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勝
如果把人生和文學(xué)比成一個大舞臺,那么應(yīng)者云集、紛至沓來者可謂多乎哉!只不過有的追求在舞臺上扮演主角,有的則甘愿在戲里跑龍?zhí)祝挥械臓幭瓤趾笸芭_擁,有的則遠離戲臺做靜觀狀。鄭云云的散文屬于后者,在這里我們看不到大紅大紫的表演,至多也不過是飛鴻一閃,而更多的時候則是吉光片羽,甚至是一種邊緣式的陪襯。不過,惟其如此,它才能力避時代的浮躁、人性的弱點、作家的異化,始終保持淡定從容、純粹守一、智慧超然的心境。一般而言,在熱血的少年,一個人很容易喜愛色彩斑斕、光怪陸離、迎風(fēng)招展,從而為五色和五聲所迷惑;可是,人到中年,歲月如梭、萬事難料、人生若夢,一個人更愿意回到本真,尋找人生和文學(xué)的真相與智慧。鄭云云的散文猶如秋陽在窗紙上留下的剪影,春的繁華與夏的熱烈已盡,而余下的則是一個夢一樣的美好回憶。
記得多年前曾與鄭云云有過一面之緣,而且是迄今為止我們唯一的一次見面。她給我的直觀印象是:清秀、凈潔、純粹、敏感。她總是遠離熱鬧的中心、少言寡語,但眼中卻始終透出作家的靈敏與明思,像竹葉之于微風(fēng),她時時發(fā)出心靈的細響。這與我讀她的作品有一種同感和共鳴!鄭云云是一個甘處邊緣的作家。時下的許多作家為了出名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有的甚至爭獻小技歌且吹!千方百計尋找機會顯眼,甚至拉幫結(jié)派互相吹噓。鄭云云采取的是逆向而行,即不斷背離“中心”而走向“邊緣”,這主要表現(xiàn)在遠離喧囂的大都市、熱鬧的文壇、如過江之鯽的名利場,而走向自然與平淡!近些年,鄭云云辭去報社之職,甘到景德鎮(zhèn)做繪瓷藝術(shù),這是她的人生由“中心”向“邊緣”的又一次進程。
鄭云云的另一邊緣化狀態(tài)是作品寫得不多,這與當(dāng)下文壇作家的日理萬機、著述等身形成了鮮明對照。我們當(dāng)然不能將作品數(shù)量與作家成就等量齊觀,也不能說作家寫得越多成就就一定越不高;不過,作家寫得太多、太快、太隨意一定不是好事!如今,對于許多作家來說,已不僅僅是“著作等身”的問題了,而是作品遠遠“高于”作家的身高,甚至在作品的“高度”面前作家極度地“矮化”了。一面是作家在雄心、勤奮、創(chuàng)新的觀念底下的進取精神,一面又是對寫作的世俗化理解和缺乏敬畏之情,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悖論!散文的狀況尤其突出,作家像趕廟會一樣寫作,而散文作品的長度、隨意和無聊也在與日俱增。比較而言,鄭云云的散文寫作充滿自律和節(jié)制,她不僅寫得少、寫得認(rèn)真、寫得純粹,而且寫得充滿敬畏、寫得美好,這是令人欣慰的??梢哉f,鄭云云已完全擺脫了時代與文壇的慣性,而進入散文寫作的自足、自律、自由狀態(tài)。
當(dāng)下的散文寫作充滿時代的癥候,無論是選題、立意,抑或是文體風(fēng)格都是如此!比如,寫歷史題材時,大家都蜂擁而上;強調(diào)作家的學(xué)者化,散文就成為知識堆積;有人呼吁變革文體,于是一些為變而變的散文成為風(fēng)氣。散文像被左右的木偶一樣,一會兒東、一會兒西,沒有定止!許多散文成為緊跟時代、時尚、時俗的代名詞,唯獨缺乏自己的個性、見解與風(fēng)貌。這頗似一些影視娛樂明星,由于缺乏獨特的個性與品質(zhì),無論如何涂脂抹粉都難掩其平面、平庸、世俗和空洞的內(nèi)心!鄭云云的散文則不然,她始終保持自己的立足點、個性與審美情趣,不被時代、文壇、散文的流行風(fēng)感染,一任自我、自然、自由、自足的品質(zhì)揮灑。以作品題材為例,鄭云云寫得最多的不是政治、社會、歷史、思想、文化的巨變,而是緊緊貼近天地自然,并傾心于通過典型的物象來映照人生和生命的經(jīng)緯。像山、水、石、樹,云、月、星、花,草、木、蟲、魚等,都是鄭云云筆下的典型意象,這種審美情調(diào)反映了作者選題的邊緣化追求。
