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東
此文讓我們看到,民國始建,即陷入各派政治力量明爭暗斗的風波之中!
1911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飽經(jīng)動蕩離亂之苦的中國正處于亙古未有的轉(zhuǎn)折關(guān)頭,在列強侵凌日緊和國內(nèi)革命風潮風起云涌的交相激蕩之下,內(nèi)外交疲的晚清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武昌起義震耳欲聾的槍炮聲敲響了晚清王朝的喪鐘。12月25日,孫中山由美國輾轉(zhuǎn)歐洲回到上海。12月29日,來自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直隸、山東、河南等17省的45名代表,齊聚南京丁家橋江蘇諮議局會場,召開臨時大總統(tǒng)選舉會,結(jié)果孫中山以絕對優(yōu)勢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投票揭曉后,各省代表起立歡呼中華共和國萬歲三聲,“是時音樂大作,在場代表及列席之軍、學各界,互相慶賀,喜悅逾恒”。選舉結(jié)束后,各省代表一致認為組織臨時政府乃刻不容緩之事,大會致電孫中山:“乞即日移駕來寧,組織臨時政府”。1912年元旦午夜十一時,孫中山在各省代表會議上舉行了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儀式,南京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堪稱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但他在組閣過程中因為人事任命而引起的政壇風波卻鮮為人知。
伍王之爭與組閣波瀾
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tǒng)之后,迅速開始了新政府的籌建工作。1月3日,代理參議院召開臨時副總統(tǒng)選舉會,結(jié)果黎元洪以十七票當選為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tǒng);同時決議并通過了孫中山交議的中央行政各部部長名單:陸軍總長黃興,海軍總長黃鐘英,外交總長王寵惠,內(nèi)務(wù)總長程德全,財政總長陳錦濤,司法總長伍廷芳,教育總長蔡元培,實業(yè)總長張謇,交通總長湯壽潛。在孫中山組閣過程中,關(guān)于各部總長人選問題上,存在著頗多爭議,曾經(jīng)親歷孫中山組閣過程的國民黨元老居正,在日記中詳細地記述了當時各方的爭議:
總統(tǒng)就職之翌日,代表會開會,總統(tǒng)出席。按照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各部長由總統(tǒng)提出,須得代表會之同意。先由代表開談話會,總統(tǒng)交出部長名單,交換意見。當日初提黃興陸軍、黃鐘英海軍、王寵惠外交、宋教仁內(nèi)務(wù)、陳錦濤財政、伍廷芳司法、湯壽潛交通、張季直實業(yè)、章炳麟教育。代表中有一派反對宋教仁與王寵惠及章炳麟者,又有以伍廷芳改任外交者,爭持不決。繼由克強與總統(tǒng)商,以鈍初主張初組政府,須全用革命黨,不用舊官僚,理由甚充足。但在今日情勢之下,新舊交替,而代表會又堅決反對鈍初長內(nèi)務(wù),計不如部長取名,次長取實,改為程德全長內(nèi)務(wù),蔡元培長教育,秩庸與亮疇對調(diào)。總統(tǒng)日:“內(nèi)、教兩部,依兄議。外交問題我欲直接,秩老長者,諸多不便,故用亮疇,可以隨時指示,我意甚決。”商之代表會,外交、司法勿變更??藦姀统鱿碚勗挄?,以所改名單及總統(tǒng)意告之,眾無異議。乃移開正式會,按照提出名單,投同意票,一致通過,而政府成立矣。
從居正的記述中可以看出來,在孫中山組閣的過程中,不僅存在著平衡各派政治勢力的問題,而且對宋教仁、章炳麟、王寵惠和伍廷芳的提名存在異議。在黃興的居中調(diào)節(jié)之下,孫中山同意以程德全代替宋教仁長內(nèi)務(wù)、蔡元培代替章炳麟長教育,而唯獨對王寵惠長外交、伍廷芳長司法的任命態(tài)度十分堅決,而恰恰就是對王、伍的任命在民初的政壇上掀起了一陣不小的波瀾。孫中山的任命甫一公布,即引起了各方的非議,尤其是上?;浖澤谭磳τ壬酰麄冋J為不任命伍廷芳出長外交“事屬失察”,他們不但準備召開集會進行抗議,甚至于廣肇公所認借給臨時政府的四十萬兩白銀也揚言拒付。此時,民國肇建,百廢待興,臨時政府的財政處處捉襟見肘,粵籍紳商的舉動,給剛剛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面對各方的非議,當事人的一方王寵惠,很快做出了回應(yīng),向?qū)O中山遞交了辭呈,其文日:
