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飛
真正的文化,在民間,在人們的心中。
我們面對一個嬰兒時,無論他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黑是白,都會發(fā)自內心的關愛似的喜愛,至少無厭惡和憎惡的感覺。
當我們看見成人時,我們心中的文化潛意識開始流動,在流動中人的特征和行為都有了色彩,有的被厭惡,有的被喜歡。有的被敬而遠之,有的被道不同也不相謀。甚至有的人還要被排斥在類群之外。
而嬰兒的眼中,無愛憎,無排斥,也無恐懼。
各個國家的強求,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各種文化的熏染,各種經歷的烙痕,各種思維方式的運行,事實只有一個的道被這些亂七八糟的理和術搞偏離了,混亂了。
是什么對人們的情感賦予色彩,根本的還是文化。有史以來的文化基本上都沒有逃脫政治和權力的糟蹋,又在權力的保駕護航下以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學為軸心在五花八門的軌道上運轉著,或為部分群體和權力標榜自己的亮麗,為政治呻吟著。美國國家利益至上的文化決定了其對內施仁,對外施暴。華爾街經濟利益至上的文化決定了其利己而計算他人。有人對大師稱號的自喜和自沾說明了他追求的不是文化,是名利。可以斷定的是他仙去之后,他大師的稱號也就隨風而去。
名是寫在水上的東西。亞洲文化對此的認識并不深刻。我們看到許多墓碑,能帶到墓碑上的東西不多。前總統(tǒng)、前省長贊揚之類的稱呼只有不知天高地厚人才敢寫。對大師和圣人的稱呼只會出現在有較強奴性的文化中。
其實人們都知道,人之初,無善惡,所以才有對嬰兒的接受,才有嬰兒的真實。
人之初,有善惡的觀點卻偏離了事實。
那是否可以說沒文化比有文化更好呢?是文化帶來了人類的互斥、矛盾、沖突和戰(zhàn)爭嗎?
考察人類的苦難史,我們不得不遺憾的得出結論。以意識形態(tài)為軸心的文化無疑是人類沖突、痛苦和戰(zhàn)爭的原因之一。沒有此類文化,人類至少不會更差。
同樣也可以結論,以人類美好本性作為出發(fā)點的文化將是普世的文化,他給人們的是和諧、和平和發(fā)展。而這些文化的基點,早已藏在許多人的心中,只是那些大師和權貴們用更多和更耀眼的理論和學說遮蓋了它們。
我在上山下鄉(xiāng)時,常常只有玉米餅充饑,而無任何菜湯。 那時,同樣貧窮的吉林省乾安縣周子井的農民送給我的咸菜比任何“一嘆”和“心得”對我都更有文化力量,更感到人性的力量。沒有載體的文化是空殼。
我的一個朋友,從英國的萊斯特去倫敦面試。在西方面試是報銷的。他買了車票沒帶錢就上路了。面試后,他才知道,報銷是通過銀行轉的。沒有現金的他在車站徘徊。 一個英國人問明情況后,給他買了票,買了飯,給了下火車坐巴士的錢。他向我感嘆:人類的文化是善良的,向善的,是意識形態(tài)扭曲了它。
我的一個同學,初到美國紐約時,收入較少。待她妻子加入時,還無大改善。住在地下室的她風濕性心臟病犯了。住了幾天院不見好,無保險的他們已花光了銀行的所有錢。先生找到醫(yī)院院長,說明情況。幾天后,他收到醫(yī)院的信:我們知道你所說屬實,我們將不收錢治好你妻子。他同我談起此事,每次都淚在眼中欲出。
皇權下,書載的,官講的,都是在意識形態(tài)下失真了的文化,無論史記,還是四書。 真正的文化,在民間,在人們的心中。
世界在善文化和惡文化的內化下走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已到今天,我們留意的話,我們仍能看到各種文化的結構失衡和畸形。世界正在改變這種失衡和畸形,它的新特征有幾點:
經濟和政治文化在分離,經濟是全球化,政治是國家的,而且國家的地位越來越高。但經濟離人類越來越近。世界的經濟在變革,世界的政治在分塊。政治和經濟嚴重撕裂和分離,這是經濟的力量和政治的力量在較力。
經濟和文化的分離。經濟形成了全球的產業(yè)鏈,資本鏈和價值鏈,文化的各個板塊在碰撞,沒有形成全球同經濟相適應的鏈條。文化在保護本土文化和拓展普世文化中猶豫著,比經濟慢三拍。這是經濟同地域和政治文化的較力。
個人文化同國家文化的分離,個人在經濟全球化中移遷,對國家的觀點在弱化,對國家的認同在弱化。他們清醒的知道:國家和祖國不是一回事。個人對自己生活幸福利益的認同超越對國家的認同,對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的認同超越對國家的認同。這是個人文化同政治文化在較力。政治以左右個人為核心,個人文化以遠離政治為取向。
全球化的經濟和個人化的文化揭示著人類的新未來,帶來了人們對政治的淡化和對政府的從審。它是人類的新方向,也是人性的又一次新復活。
試圖大一統(tǒng)的文化傳播者,不看到這些新變化,就無法聽到時代的脈動。
曲徑通幽處,人類有共同的人性,有共同的利益,討論有沒有普世文化和價值觀同討論有沒數學公理一樣無意義。應討論的哪些是公理。受到畸形文化影響的人,不能像嬰兒一樣,無偏見的面對世界。無論他的地位多高,影響都是一時的。
(作者系北京密安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1992—2000年相繼在德、英、法等知名大學任教授;系國際知名的密碼學專家和信息安全專家;2005年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全球IT新領袖”;著有《與秋雨侃時分》等文藝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