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為常用漢字,弄清其本義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從“有”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入手,分析各家之說,最終認同了清徐灝之說, 認為“有”應為“以手持肉”之意。許慎所說的“有,不宜有也”應為其引申義。
關鍵字:“有” “月” “肉” 許慎 徐灝
“有”是一個常用漢字,在《說文解字》中單為一部。至于“有”的本義,《說文解字》對其解釋為: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凡有之屬皆從有,云九切。
一、各家之說
對于許慎對“有”字的解釋,據(jù)筆者查閱資料,至清人徐灝《說文解字段注箋》始有異議。在此之前,眾人多認同許慎“有,不宜有也”的說法。
宋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認同許慎之說,并對之加以解釋:有,不宜有也,春秋轉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凡有之屬皆從有。臣鍇曰:月能掩日,掩而有之,之象也,故從月又聲……又亦象手掩也……
元戴侗也認同許慎之說,認為“有”為:謂月自無而有,故有之義取焉。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認同許說,他解釋說:有,不宜有也,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稱,引申遂為凡有之稱。他還認為:“凡春秋書‘有也,皆有字之本義也?!?/p>
另有清嚴可均的《說文校議》、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和阮元的《經(jīng)籍纂詁》等都認同許說,解釋有為“不宜有也”,并引《春秋》加以解釋。
清徐灝是否定許慎“有,不宜有也”之說的第一人。徐灝在《說文解字段注箋》一文中說道:“《春秋》書曰:‘有食之,及‘有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