南京孫大總統(tǒng)鑒:頃奉尊電,以惠承乏外交總長,無任慚悚?;輰W識疏陋,且未嘗周旋于外交界。當民國艱難締造之時,對外交涉,關(guān)系甚大,非于外交富有經(jīng)驗之人,不能勝任。淺識如惠,即使一時為服務(wù)觀念所迫,勉強擔任,亦恐力不稱職,貽誤邦交。僅力陳固辭,尚祁見諒。此次民軍初起,伍、溫兩公擔任外交,使全國軍民對外交涉,得所依托,而外國輿論,亦極表贊成。此時外交總長舍兩公外,實難其人。尊意以伍公方駐滬全權(quán)辦理議和事件,溫公參贊其間,一時難以兼任他項繁劇之職,措置本極周匝,惟惠自顧,實不能當斯重任。請別擇賢者,以重邦交,而維大局,不僅惠一人之幸,民國外交之幸也。
王寵惠的辭呈寫得十分懇摯,既言詞謙遜地恭維了伍廷芳的外交才能,又毫不掩飾地點明了持異議者的主要反對口實,即自己“未嘗周旋外交界”,也就是缺乏從事外交工作的經(jīng)驗。王寵惠提出辭職之后,廣肇公所迅即于12月31日致函孫中山,指出:伍廷芳于外交頗有建樹,中外聞名,而值“新政府甫成”之際,“急遽易人,中外疑惑”,請收回前議,以伍廷芳出長外交,“以釋群疑,而維大局”。面對王寵惠的辭職和廣肇公所的責難,孫中山不為所動,他一方面勸慰王寵惠留任原職,“勿怯也”;另一方面,于1月5日,致函給廣肇公所和潮州會館諸同鄉(xiāng),公開聲明:“民國新立,司法重任非伍公不可?!钡诙?,又在答《大陸報》記者問時,詳細地解釋了不任命伍廷芳出長外交的原因,其大意約略如下:
本政府派伍博士為法部總長,并非失察。伍君固以外交見重于外人,惟吾華人以伍君法律勝于外交。伍君上年曾編輯新法律,故于法律上大有心得,吾人擬仿照伍君所定之法律,施行于共和民國。夫外交本為一國最要政策,第法律尚未編定,雖有俾斯麥、拿破侖之才,掌理外交,亦將無用。中華民國建設(shè)伊始,宜首重法律,本政府派伍博土任法部總長,職是故也。
從孫中山的解釋來看,他主要強調(diào)了臨時政府成立伊始,法制建設(shè)是臨時政府面臨的各項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wù)之一,而伍廷芳又“法律勝于外交”,所以任命伍廷芳出長司法是人盡其才,但是從伍廷芳的資歷專長和從政軌跡來看,孫中山的解釋未免有些牽強。
伍廷芳,字文爵,號秩庸,廣東新會縣人。早年赴英留學,“學習刑名律例并萬國公法”,獲得了倫敦林肯法學院頒發(fā)的法學博士學位,并且取得了英國大律師資格,成為當時“國人得為外國律師者”的“第一人”。1902年,伍廷芳受命與沈家本同任修訂法律大臣,負責籌建修訂法律館,對近代中國法律制度的建構(gòu)和法制意識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辛亥革命以前,伍廷芳的主要精力還是從事外交工作。伍廷芳留英返港后于1878年被第八任港督軒尼詩任命為第一位華人“太平紳士”,1880年又由香港當局聘為例局(今立法局)議員,這期間,他即接受清政府地方官吏邀請辦理過一些對外交涉事務(wù)。1882年,伍廷芳進入李鴻章幕府,與聞了《中越邊界通商章程》《馬關(guān)條約》等條約的簽訂,參加
了長崎兵捕斗毆事件、北京蠶池口教堂事件等中外糾紛的交涉。1896年,伍廷芳受命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1902年任滿回國后,以商部左侍郎、外務(wù)部右侍郎等身份,參加了與英、美、日等國修訂通商航海條約的工作。1907年,伍廷芳再次出使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先后主持與美國、秘魯簽訂了《中美公斷條約》和《中秘條約》。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伍廷芳接受了革命黨的邀請,在軍政府擔任外交工作,作為議和全權(quán)代表主持南北和談。伍廷芳可以稱得上是晚清和民國時期的顯赫政要,對晚清的法制和外交都頗有建樹,但從其宦海沉浮的行跡來看,說他“外交勝于法律”似乎更為妥恰。
閣議緣起及深層動因
