其他人,也須按年齡尊卑而坐。最靠右邊的邊座,是約定俗成的未婚女婿的席位。坐錯了位置,你也許會成主人或了解此俗的同行者善意調(diào)侃的對象。
阿爾泰山間,冬季最好的代步工具,除了“毛滑雪板”外,就是雪橇、雪爬犁。每天何時可乘之進山、出行,當?shù)毓_克人、蒙古人自有經(jīng)驗也自有主張,而你必須嚴格遵行。那里的山間到處都是可出攝影大作的美景佳勝,穿得厚厚實實的游人,只管按快門出作品就是嘍。特別是喀納斯湖一帶,更是冬季滑雪、攝影的天堂!游人還可以嘗試一下古老的“木馬”——“毛滑雪板”,每年冬季,這里都會舉辦以哈薩克人、蒙古人為主要選手的毛滑雪板比賽呢。
烏魯木齊市、阿勒泰市、天山天池,已經(jīng)開展數(shù)年雪雕、冰雕活動了。新疆風格的冰雪藝術(shù)品,令外來旅游者大開眼界,游興更濃。
天池,還是全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滑冰場,當年曾舉辦過多次全國性滑冰比賽。也就是說,滑冰、滑雪、賞冰雕,天池全興盛。
帕米爾高原,我嚴冬季節(jié)去過多次。有趣的是,高原上平川基本無雪,而山上則冰雪凜然。游人們或徒步、或乘車、或騎馬、或駕駝,興由心生,高歌連連,怎一個“樂”字了得!夕陽西下時,晚霞映照,凜凜雪峰襯著蘑菇般的云頭,云紅、雪紅、山紅、巖紅,而云、雪則紅中透白;山、巖紅中透黑、透紫、透黃……牦牛群、羊群、駿馬、牧人,仿佛都沾染了氤氳靈氣,也變得或紅或紫、若仙若圣。而游人在姹紫嫣紅之情境中,不覺迷醉,不覺癲狂,不覺忘乎所以,幾不知自己身處“神界”,還是人間。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地處帕米爾高原南端,冬日幾無嚴寒。石頭城遺址高聳,在默默向來訪游人訴說著當年玄奘法師、馬可波羅的故事。城下河流,冬日再冷,竟然永不結(jié)冰。據(jù)化驗,這是世界
上水質(zhì)最優(yōu)的河流,超過了曾雄踞世界第一的法國水質(zhì),屬于“高鍶水”,所以不易結(jié)凍,而飲之對人體大有裨益。
好客、善良的高原塔吉克人、柯爾克孜人,古樸的高原禮俗風情、獨特的“庫麥西鐺”、“玉谷茹波洛”等風味美食,曾令我興奮到家而戀戀不忍離去……
假如我們此行不再想進入雪山深處,那么,南疆綠洲也是冬游不錯的選擇。那些故城、古墓、千佛洞、清真寺,依舊隨時可進;神秘峽谷、奇特山峰、古老胡楊、別樣村舍,各具一番風姿。別愁吃不上瓜果一你知道嗎?維吾爾鄉(xiāng)親們貯藏鮮果,可是自有妙招的。把瓜果、葡萄吊在半空的窖中,聰明的維吾爾人是這樣保存鮮果的:放一碗水在其中,看上去結(jié)冰了,就趕幾只羊進棚來,感覺溫度高了,減掉兩只;如溫度不夠,再加幾只。這樣,甘甜的瓜果,可以一直吃到來年5月,大體上就連接不斷地有鮮果嘍。
到維吾爾人家做客,各地禮俗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特點。比如在喀什,沿客廳四周鋪著地毯、坐墊,正中間鋪著“飯單子”;在阿克蘇,客人依然盤腿席地而坐,而客廳中間則擺著一張長方矮桌子?!帮垎巫印被虬阶郎厦?,都擺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美食,而好客的女主人還不停地在廚房展示手藝,看那架式,不把客人肚子吃“爆”,她是絕不善罷甘休的。
“上座”在哪里?喀什的上座是離門最近的邊座,方便貴客出入;而阿克蘇,則在正對著門的方桌中間位置,與漢地習俗相仿。
不要以為新疆美食就是拉條子、抓飯、烤羊肉串,其實農(nóng)家的“堯普丹”、“亞瑪什”、“恰瑪古曲曲”……清淡可口,會讓人既“休整”了胃口,又嘗到了美味。
冬季,又正是戶外運動、特種旅游愛好者大顯身手之時。羅布荒原、塔克拉瑪干、庫木塔格沙漠、阿爾金山……到處都有勇敢者的足跡。我認識的多位考古、地質(zhì)、生態(tài)工作者,年紀已是六七十歲,仍然活躍在這些不毛之地、無人之野。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之時,就有70歲的著名地質(zhì)學家夏訓誠教授及其他學科的專家、教授們,正在羅布荒原考察途中……
冬季到新疆穿什么?現(xiàn)在時尚的正牌帶厚抓絨衣的沖鋒衣加羊毛衫就已大體夠用?;┨籽b加羊毛衫,一般情況下也可御寒。當然,厚一些的羽絨服就更可靠。因為近年來,比如烏魯木齊一帶,白天最低氣溫,也就零下十幾攝氏度左右。而山間滑雪場,大都處在“逆溫層”——比市區(qū)還溫暖。如果參加特種旅游活動在野外露營,帳篷、睡袋則必須可抵御零下20攝氏度以下嚴寒。選對了旅行社,就可以由旅行社提供合適的野營裝備,可口餐飲,而盡可能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享受舒適的服務(wù),度過舒適的時光。
那么,新疆還有哪些民俗,可以直接結(jié)合到冰雪游之中呢?太多太多了,這里僅舉幾例。
維吾爾族人每年有一個不定期的“初雪節(jié)”——下第一場雪時才過,饒有意趣,可移花接木,為“冰雪風情游”所用。
哈薩克人、蒙古人、柯爾克孜人、塔吉克人……過冬服飾、餐飲、住房及冬日活動,包括一些民俗體育活動,引人入勝,可以搬來、“拿來”,融入“冰雪風情游”之中。比如,柯爾克孜人的白氈帽,其防風雪、御嚴寒的功能有哪些?塔吉克人的羊皮大氅,是如何有效保暖的?哈薩克人為什么一到十一、十二月,就要熏制馬腸子、馬肉,除了美味可口之外,其飲食這一習慣的科學性是哪些?
而這一切,又都是已經(jīng)開發(fā)成旅游工藝品或旅游美食的了。
本文一開頭提到的那位甘肅老漢的一席話,曾引起我的深思。我想如果阿勒泰人想做的話,把自古有之的雪地追馬鹿而活擒之,完全可以開發(fā)成旅游項目。至少,可以用家畜當做“替身演員”,比如用一只羊。讓會滑雪的客人去“獵獲”之,親身體驗1萬多年前這里的先民是怎樣狩獵的。這是不是一件富有情趣的活動呢?
還有,在一些開展冰雪運動的基地,選擇一些合適的少數(shù)民族人家,或“移”來一些少數(shù)民族人家,開辦“家庭旅館”,接納外來旅游者入住,除冰雪游外,吃人家飯,干人家活,睡人家炕,方便這些外來者深入了解新疆民俗風情……
要知道,只有新疆,才拿得出他處所無的西域多民族風情“絕活兒”;而這些風情“絕活兒”,終究會使得新疆的冬季旅游更加豐富多彩,而傲立于全國冬季旅游之巔。
新疆的冰雪風情游,對游人來說,是否有了不可抗拒的誘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