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清
蘇教版初語課本選入的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的注釋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边@個注釋將“得無”理解為“怎能不”,表示反問??墒恰督虒W(xué)參考書》中這樣解釋:“‘得無……乎,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句式,表示推測的語氣,意思是‘可能……吧、‘或許……吧?!眱煞N解釋意思有差別,語氣截然不同,究竟哪種理解更貼切呢?
我們先來看各詞典對“得無”的解釋?!掇o?!罚ㄉ虾^o書出版社1999年縮印本):得無,亦作“得毋”、“得微”。猶言莫非,豈不是?!豆沤駶h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版):得無也作得毋、得亡、得微。相當(dāng)于“莫不是”、“該不會”。《古漢語常用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06年版):得無,副詞,表示推測或反問,常跟疑問語氣詞相呼應(yīng)??勺g為“莫非”、“該不會”等。《古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版):得無—— ①莫不是,該不會。亦作“得毋”、“得亡”。②能無,能不。
其他詞典的解釋也是大同小異。由此我們歸納起來“得無”主要有兩種用法:1.表示推測的語氣,可譯為恐怕、也許,如果詢問的語氣稍重一些,可譯為莫不是、該不會等。例如:①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②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聊齋志異·促織》)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2.表示反問的語氣,可譯為能不、豈不、怎能不。例如:①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論語·顏淵》)②側(cè)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張九齡《感遇》)
張志公先生說:“分析語言現(xiàn)象,必須把它和它所依賴的語境聯(lián)系起來,離開一定的語境,把一個語言片斷孤立起來分析,就難以確定這個語言片斷的結(jié)構(gòu)和意義?!笨梢姡暗脽o”作何理解要視其具體語言環(huán)境而定,那么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哪一種解釋更貼切、更準(zhǔn)確呢?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話陳述的對象是“遷客騷人”,作者范仲淹不是當(dāng)事者,只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從“遷客騷人”的處境及思想境界揣測他們看了自然景物后的心情,不會不留有余地。如果把這句話理解為用反問來加強(qiáng)語氣,那樣太絕對化。我們從下文范仲淹行文的風(fēng)格及語氣也可以看出他不會如此。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句中“或”是一個表示推測的情態(tài)副詞,顯得語氣比較委婉,表示范仲淹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強(qiáng)加給古人。再如:“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句中“其”并不是指示代詞,而是表示揣測的語氣詞,從句尾的語氣詞“乎”及問號也可以看出。范仲淹不把自己的看法強(qiáng)加給古仁人,同樣也不會強(qiáng)加給“遷客騷人”。所以,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得無”理解為表示推測語氣更妥當(dāng),符合范仲淹陳述的身份,這樣全文的行文風(fēng)格、語氣也保持一致。
基于以上的理解,筆者傾向于《教學(xué)參考書》中的解釋,而對課本中的注釋不敢茍同。當(dāng)然這只是筆者一孔之見,敬請方家指正。
(作者單位:興化市沈倫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