不將散文當(dāng)成人生的全部,也不將散文創(chuàng)作職業(yè)化,而是將之看成人生的一部分,將之看成豐富與充實人生的一種方式,這是鄭云云散文邊緣化的另一表現(xiàn)。如今的許多散文作家唯“散文寫作”是從,有時沉溺于散文之中難以自拔,這是職業(yè)寫作的痼疾所在!鄭云云詩、書、畫相得益彰,以散文之心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也就有了心有余裕的從容和散淡。就像畫家畫畫,在山水、人物、花木的描摹中,佐以蘭草云氣,哪怕是計白當(dāng)黑,整個畫面也就多了靈氣、境界和品位!有時,邊緣有邊緣的優(yōu)勢與妙處,人生也罷,文學(xué)也好,尤其是散文,它的作用不可低估,甚至是身在廟堂者永難領(lǐng)略和達到的境界和品位。
當(dāng)然,并不是因為甘處邊緣,鄭云云及其散文就沒有影響,有時正相反,這種影響是內(nèi)在的、長久的、遠大的!這就如同大海上的泡沫,是很容易破碎和消失的;而海底的珠玉卻深藏不露、光彩內(nèi)蘊、珍貴異常。鄭云云曾獲江西省首屆“谷雨”文學(xué)獎、江西省“五個一工程”作品推薦獎、贛版十佳圖書獎、南昌市政府滕王閣文藝獎、全國首屆冰心散文獎、全國新聞界書畫家邀請展最高獎、2000年江西女性書畫展一等獎等,于是她享有江西才女之美譽。即使如此,鄭云云也從沒有陶醉在這些成就的光圈里,更沒有將之視為進身的敲門磚和資本,而一直是淡然處之、身心平和、甘于寂寞,這是讓我敬重和欽佩的地方,也是值得散文界和文壇珍視之處!我一直認(rèn)為,真正的高人并不是浮于水面者,而是那些潛隱者。因為前者即使再花樣翻新也無濟于事,而后者開始或許不為人重,但漸漸就會引人注目。我認(rèn)為,鄭云云的散文之所以富有價值,首先就在于她是生活的潛隱者,是人生的清醒者。
如荒山大漠和大海深處的探索者,鄭云云主要不是將精力放在日益變化的時代和潮流中,而是從天地自然中汲取營養(yǎng),并努力探入天地自然的奧秘,尤其深入天地自然的道心里,這是其散文高人一籌之處,也是當(dāng)下中國散文最為缺乏的。
眾所周知,由于五四以來的文學(xué)強調(diào)“人的文學(xué)”,而對“山林文學(xué)”和“神的文學(xué)”視為迷信與落后,這樣“天地自然”就從中國古代的“神圣”走向了“世俗”,甚至被踏在腳下,受到嘲弄與蹂躪。最典型的例子是郭沫若在《女神》中這樣寫“天狗”:“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要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以往,我們總將這看成“人的解放”和“個性解放”的宣言書,其實,它是中國傳統(tǒng)“天——人”關(guān)系的裂變,即人的欲望無限增值,而“天”之尊嚴(yán)喪失殆盡的象征。從天地自然異化人的角度說,這是一種進步;但從天地自然是人之本原的角度看,這是人的無知、異化和瘋狂的癥侯。這樣,我們就容易理解郭沫若下面一句話:“藝術(shù)家不應(yīng)該做自然的孫子,也不應(yīng)該做自然的兒子,是應(yīng)該做自然的老子!”孫伏園也曾表示:“詩人愛‘自然,我不愛‘自然。我以為人與人應(yīng)該相愛,人對于‘自然卻是越嚴(yán)厲越好,越殘酷越好。我們應(yīng)該羨慕‘自然,嫉妒‘自然,把‘自然捉來,一刀刀的切成片斷,為我們利用?!薄疤煜挛┲寥醯娜瞬艢⑷?,好漢應(yīng)該殺自然?!边@樣的對待“自然”顯然是大成問題的,表現(xiàn)出文學(xué)與人生的極度無知!一個世紀(jì)以來,盡管不斷有作家書寫自然,但真正能充滿敬畏之心者并不多,在此,鄭云云的寫作具有代表性。
