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復合型專業(yè)技術人才。這一培養(yǎng)目標以及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現狀決定了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需要轉變,需要向職業(yè)英語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轉化,也就是說當前高職英語教學應以能力本位教育為核心。文章結合高職教育教學特點,就構建基于能力本位下的英語教學結構和優(yōu)化發(fā)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能力本位;應用能力,英語教學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ompebence_baSed education,CBE)是流行于北美的一種職業(yè)教育模式,并逐漸擴散到其他國家,為各國所重視。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對職業(y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傳統職業(yè)教育往往注重學生對知識和理論的掌握,忽略其實際的操作能力,從而與市場環(huán)境脫節(jié),不能滿足企業(yè)對職業(yè)人才的需求。企業(yè)認為,真正從根本上反映出職業(yè)勝任力的是“能力”,而這一點被當時的職業(yè)學校所忽視,為此主張一種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新職業(yè)教育模式,即所謂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能力本位教學模式自上世紀80年代末從北美地區(qū)引進以來,對我國當代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當前職業(yè)教育中舉足輕重的教學理論。它強調以能力作為教學的基礎,而不是以學歷或學術知識體系為基礎,對入學學員原有經驗所獲得的能力經考核后予以承認;強調嚴格的科學管理,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教育緊緊圍繞使學生具備某種職業(yè)必須的能力而展開。在這一模式下,整個教學目標的基點是如何讓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特定職業(yè)所必須的全部能力,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與職業(yè)崗位的需求相一致,畢業(yè)后能迅速適應就業(yè)崗位的需要,這就直接呼應了市場的要求。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教研觀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教學課程基本要求》明確提出了“應用為主”的高職英語教學原則,即,高職英語教學要建立在高職學院特點的基礎上,以學生的職業(yè)需要為中心,調整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對教材、教法進行全面改革,從而實現以能力提高、職業(yè)需求為本位,培養(yǎng)從業(yè)能力為核心的高職英語教學。
能力本位導向下的英語教學對我們的最大沖擊表現在教育觀念上。這種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著重對學員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能較快適應社會職業(yè)崗位的需要。由于沒有年齡限制,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學員始終是教學的主體和中心。既然高職教育課程構建和教學內容體系要求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那么,高職教育必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的觀念。教師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指導者”。教師應該由居高臨下的主宰變?yōu)槠降鹊暮献髡?,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指導者。教研活動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基本形式和保障。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及各種能力目標的要求也需要了解,尤其是設計語言教學的各種技能技巧的學習更是一個挑戰(zhàn)。定期教研活動、專題教研活動、集體備課等成為教師研討教材教法、討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交流教學經驗、改進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平臺。加強英語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更新教研觀,是實現教師走向研究者的關鍵。
二、能力本位概念下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教學課程基本要求》提出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借助工具書可以翻譯一些商務英語信函、文件。雖然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社會對人才的英語聽說能力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但仍然要以職業(yè)要求為出發(fā)點,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用能力”,應根據不同專業(yè)對英語能力的不同要求,使英語教學有所側重。據此,高職英語課程的目標定位應為:首先須傳授必要的基礎知識,促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繼續(xù)學習的能力,為今后學習和應用英語打下較為扎實的基礎。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英語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側重于專業(yè)技術,加強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某一職業(yè)崗位應用英語的能力??傊呗氂⒄Z教學應在與其他課程一起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英語教學方式
1 選擇適宜的教材
教材是語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大綱以及練習的設計和安排有著直接的影響,它能指導教師和學生課堂上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高職高專英語教材普遍強調提高聽、說、讀、寫、譯各種語言技能,與普通高等教育的英語教材基本上無甚差別。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教學課程基本要求》,高職英語教學要滿足職業(yè)教育的要求,就要把英語作為學生提高應用技術的工具,為專業(yè)學習和研究服務。因此,高職英語教材應在職業(yè)需求本位教育理念的支撐下,教學內容要尊重學生的需要,使教學內容能充分反映學習者的需求,與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相關,在追求實用性的同時,不忽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求。
2 新觀念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
英語是一門技能,必須根據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更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教師應轉變傳統難破、習慣難改的定型論觀念,樹立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新觀念;把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地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課堂內外多采用啟發(fā)式,通過機械和模仿的語言技能訓練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斷進行新的教學實踐,重點提高學生英語實際能力。還可以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如游戲式、小組討論、報告會、演講、競賽、辯論以及角色扮演、模擬對話等等,把教與學弄得生動有趣,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培養(yǎng)和提高應用語言的能力。在能力本位觀念導向下的英語課程教學中,要根據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確定教學步驟,注重學法指導。針對英語教學任務,特別是針對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訓練,課堂中應充分運用jigsaw reading,dictagloss,notes-taMng,messenger dictation,nmning dictation等新的教學方法,嘗試使用grammar activities,reading games,English songs,English movies等活動或游戲來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與技能,學習和鞏固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知識。
3 基于能力本位的自主學習
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強調個性化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突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謂個性化自主學習,就是在教和學的協作化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不是讓學生自學,也不是老師跟著學生走,而是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效果出發(fā),指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動口、動手、動腦學習。個性化自主學習的一項重要方法是伙伴交際法,其教學特點十分符合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锇榻浑H法重視語言的運用,其核心思想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能夠運用所學語言在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锇榻浑H法強調雙向式交際,在課堂教學中具體表現為:減少教師講話時間,增加學生說話時間;教師要避免“填鴨式”教學,注意采用提問等雙向交際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擺脫“知識被動接受者”的地位等?;锇榻浑H法為教師規(guī)定了兩大角色功能: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之間的交流與反饋及相互作用,以一名普通參加者的姿態(tài)出現在教學過程中。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具體的教師角色和功能;(1)組織、調配、提供所學內容的信息材料;(2)巧妙引導學生參與各項課堂活動和教學程序;(3)為課堂交際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設置環(huán)境,在交際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做出自我糾正。
4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英語考評辦法
考評是教與學的雙方綜合檢查,為了評估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教學手段的有限程度,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考評辦法,指定合適的考試制度。在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下,改革英語考試制度十分必要。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這種語言的系統知識結構,進而學會運用這種語言的能力,而考試則是評價教學質量和檢測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技能的一種重要手段。過去我們一般單純采取筆試這種方式進行,僅根據卷面成績評價學生掌握這種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優(yōu)劣,這顯然還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之下,是不全面的。眾所周知,筆試這種考評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考查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較為有效,但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較弱,因而不能科學評價學生能力的高低,也無法達到鼓勵學生主動積極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目的,不符合能力本位的教學思想。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下的考試手段應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卷面考試一種,而應該是多種方式的綜合,以準確考察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我們認為應根據平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方面能力培養(yǎng)、訓練所分布的學時、要求和講授的比重不同,實行“平時成績+聽力測試+口語測試+筆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評,從而既反映了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又兼顧了基本技能。平時成績主要由這幾部分累計組成:(1)學習態(tài)度、上課出勤率及勤奮程度;(2)平時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作業(yè)情況以及課堂內回答教師問題的成績;(3)上課時是否一直認真聽講、記筆記,是否積極參與課堂里的教學互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