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的微風撫過沙沙作響的棕櫚樹,藍綠色的海水拍打著潔白的沙灘,海水下面,無數(shù)色彩繽紛的魚兒在一片珊瑚礁間游弋。這如明信片般旖旎的風光有什么問題嗎?海洋生態(tài)學家、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會士昂里克·薩拉說,這樣一片看似繁榮的珊瑚礁其實可能是個不堪重負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這種激進的觀點與薩拉最近兩次考察金曼礁所得出的理論相吻合。金曼礁屬于萊恩群島。該群島由跨過赤道的一長串太平洋環(huán)礁和島嶼組成,位于夏威夷以南1500公里處。像金曼礁這樣的地方遠離塵世,近乎原始,因而保留了幾分當初人類影響尚不顯著時的世界面貌。這些地方提供了估測變遷的參照點和生態(tài)保護的藍本,但它們?nèi)缃褚咽钦湎≠Y源。薩拉說:“壘世界處于這種狀況的珊瑚礁也許有50座?!彼x擇在萊恩群島進行考察,是因為萊恩群島體現(xiàn)著人類的影響梯度——從群島一端無人涉足、造化天成的金曼礁,到另一端居民超過5000人、生態(tài)退化的圣誕島,人為變化由弱到強。
金曼礁周長46公里、圍成三角形的珊瑚礁環(huán)抱著一個澙湖。水面之上什么也不生長,僅有的幾條狹長的干燥地面是由被陽光曬得發(fā)白的珊瑚礫石和碩大的蛤蜊殼組成的。但水下的世界卻是一派罕見的欣欣向榮,鹿角珊瑚、元寶石芝珊瑚、柱珊瑚、柔紋珊瑚密密匝匝擠在一起,幾乎看不到一片裸露的沙石。在珊瑚的縫隙間,魚兒飛快地穿梭,里面有梅鯛、雀鯛、蝴蝶魚、鸚嘴魚,還有數(shù)量更多的靠啜吸浮游生物、啃噬珊瑚和海藻為生的物種,遍布于這個珊瑚礁——魚類生態(tài)群落。
在珊瑚之上的“領空”中巡游的是礁石國度的霸主:黑尾真鯊和三齒鯊,還有一群群兇猛的紅笛鯛。實際上,金曼礁有整整85%的魚類生物存在于這些大型食肉魚之中,而食肉魚類生物量中有四分之三是鯊魚。這完全顛覆了我們對礁石景致的一般印象——由水族箱寵物大小的魚兒結(jié)成彩虹般的魚群,在珊瑚的花園中嬉戲,視野中幾乎看不到一條食肉魚。金曼礁的頂級捕食者,即位于傳統(tǒng)生物量金字塔頂層的魚類,所占的比例比我們在其他任何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測得的數(shù)字都要高。在這里,生物量金字塔是倒過來的。
乍一眼望去,這個頭重腳輕的金字塔似乎違反常識。在陸地上,我們熟悉的觀念是,位于頂端的食肉動物,比如一頭獅子,必須吃許多頭牛羚才能生存下去。但想想看,如果每1公斤的牛羚就對應著5公斤的獅子,情況會是什么樣。這種顛倒的金字塔能夠運轉(zhuǎn)的唯一途徑是快速更替較低層級的生物量。被捕食者必須快速生長,及時補充;而捕食者則必須生長緩慢,壽命綿長。這似乎正是金曼礁的情形。在溫暖的熱帶海域,許多被捕食的物種每年產(chǎn)幾次卵,不斷補充被吃掉的“隊伍”。即使如此,它們也幾乎不夠捕食者糊口。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附近另一處受保護的珊瑚礁——巴爾米拉環(huán)礁,笛鯛的胃大多是空的。從一個擁有健康生態(tài)的珊瑚礁浮現(xiàn)的生命圖景竟是這樣的:大量的捕食者總是饑腸轆轆,而稀少的被捕食者永遠活在恐懼之中。
如果說以捕食者為主體的金曼礁代表著珊瑚礁生態(tài)的黃金標準,那么在其他海域,比如圣誕島,人類對大型食肉魚類的捕撈會對珊瑚礁生物群落造成怎樣的影響呢?萊恩群島的調(diào)查報告表明,過度捕撈會造成小型魚類數(shù)量激增。一段時間內(nèi),珊瑚礁可能會顯得生機勃勃,但過不了幾十年,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從異彩紛呈的海洋樂土退化成沉積物淤塞的生態(tài)荒漠。
薩拉說:“頂級食肉魚類的消失會加快整個珊瑚礁生物群落的更新速度?!?/p>
在薩拉看來,問題顯而易見:過度捕撈是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他說:“這就像是把一臺機器的主要部件拆掉,還指望它能夠繼續(xù)工作一樣?!痹诮鹇?,這臺“機器”的部件仍一個不缺,而且由于生態(tài)系統(tǒng)大體完整,它具有從環(huán)境壓力中恢復的能力。金曼礁是我們審視珊瑚礁本來面貌最后的、也是最好的著眼點:它是一張來自過去、卻能為未來指點迷津的風光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