在鄭云云的散文中,所有的自然之物都充滿靈性、金質(zhì)與飛揚,一種與人生和生命一同起落沉伏的游弋,這是光與影的相伴,也是人與自然的合鳴。如作者在《說竹》中這樣寫竹:“竹,便是集山川巖骨精英秀氣于一身。”“待到秋至,群芳落盡,而竹青碧依然。搖風(fēng)弄雨,鏗然有聲。無論低矮數(shù)寸,高直數(shù)丈,或零落數(shù)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渾身勁節(jié),凌凌然有君子之風(fēng)?!薄爸?,非花非草非木。實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絕活兒??扇缣烊蝗サ耧椀乃貖y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氣的須眉男子枝橫云夢,葉拍蒼天?!边@樣寫竹是深入竹子的物性中的,也是人生、人性的張揚,其中的“英氣”不亞于男兒!說實在話,我一直覺得女性最可寶貴的是有丈夫氣,是英氣逼人者,像木蘭、穆桂英、李香君、秋瑾、趙一曼、《浮生六記》中的陳蕓、林語堂筆下的姚木蘭等都是如此。在鄭云云筆下也有這樣“英氣”,那種從竹子身上挺立而出的丈夫豪情!在《關(guān)于花》中,鄭云云這樣寫干枝梅,那種在西北渾黃的大漠中的精靈,她說:“其實我是知道那種靈魂的。我的本性也許更接近那種燃燒。夕陽下的大火。靈魂的焦渴。最后焚燒成一片明麗的金黃。無數(shù)的黃蝴蝶飛起。墜落。那種犧牲,絕非一般的花魅。”“這還不是花的全部。沒有人能窮盡花的秘密。然而花魅無所不在,它造成宇宙間孤獨而高貴的所有?!蔽覀儾恢雷髡邽楹稳绱烁挥屑で楹蜔崃遥覀冎肋@是她對于物性的深入感知和理解,是自我心靈品質(zhì)淋漓盡致的詩意表達,是具有夢幻性質(zhì)的放飛與渴望,沒有對于天地自然的深情、熱愛與體味,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說,物性在鄭云云筆下具有開放的性質(zhì),一如春風(fēng)將自然從嚴(yán)冬中喚醒,哪怕是不為人注意的一片云、一棵草、一縷風(fēng)也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由天地物性進入道心的層面,這是鄭云云散文最值得注意和肯定的。一般而言,理解和體味天地自然生靈的性情和品質(zhì),這對于那些熱愛自然的作家并非難事!但是,要進入天地自然的大道之中,尤其領(lǐng)悟其宗教的情懷,非有形而上的哲思和高妙的悟力不辦!盡管不能說在此鄭云云散文已達到多么高超的水準(zhǔn),但其趨向和境界卻是值得稱道的。在《香山看葉》中,作者寫道:“自知我在看葉,葉亦在看我,舉手投足之間,都仿佛在葉無言的包圍中。其實,我是知道樹的心思都在葉里了。那是樹的眼睛。樹木用它們望著四季輪回,望著世間萬象,望著風(fēng)雨晨露日升日落,望著一群又一群灰喜鵲在夕陽下歸巢?!詷涞哪贻喓蜏嫔?,它們也一定能感知人心的柔軟和脆弱。”她又寫道:“山谷中的老楓樹伸開它依然綠著的手掌,每一片葉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百的樹葉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干手觀音。”這不僅僅是物、人感悟,更是一種對天地之道的探求,一種極富宗教情感的體悟!在《在廬山的九月》中,作者感悟天地一草一木的神奇,以及其中所包蘊的大道,那是人類成長、進步、超越的老師!在《石頭記》中,鄭云云也多有天地之道的探尋,像“水中日月小,石里乾坤大”是如此。像“丟失了石子,就是丟失了天地蒼穹日月風(fēng)云所孕育的鐘靈毓秀的精華”是如此,她還表示:“石以俯仰天地的胸懷,地老天荒的情意,矯正著我們的狂妄自大,矯情做作;石以渾然天成的智慧,質(zhì)樸無華的本色,警策著我們誤入媚俗誤入奢華之途。小小一片石所釋放出的天地靈氣,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宇宙間的星光永恒。”這種通過片石體悟天地道心的努力與書寫,既深刻有力又沁人心脾。
