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白借著《一個人的戰(zhàn)爭》這本小說,總結了她早期的生活及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全書是始自五六歲撫摩自己,初識身體的欲望,一路描寫她的少年學習經(jīng)歷,初燃的創(chuàng)作野心,流浪四方的奇遇,一再挫折的戀愛,被迫墮胎的悲傷等情節(jié)。
[關鍵詞] 《一個人的戰(zhàn)爭》;童年體驗;自戀情結
自從90年代以來,女性寫作呈現(xiàn)出它自己的獨特魅力,它突破了一直以來為男性話語所遮蔽的生命體驗,以女人的角度看女人,以女人的筆端寫女人,以女人的心感悟女人。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認識女人,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打開女人的生存經(jīng)驗。這一時期的女性寫作更多的聚焦于個人世界,尤其是女性的個體生命體驗之中,這比男人的筆下的女人,和女人筆下寫別的女人更加的真實可感。林白的小說《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中寫了主人公“多米”的內心生活,那種渴望和欲求,那種絕望和祈禱,都是個人的獨特經(jīng)驗和生命體驗,都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感受。
一
林白小說帶有很大的自傳性,采取的是一種自傳性很強的“瑣碎”敘述。林白的許多作品都深深的刻有她自己的生活印痕,特別是她的童年生活經(jīng)歷更是反復地出現(xiàn)。創(chuàng)作實踐告訴我們,個人成長經(jīng)歷中的童年體驗在體驗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童年體驗就是一個人在童年的生活經(jīng)歷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的總和?!兑粋€人的戰(zhàn)爭》中主人公“多米”童年的生活經(jīng)歷與林白有著深刻的相似之處:三歲喪父,母親在婦幼保健站工作,多米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獨立的生活,對母親的生疏等等,這一切和林白是那么的相似。而林白在一篇創(chuàng)作談中也曾說過:“童年的記憶沉淀在我生命的早期,成為我這個人,我全部作品的底色。我常常想逃脫它們,寫些別的東西。我到最后還是發(fā)現(xiàn)它們像血液的一種類型,是終生不變的”。2006年第五期《小說評論》專門采訪了林白,她如此自述道:“那種隱約的驚恐不安,是我最熟悉的東西。我出生在一個邊遠省份的小鎮(zhèn)上,三歲喪父,母親常年不在家。我經(jīng)歷了饑餓和失學,七歲開始獨自生活,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也恍湃芜@個世界,我懷疑一切人。”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關于成長的回憶以及對自我演變的反省是這樣深的影響著林白,幾乎構成了她全部作品的底色。
“這種對自己的撫摩和凝視很早就開始了,令人難以置信地早。在幼兒園里,五六歲”
“活著孩子在漫長的夜晚獨自一人睡覺,肉體懸浮在黑暗中,沒有親人撫摩的皮膚是孤獨而饑餓的皮膚,它們空虛的擱淺在床上,無所事事?!?/p>
“幸福就是枷鎖?!?/p>
誰不愿意要一個父親呢?”
五、六歲是一個怎樣的年齡,親人的包容,愛護,疼惜,然而“多米”沒有,這些只能自己給自己,那種肌膚的饑餓感讓她如饑似渴的自我撫摩,那是享受不到愛護時候的一種自我滿足。父愛早已遠離,母愛又是形同虛設,一直以后都是自己一個人來承受種種。多米只有自己來安慰自己,她對自我身體的撫摩,就成為她安慰支離破碎的生命的方式。作品中的“多米”選擇了寫作,而生活中的林白同樣也選擇了寫作,林白曾這樣說她的個人經(jīng)歷與她的寫作之間的關系。“面對現(xiàn)實,我是一個脆弱的人,……經(jīng)過文字,變成花瓣落回到自己的肩頭?!庇纱丝磥恚瑐€人經(jīng)歷有時不只是個人寫作的一種素材的來源,更是一種精神支柱和宿命選擇。
二
自戀,是指女性對自己的身體、癖好、習性、情感,對自己意識深處比較隱蔽的角落的迷戀、偏愛、撫摸。在《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中》中有很多人的身上都存在著嚴重的自戀情結,比如“多米”在五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對自己的凝視和撫摩,并且是一種經(jīng)常性的欲望。當多米自己凝視自己、撫摩自己的時候,她的內心除了自己,一片澄靜。有人說過,在這篇文章中,多米有些同性戀的傾向,我個人是不贊同,我覺得對魅力女人的關注,比如“多米”對“姚瓊”的身體的迷戀,和對在武漢碼頭見的那個“大概三十多歲,穿著一件黑色風衣”的美麗女人,都是她愛自己的表現(xiàn),因為她所喜歡的并不是什么年輕活潑的女孩,而是成熟的女人,說明在多米的心中渴望自己也可以成為那樣有魅力的女人,希望她可以擁有和她們一樣的完美的身軀和氣質。比如文章中提到:“沒有愛上女人但對女性的美麗和芬芳有著極端的好感和由衷的崇拜?!?/p>
“……我的內心充滿了渴望。這渴望包括兩層,一是想撫摩這美妙絕倫的身體,就像面對一朵花,或一顆珍珠,再一就是希望自己也能長成這樣?!?/p>
全書的形式雖不夠精致,仍有一股直率動人的力量。林白對女性的剖析細致入微,讓我們不但了解了她,也會不由自主的深深思考自己,思考現(xiàn)代女性的生命方式,從《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中我們明白了,一個女作家的成長是何等的艱辛和不易,關注女性作家的生命歷程,有關注女性作家作品背后的故事,特別她們創(chuàng)作的心理生成因素,有助于我們更加準確的把握作品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陳曉明:不說,寫作和飛翔--論林白的寫作經(jīng)驗及意味[J],當代作家評論,2005,(1).
[2]陳嬌華:疏離與模糊的女性主義意識——以林白小說為例重評90年代的女性私語化寫作,[J],《當代文壇》,2005,(1).
作者簡介:閻曉東(1983),女,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