孫中山為什么舍棄外交耆宿伍廷芳不用,反而態(tài)度十分堅決地任命毫無外交經(jīng)驗的王寵惠出任外交總長呢?這是與民初的政情和孫中山對局勢的判斷息息相關(guān)。
首先,面對武昌起義后險象環(huán)生的革命形勢,孫中山在組織南京臨時政府過程中,想要將軍事、外交等各項重要權(quán)力控制在革命派手中,從而確保臨時政府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性。
武昌起義勝利之初,不僅袁世凱恃兵自重,立憲派、舊官僚等各種勢力對政局仍然具有重要影響,而且革命派內(nèi)部對大總統(tǒng)人選、政權(quán)組織形式等問題也是意見不一。12月12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時,提出的新政府首腦候選人有黎元洪、黃興、袁世凱和孫中山等四人,由于黃興力辭不就、黎元洪不負眾望、袁世凱還在與民軍作戰(zhàn),使得孫中山成為眾望所歸的人選,但是在革命派內(nèi)部仍然存在很多不同意見。據(jù)胡漢民說,宋教仁早就有推黃興為大總統(tǒng),自任內(nèi)閣總理的意向,章炳麟甚至宣稱,若舉總統(tǒng),以功則黃興,以才則宋教仁,以德則汪精衛(wèi),總之宋、章二人都沒有推孫之意。孫中山抵達上海后的第二天,即12月26日,孫中山召集同盟會最高干部會議,當討論政府組織形式時,宋教仁提議未來政府采用內(nèi)閣制,孫中山極力反對。他說:內(nèi)閣制“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吾人不能不對惟一置信推舉之人,而復設(shè)防制之法度”,會議從白天開至晚上,雙方“面紅耳赤,幾至不歡”,最終宋教仁“不得不服從黨議”,這樣實行總統(tǒng)制的政權(quán)組織形式才最終落錘定音。
在平息了革命派內(nèi)部的爭論之后,孫中山還不得不考慮如何平衡其它政治勢力的問題。從內(nèi)閣成員構(gòu)成來看,在9名國務(wù)部長中,同盟會員3名,他們是陸軍總長黃興,外交總長王寵惠,教育總長蔡元培,其余6名國務(wù)總長中,有舊官僚2名,立憲派2名,自由派專家2名,由上可見,雖然孫中山也吸收了一些舊官僚、立憲派參加臨時政府,但是革命派占據(jù)了相對優(yōu)勢,尤其是在9個部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陸軍和外交兩部總長皆為同盟會員。孫中山雖然倡言臨時政府的各項工作中“首重法律”,但實際上孫中山對臨時政府的外交工作更為推重。武昌起義勝利后他沒有直接回國,而是轉(zhuǎn)道歐洲,主要是他認為:“此時吾當盡力于革命事業(yè)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所得效力為更大也。故決意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后回國。”不難看出,孫中山將臨時政府的外交視為各項工作的首務(wù),當然他不想將外交重任委以舊官僚出身的伍廷芳,也就是孫中山所言的“破除所謂官僚資格”之意,任命王寵惠出長外交,實際上是孫中山確保南京臨時政府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性的一步棋。
其次,從王寵惠的學識、孫中山與王寵惠的深厚交誼、以及王寵惠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在國際法學界的廣泛影響等角度考慮,王寵惠也是能夠得到各方勢力接受的外交總長人選。
王寵惠得到孫中山的賞識,并不是突兀之舉,孫中山與王寵惠之父王煜初交誼深厚。王煜初是香港道濟會堂牧師。孫中山在香港西醫(yī)學院學習時,課余時常到王家攀談,當時王寵惠雖然年幼,但是也為孫中山的“言論風采”所折服。王寵惠在北洋大學畢業(yè)后,赴日本研習法政,參與創(chuàng)辦“開留學界革命新聞之先河”的《國民報》,課余則時常赴橫濱“謁總理取進止焉”。繼而王寵惠轉(zhuǎn)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孫中山赴美時,時常與王寵惠晤談,甚至在1904年就與王寵惠探討過尚未成型的五權(quán)憲法思想,而王寵惠也協(xié)助孫中山起草了《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后,王寵惠轉(zhuǎn)赴歐洲研究國際公法,此時他生活十分困頓,馳書求援于孫中山,孫中山即郵去了1500元,以解王寵惠的燃眉之急。此時正值河口之役前后,革命黨人需索餉糈急如星火,孫的舉動引起了其他同志的不滿。孫解釋說:一個法學家“可以抵得上雄兵十萬”,“王君法學淵邃,且為吾黨健者,吾黨此時助其成功,即為將來國民政府建立預備也”?!氨娐劥苏摚紴獒屓弧?。此后。孫中山于1905、1910年兩次出游歐洲,皆約王寵惠進行晤談,并請他在留學生中發(fā)展同盟會員,并為革命籌款。
