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乃芳
語文課堂教學也像寫文章,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寫文章與語文課堂教學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以及學術的相似。在語文教學中,課堂的總體設計就像文章的總體構思,課堂的布局就像文章的結構,課堂的遷移就像文章的聯(lián)想,課堂的教學方式就像文章的表達方式,課堂的目標就像文章的主題,課堂的生成就像文章的神思奔涌??傊?,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文章學的特征,從風格到語言都可以用寫文章的原理指導課堂教學,提升教學的藝術和水平。根據(jù)自己的實踐,筆者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與寫文章的關系。
一、課堂的設計
寫文章拿到一個題目要進行總體構思,一般要先考慮兩個問題:即寫什么和怎樣寫。同樣,上一堂語文課也要根據(jù)“教什么和怎么教(或學什么怎么學)”來進行教學設計?!皩懯裁础笔菍懽鲀?nèi)容和主題的確定,“教什么”是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的確定;“怎么寫”是寫作技巧的綜合運用,“怎么教”是教學技能和理念的綜合體現(xiàn)。
例如,教學《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在“偉大”和“悲劇”之間要選擇準確的教學內(nèi)容:“悲劇”是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偉大”是揭示的主題:“悲劇”是教學的基礎,“偉大”是教學的深化。“怎么教”?宜以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探究課文中三處敘寫斯科特一行犧牲的“悲劇”經(jīng)過,探究在“悲劇”之中蘊含著的偉大精神。有了這些通盤考慮,教學的總體藍圖已經(jīng)形成,也就基本決定了教學的成功。而我們可以斷定,作者在構思《偉大的悲劇》這篇文章時,也不會脫離寫作規(guī)律,去脫離“悲劇的內(nèi)容”而空談“偉大”。這即是寫作構思與課堂設計的共同之處。
怎樣運用寫文章的構思思維指導課堂教學設計呢?在筆者看來,首先應該掌握作者的思路——寫什么,怎么寫,其次考慮課堂的生情、學情——怎么教,怎么學,然后為二者找到切實可行的契合點。原則是讀懂作者,貼近學生,構建知識,突出主題,激活課堂。
二、課堂的結構
1開頭和結尾
寫文章重視開頭和結尾,結構嚴謹?shù)奈恼乱话愣际孜舱諔UZ文課堂教學也是如此。
例如學習《吆喝》這篇課文,開始時教師請學生模仿了各種各樣的叫賣聲,課堂充滿著生活氣息。然后在這種氛圍中,教師問學生:“在叫賣聲中你喊出了什么,聽出了什么?”學生一般會回答:“我喊出了做生意的內(nèi)容,我聽出了市場買賣的信息。”等學習了《吆喝》全文后,領略了舊北京各種各樣的吆喝后,學生沉浸在京腔京韻的民俗之中,感受到了一種古樸、原生態(tài)之美。讀到結尾一句“現(xiàn)在北京城還剩一種吆喝……可見這種帶戲劇性的叫賣藝術并沒失傳。”教師這時再追問學生:“難道你只聽出市場買賣的信息嗎?”學生此時恍然大悟:“全文傳達了作者對民俗民風依戀的心聲,表達了要拯救民間文化的感情?!边@樣,結尾的補充就深化了開頭的教學。
講課開始有伏筆,結束有照應,蓄勢充分,整堂課教學就能渾然一體,像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一樣。
2環(huán)環(huán)相扣
寫文章要使結構緊湊,經(jīng)常使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方法,尤其議論性的文章,常常論證嚴密,無懈可擊。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也同樣會使知識嚴密,互為印證,融會貫通。
例如,學習了《隆中對》之后學《出師表》,可以將相關句子相互詮釋,互為印證。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表現(xiàn)出遠大的抱負,為什么在《出師表》中說自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呢?有遠大的抱負,為什么還“不求聞達于諸侯”?這樣的問題具有思維的跨度,能使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經(jīng)學生討論得出:《隆中對》中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是說他的才能好、自負,表現(xiàn)出遠大的抱負,只是時逢亂世,英雄無用武之地而退隱躬耕而已?!冻鰩煴怼分兄T葛亮說自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著重說自己在亂世中以保全性命為重,表達對時世的不滿,并且沒有圣明的君主,縱有才能也不愿效勞,這表明了對先主三顧茅廬的感恩的情感。情感一致,前后并不矛盾。)
這樣的教學前后相扣,能夠相互印證,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鞏固了知識,教學顯得嚴密而不松散。
3上下過渡
文章中好的過渡如行云流水,能使讀者漸入佳境。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過渡組織自然也十分重要,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理解知識。
學習課文《那樹》,筆者在小結時啟發(fā)學生:“如果你是交通專家,你怎么處理樹與交通的矛盾?”一學生說把樹移走,一學生說將馬路繞過去。筆者繼續(xù)啟發(fā):“要是樹也不移走,馬路也不繞彎,有沒有辦法呢?”這一問著實煞費了學生心思。一學生終于想出了好點子:“造立交橋,在樹頂上跨過去?!绷韺W生馬上質(zhì)疑:“不行,這樣會悶死大樹!”