在20世紀(jì)以“人”為中心的整體文化語境中,散文(包括其他的文學(xué)樣式)或遠離自然,或以暴力的方式凌辱自然,或?qū)ψ匀蛔瞿w淺和表面化的理解,而像鄭云云這樣心懷虔誠、敬畏、感恩、仁慈來書寫天地自然,尤其體悟其中的天地大道,這是比較難得也是值得珍視的。在長期以來被遮蔽的現(xiàn)象背后,其實往往就包含了某些不應(yīng)被忽略的價值存在。這是鄭云云散文給我們帶來的另一啟示。
與政治、經(jīng)濟、道德、思想、文化等相比,文學(xué)藝術(shù)的魅力主要還是在“美”,是在你心中如云似霧、如霞如夢般氤氳彌漫的美好詩意,就像看到白天鵝的翔飛、駿馬的奔馳,你不可能無動于衷一樣。鄭云云的散文也有一種美,一種從世俗人間升騰起來的純潔、神圣、優(yōu)雅的詩意!
當(dāng)年的楊朔曾說過:“我素來喜歡讀散文。常覺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dāng)詩一樣寫?!3で笤姷囊饩?。”詩是這個世界的靈光,是一個作家對于真、善、美的體驗與提純,它是一般人所難達到的境界,尤其是散文寫作更是如此!鄭云云不論是選題、立意,還是結(jié)構(gòu)作品,抑或是敘事表達,尤其在文字上,都表現(xiàn)出詩意之美,仿佛她是個魔術(shù)師,能在轉(zhuǎn)瞬間將“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更無論對美好的人、事、物的發(fā)現(xiàn)與升華了。
一本《云水之境》透露了作者的詩意情懷,于是,鄭云云走進了她的美麗世界。在這本散文集中,詩意隨處開放,可謂俯拾皆是。如“自由是花的心境”(《關(guān)于花》),又如“美麗的衣裙被風(fēng)撐滿,猶如一朵盛開的雛菊”(《金色的雛菊》)。近些年,她又開始以茶、瓷器、泥土為題寫散文隨筆,像《大地選擇了茶林》、《泥是另一類女子的命》、《作瓷手記》、《千年窯火》等是其代表,還有一篇很能代表鄭云云散文之美的《珠穆朗瑪——我一生行走過的最美麗的地方》。在這些作品中,一條中心線索是用“詩意之美”串起思想的珠玉和情感的水滴,于是更加走向浪漫、成熟與輝煌。如作者在《大地選擇了茶林》這樣開篇道:“漢語中有許多字本身就充滿詩意,而絕大部分有詩意的字都和大自然有關(guān),是我們智慧的祖先在上古的太陽和微雨中,從樹林、沼澤、草地、田野里采擷而來的,就像蘑菇長在雨后的松林間,稻花在陽光下灌漿揚穗?!弊x這樣的文字有一種素樸的詩意,美麗、智慧、從容。在《該開花的時候開了》一文中,作者這樣寫道:
春天里那些拼了命鉆出水面的卷曲的小小葉兒,在經(jīng)歷了一個夏季的舒展后,如今去了哪里?只是倒伏的荷梗,彎成一種讓人驚訝的弧度,使人感覺它隨時都會彈起而舞,正是這種感覺,讓我于肅殺的秋景中看出一點人問的意思。
秋雨夜驚心的只是我等世俗之輩,蓮荷只是該開花的時候開了,該凋謝的時候謝了。人世于它,它于人世,會有多少牽掛的情意呢?我最羨慕蓮的,不是她從卑微的境地里生出的高潔,卻是她那連天的氣勢,那么美而高貴的花葉,枕青山,臥水涯,卻從不孤單,這該是如何的好啊。所以,秋天荷塘里的慘烈和決絕,竟也讓人感覺有了一種攜手赴難的默契。這是人世間多少烈士向往而不得的境遇!蓮是何等有幸,竟能結(jié)伴而歸!