王寵惠也沒有辜負孫中山的期望,他不僅是中國留學生獲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第一人,而且在歐洲留學期間獲得了英國律師資格,當選為德國柏林比較法學會會員。更值得稱道的是,1907年,他將德文版《德國民法典》翻譯為英文,由英國倫敦著名的斯蒂芬斯書店出版,這是當時歐洲最早的《德國民法典》英譯本之一。此譯本一出版即博得廣泛贊譽,成為英美各大學法律學院指定的必讀課本,藉此奠定了他在國際法學界的地位。所以,當王寵惠回國后,就受到了政學各界,包括西方媒體的廣泛關(guān)注。當他抵達天津時,《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于11月21日在致達·狄·布拉姆的信中,特別介紹了王寵惠,除介紹他具有歐美的留學背景外,強調(diào)了他突出的個人能力,稱贊王寵惠具有非凡的才華,是將來革命派中最有才智的一位。當王寵惠被任命為外交總長后,莫理循又稱贊王寵惠是最為出色的“內(nèi)閣成員”,這些表明了王寵惠在西方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所以說孫中山任命在西方具有較高知名度且剛過而立之年(王寵惠年僅31歲,伍廷芳已經(jīng)70歲)的王寵惠出任外長,也是能夠為各方所接受的。
面對著關(guān)于任命的紛爭,當事人的另一方伍廷芳的態(tài)度較為豁達,他不僅對孫中山的任命表示了理解,并且竭力說服各方的不同意見,他于1月4日致函廣東同鄉(xiāng)會,坦言道:
竊維諸君子之意,殆以為新政府對于弟等位置失當,有所不平。然弟等觀之,則新內(nèi)閣之組織除弟廷芳濫竽而外,均甚得人,而諸君子之舉動,于公于私,兩皆未合……今幸政府成立,受任得人,弟等方可稍息仔肩,藉藏鳩拙,乃不料諸君子未明斯意,轉(zhuǎn)似為弟等鳴其不平,是非蹈舊日官場之積習,即大失我共和國民之人格耶。見滿廷未覆,隱患方滋,閱墻之爭,最所當戒。舉動稍一不慎,滿廷知之,必笑我內(nèi)訌之已起;外人聞之亦以為舊染之未除,此于我民國之前途,關(guān)系甚大,故竊為諸君子不取也。開會一事,務(wù)祈迅速取消,至認定借款,尤宜照數(shù)呈繳,以昭信用……至弟等現(xiàn)在經(jīng)手事件,猶當竭力進行,即瓜代之后,凡有可為國民效力之處,雖不在位仍不敢不盡其天職也。
王寵惠和伍廷芳的態(tài)度可以說都較為妥恰,在孫中山的堅持下,維持了原議,王寵惠長外交,伍廷芳長司法,至此,南京臨時政府的組閣風波告一段落。
結(jié)語
通過對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組閣風波的梳理,可以管窺出孫中山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時的心態(tài),也顯現(xiàn)出辛亥革命后國內(nèi)各種政治勢力之間、以及革命派內(nèi)部的復雜態(tài)勢。這次組閣風波對后世的民國政局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王寵惠擔任外交總長期間,積極協(xié)助孫中山處理臨時政府的外交事務(wù),尤其是在處理泗水事件上成效顯著,但在其它問題上則乏善可陳。隨后,王寵惠任職北京政府,以出任曇花一現(xiàn)的“好人政府”總理而名聲大噪,繼而他又出任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司法院長、外交部長、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等職,成為了民國政壇上的一顆常青樹。伍廷芳雖然不便明說,但也心存憤懣,種下了矛盾的種子。后來,在1915年3月,伍廷芳借西人之口,譏評孫中山對于那些“稍識新學,奢然自高,殊無事功之經(jīng)驗”的東西洋留學生,“不加甄別”,貿(mào)然“委以總次長之要津,獲為專城之重寄”,絕非無的放矢。此后,他與革命派由合作而漸漸疏遠。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