筆者引導:“到底會不會悶死大樹?下一課《地下森林斷想》能回答這個問題,請同學們課前認真閱讀這篇課文。”
過渡水到渠成。既具體形象地解決了學生的質(zhì)疑,又為預習《地下森林斷想》打開了洞口,透進了一縷陽光,指明了閱讀的方向,自然而巧妙!
三、課堂的聯(lián)想
文章要寫得內(nèi)容豐滿、主題深刻,常常要運用聯(lián)想;同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聯(lián)想能豐富教學容量,發(fā)掘教學深度,并且培養(yǎng)遷移的能力。
例如,在《桃花源記》的教學中,探究“桃花源”的生活就要運用聯(lián)想?!艾F(xiàn)實中有桃花源的生活嗎?”回答這個問題可用兩個時間角度探究,即陶淵明的生活年代和我們的生活年代。陶淵明生活在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東晉末期,作者虛構“桃花源”,顯然表達了對美好社會向往、對現(xiàn)實生活不滿的思想情感。學生能夠回答這一層,已經(jīng)讀懂了文本,但這還是膚淺的認識,應該運用聯(lián)想,讀出文本主題的時代性,因此對第二個時間角度的探究更為重要。
在筆者的課堂上,經(jīng)過探究,首先認為當今“桃花源”生活不存在了:從“桃花源”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到淳樸的民風,再到安居樂業(yè)、人人平等、慢節(jié)奏的生活在如今的現(xiàn)實中很難找到。隨后,認為我們的生活比“桃花源”生活好得多:各類電器齊全,通訊設備先進,交通發(fā)達,高樓大廈林立。最主要的,現(xiàn)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桃花源”人只是為自己生活得好,“不足為外人道也”,我們比“桃花源”人胸懷更廣闊!
讀進文本到讀出文本是閱讀的躍進:讀出文本,主題才會鮮活;讀出文本,閱讀才有價值;讀出文本,古文才有生命力。從文本到生活,全在于聯(lián)想的功夫。
四、課堂的教學方式
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能夠使文章寫得靈活,灑脫;多種教學方式的運用,也能使課堂張弛有度,氣氛活躍。在課文的教學
中,教師要根據(jù)作者使用的表達方式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式:記敘的時候是作者對人和事來龍去脈的交代,一般選擇自主探究的方式,以適宜學生進入文本;說明的時候是作者對復雜事物的解說,一般選擇合作交流,以適宜學生統(tǒng)一知識;抒情的時候是作者情感的抒發(fā),一般選擇朗讀,以適宜學生表達情感;描寫的時候是作者形象的創(chuàng)造,一般選擇觀察形象,以適宜學生獲取感性知識。
例如,課文《大雁歸來》具有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的特點,這“三性”融合在文本之中。知識性表現(xiàn)在對大雁生活習性的說明,如大雁春天南飛,大雁飛行是偶數(shù)的,大雁愛吃玉米粒;大雁的生活習性散見于全文。對這些內(nèi)容,課堂學習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比較恰當,如要求學生找出大雁的生活習性,互相交流,以獲得知識。
形象性表現(xiàn)在對大雁活動情景的描寫之中,如描寫三月大雁來臨時,運用了拐來拐去、穿過、低語、穿行、問好、盤旋、扇動、滑翔等一系列動詞,形象生動。課堂學習宜采用多媒體畫面展現(xiàn),讓學生觀察形象,推敲動詞運用的準確性,培養(yǎng)形象思維。
抒情性表現(xiàn)在作者介紹大雁生活習性、描寫大雁活動情景時都帶著一種對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種感情滲透在全文。如描寫大雁春天飛來的情景時,把大雁稱為“我們的客人”,說“我們的大雁飛回來了”;在描寫四月夜間的大雁叫聲時,一句“我們喜歡傾聽大雁在沼澤中集會時的鳴叫”,流露了喜愛、保護大雁的感情。對這些內(nèi)容,課堂教學以朗讀為主要教學方式比較恰當,采用個別讀,集體讀,讓學生從中感悟細膩的情感。
課堂教學方式靈活多變,活潑有生氣,妙趣橫生,與寫文章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課堂的主題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啟發(fā)人、教育人的思想表達。課堂教學也有主題,它不只是對課文主題的傳達,而主要是指課堂教學諸多方面因素綜合形成的教育思想。課文的主題要通過教師課堂的藝術加工、營造、發(fā)掘、綜合等手段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教育學生。