這種詩意之美不是生命初放的歡悅,也不是一種對于悲劇精神的渲染,而是對于悲劇進行的超越性意向,是直達化地為泥、涅槃重生的悲劇生命的大歡喜,就如同經(jīng)過長途跋涉后將自己消融于茫茫大海的江河,自有一種悲壯的歡樂自在!這樣的詩美沉重而又輕靈、低沉而又嘹亮、殘破而又完美,是一般作家很難達到的精神
和生命高度。
何以鄭云云能寫出如此美妙的散文?我認(rèn)為首先因為她有一顆愛心,對于天地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有博大的仁慈,有了愛才會有美的發(fā)現(xiàn)!其次是她參透了天地自然的生命真諦,認(rèn)定它是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物生靈的源泉,所以知道感恩!更知道堅強不屈和順應(yīng)自然,從而創(chuàng)造出文學(xué)和藝術(shù)之美!在《用筆簽約》中,鄭云云說:“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感謝上蒼,它使我們的生命無與倫比。”“感謝命運,它不肯讓我的生命之旅一帆風(fēng)順。同時又讓我知道天空固然絢爛無比,海底的世界亦同樣豐富無限?!薄俺绺叩挠钪媸刮殷w驗了渺小,卻并沒有引我走向虛無,而是教我努力擯棄一切的卑微,更實在地對待生命的過程。只要你細心地俯視大地,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渺小的生命是如何盡可能地展現(xiàn)生命的風(fēng)采。假若我們沒有失去思想和愛,這大地上悄悄發(fā)生的一切定能在你的心中激起無邊的漣漪?!薄皭凼且环N偉大堅忍廣博的力量?!边@些優(yōu)美的語言映照出鄭云云散文思想、情感的深度與力量,就像一滴晨露映照出噴薄欲出的朝陽。再次是鄭云云對于古典文學(xué)的愛好與崇尚,這不僅表現(xiàn)在她的散文中詩詞歌賦的引句隨處可見,更表現(xiàn)在作家內(nèi)心蘊含的古典詩意和東方情調(diào)!她說“中國人的山水便是中國人的天國。”與許多散文過于崇拜西方的文化思想不同,在鄭云云散文中有一種基于靈感和悟性而達至的智慧化境,它如陽光一般將所有的冰雪消融,于是你看到了來自高山深處清澈透亮的甘泉。
值得補充的是,鄭云云的散文并不是與時代和現(xiàn)實毫無關(guān)涉,更沒有與世隔絕,而是不時地以冷靜、沉思和智慧的方式對現(xiàn)實發(fā)言,試圖從天地自然尤其是其中的大道中,尋找解決當(dāng)下存在的困惑與難題,包括在現(xiàn)代化語境中人生和人性的異化問題。否則,只將自己指向古典的山水田園,做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那它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了!在《走出家園》中,鄭云云急切地說:“人啊,太自私太短淺,才生生地將一個廣闊無比的美麗家園給弄得不成模樣,卻還不知道懺悔。”在《赴古舊書店觀半壁畫展》中,鄭云云又表示:“燈紅酒綠中突然見這一方凈土,好像在混濁的城市廢氣中突然吸進一口好山好水間的新鮮空氣?!痹凇洞蟮剡x擇了茶林》中,鄭云云直言不諱道:“即使是高科技的發(fā)展,IP的更新?lián)Q代,也不能代替青山間流水的聲音?!薄捌奋嫒?,就是讓人心里留出一泓綠水,讓心里的荷葉有個生長去處。若人人內(nèi)心緊張如弓,堅硬如石,不僅容易弓斷石碎,而且寸草不生的景象令人恐怖。那時我們便不必害怕科幻小說中的機器魔會毀了世界,只看自己就夠了?!