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朝三暮四
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人叫狙公,十分喜歡獼猴。他專門喂養(yǎng)了一群獼猴以供賞玩觀察。相處日久,這種富有靈性的靈長動物能從狙公的表情、話音和行為舉止中領會他的意圖,狙公從獼猴的一舉一動也能看出它們的喜怒哀樂。
狙公養(yǎng)的獼猴太多,每天要消耗許多的瓜、菜和糧食,時間一久,他便有些力不從心。有一天,狙公發(fā)覺家里的存糧難以維持到新糧入庫的時候,才意識到限制獼猴食量的必要性。
獼猴就像一群頑童,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讓它們安分守己是辦不到的。它們會經(jīng)常鬧一些惡作劇。為了不讓它們肆意搗亂,狙公只好想辦法去安撫它們。狙公指著院中高大茂密的橡樹對獼猴們說:“今后的橡栗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這樣行嗎?”獼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說的一個“三”,一個個立起身子,對著狙公叫喊發(fā)怒,它們嫌狙公給的橡栗太少。狙公見獼猴不肯馴服,就換了一個說法,說:“那么就早晨給你們吃四顆橡栗,晚上吃三顆,這樣總行了吧?”獼猴們只弄懂了狙公前面的“四”,覺得量比剛才說的多,便高興地點頭答應了。
[寓意]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揭露狙公玩弄的騙術,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后來被引申為反復無常,用來譴責那種說話、辦事經(jīng)常變卦、不負責任的人。
[諺語故事]
克星
蜈蚣和蝮蛇在郊外偶遇,蝮蛇扭頭就逃,蜈蚣就在后面追。蝮蛇跑到哪,蜈蚣就追到哪。蝮蛇無路可走,便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和吐著猩紅色的長舌,準備與蜈蚣作最后決斗。蜈蚣把頭一縮,弓起身子,像箭一般突然向前沖,一下鉆進了蝮蛇的喉嚨,先吃它的心,再咬斷它的腸子,最后從它的尾部爬出來。蝮蛇在蜈蚣閃電般的攻擊下,連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清楚。
過了一天,蜈蚣在灶上爬行,遇見名叫蛞蝓(kuò yú)的軟體動物,又想把它抓住。有一種名叫馬陸的節(jié)肢動物告訴蜈蚣說:“這個東西雖小,可是有毒,別招惹它!”
蜈蚣毫不在乎地說:“天下最毒的莫過于蛇,而蛇中最毒的莫過于蝮蛇。它的毒像烈火一般兇猛,但是我鉆進它的喉嚨里,吃了它的心,把它的腸胃當肉醬點心,我怎么會在乎這個蠕蟲呢?”
于是,蜈蚣踮起腳尖去欺負蛞蝓。蛞蝓舒展一下身子,把頭上的角一屈一伸,吐著黏液等待著它。蜈蚣剛走到蛞蝓身旁,就被它吐出的黏液黏住,想抽身逃跑,已無能為力。蜈蚣癱瘓在地上,不一會兒,就死去了。
[寓意]所謂“一物降一物”。世界上的事,都有它的對立面;即使它再強大,也總會有其他事物制衡。恃才傲物,盲目自大不可取。
[解釋]蛞蝓俗稱“蜒蚰”,形似去殼的蝸牛,能分泌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