例如,在對課文《再塑生命》主題的理解中,有人認為“再塑生命”只是沙莉文老師的行為,沙莉文老師給了海倫第二次生命,是“再塑生命的人”,課文贊揚了沙莉文老師的育人精神。而根據(jù)全文表達的內(nèi)容看,這樣的理解有以偏概全之嫌。從全文來看,海倫是一個對生活有獨特感受、對大自然有獨特洞察力的人。她有豐富細膩的感情,有著可塑的內(nèi)質(zhì)條件:一縷水就可以喚醒她的靈魂,一陣花香就讓她覺得自然的美好,一個微小的動作就讓她聯(lián)想到更多的概念;她對生命有著正確的認識,熱愛生命,不愿屈服于命運的不公平,她要塑造自己的生命。如果沒有海倫渴望再塑生命的內(nèi)因,沙莉文老師的種種教育行為的外因也不會起多大作用??梢?,沙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而海倫是“塑造自我生命的人”,這樣理解更全面,有助于更正確、更深刻地把握文本的主題。所以,后者的文本意義更大,更能教育學生怎樣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學生也更需要樹立這種塑造自我生命的思想情感和精神。
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把學生的思維從沙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引導到海倫是“塑造自我生命的人”,既正確把握了文本主題,又突出了育人的主題。在課堂教育目標的達成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教育也應該是顯著的。
六、課堂的生成
寫文章有了總的構思,并不代表有了寫作的全過程。寫作過程中,作者在感情的起伏、靈感的召喚下,隨時會有意外的內(nèi)容和妙語在筆下流瀉出來,這樣寫出的文章神思奔涌,灑脫飄逸。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生成。
在學習《狼》的課堂上,筆者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一學生對“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什么屠夫不同時扔出兩個骨頭以擺脫狼的跟蹤?”這個問題屬于發(fā)散性思維。筆者馬上表揚了這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學生,同時腦袋里思考著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于是靈機一動:“如果是拋兩塊骨頭,文章應該怎樣寫?大家寫寫看?!睂W生很快說:“屠懼,投兩骨,兩狼得骨止。”筆者又引導:“狼得骨就止,表現(xiàn)了狼什么本性?”“貪婪!”“貪婪的狼,吃完了骨頭會怎樣呢?”“還會一起追趕!”“那文章應該怎樣寫呢?”學生繼續(xù)寫,有的說:“兩狼盡吃而又至。”“這樣下去結果會怎樣呢?”“復投之,骨已盡矣,兩狼并驅如故?!惫P者由此引導學生認識:對狼一樣的敵人不要有僥幸心理,不管投一骨還是投兩骨,結果它都是要緊跟屠夫,必須用人的智慧和力量戰(zhàn)勝它!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生成了三點:對文言語言的學習和訓練;對內(nèi)容的創(chuàng)造加工;對主題的深入發(fā)掘。教學組織像散文一樣放得開,如行云流水,飄逸灑脫,出現(xiàn)了民主開放的學習情景。課堂的民主開放是一種理念,一切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創(chuàng)造都有可能在民主開放中生成!它像寫文章一樣,只有形成了風格,才有特色,并且日臻完美。
課堂的生成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必須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必須讓學生有足夠的能量釋放空間。
一堂課就像一張稿紙,語文教師每天在上課,就像每天在寫文章。而一堂成功的課,就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責任編輯: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