笔聦嵣?,鄭云云是在借天地自然及其間的大道,借中國和東方的詩意之美,為現(xiàn)代社會的異化治病,希望人類能夠健康成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去!還應(yīng)指出的是,鄭云云不是一個反現(xiàn)代派,更非一個純古典派,而是站在人類合理健全的角度來看待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只是她不希望顧此失彼,更不希望竭澤而漁和殺雞取卵式的社會發(fā)展模式。所以,她在《大地選擇了茶林》中指出:“當(dāng)然,社會是在進步。我們不能因為無法傾聽‘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就拒絕‘海爾;也不能因為‘憶梅下兩洲,折梅寄江北的情韻不再而拒絕‘美眉。但我們也不能借口進步去毀滅許多心中的美好。人類已將生存的環(huán)境破壞得可以了,現(xiàn)在的補救有點像亡羊補牢。那么,生命過于疲累而混濁,心何以堪?”這樣的看法是中正的,也是切中當(dāng)下現(xiàn)代化存在的時弊的,人類美好的未來也是得以期許的,鄭云云并不是一個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者。
以上我對鄭云云的散文給予高度評價,主要是站在當(dāng)下中國散文所匱乏的方面而言的。這就是忽略天地自然尤其缺乏對天地道心的探討興趣,過于被思想和文化的觀念包裹以至缺乏文學(xué)性和藝術(shù)美感,熱衷于向“中心”靠攏和擁擠而失去了“邊緣”心態(tài)。當(dāng)然,鄭云云的散文也還存在這樣和那樣的不足,這是需要說明的。一是要處理好“中心”和“邊緣”的關(guān)系。有了邊緣化的心態(tài),并進行邊緣式書寫,對于克服“中心”的弊病固然很好;但對于“中心”重視和探討不夠,甚至缺乏熱情,也應(yīng)引起注意,因為真正偉大的作家必須將整個人類和世界裝在心間,這就要求他或她必須關(guān)注許多復(fù)雜多變的難解困局,具體到“中心”和“邊緣”的關(guān)系上,應(yīng)該關(guān)心和探討二者的互動性與辯證性。當(dāng)然,還包括另外一些復(fù)雜關(guān)系,像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激進與守舊、進步與落后,等等。果如此,鄭云云的散文可能更具有人間情懷、思想的深度和藝術(shù)的張力。二是對天地之道的探究還有望更自覺、更系統(tǒng)、更深入。雖然鄭云云的散文在此做了不少努力,但仍可繼續(xù)努力下去,因為天地之道繁復(fù)、深邃而又神秘,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如果通過鄭云云的散文能感悟更多的天地道心,這對調(diào)整和糾偏中國乃至世界的現(xiàn)代化進程無疑具有深遠意義。三是進一步凝聚和純化散文的結(jié)構(gòu)布局以及精神內(nèi)涵。對比當(dāng)下許多散漫冗長的散文,鄭云云的散文精練純粹多了;但更嚴(yán)格言之,她的作品還要進一步純化,即在堅持“心散”的基礎(chǔ)上,使作品更加“形凝神聚”,關(guān)于這一點,我在《形不散-神不散-心散——我的散文觀及對當(dāng)下散文的批評》一文中有過詳細論述,其核心觀點是力避長期以來“形散神不散”和“散文寫作大可隨便”觀念的不良影響。如鄭云云的散文能在此多下功夫,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