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林
十月下旬的一天,筆者隨同圖強林業(yè)局黨委工作組,在古驛站二十八站林場進行秋防等重點工作督查。在林場防火庫附近的一戶職工住房大門一側(cè),發(fā)現(xiàn)了一架特殊的車。只所以斷定它是“車”,因為它有兩個車輪子,其大小與手推車車輪相同;說它特殊,車軸上,固定著一個由兩公分左右粗的鋼筋焊制成的等邊三角架。三角架的一邊固定在車軸上,另兩邊形成一個交叉頂角,頂角上橫放著一根三米多長、七八公分粗的松木桿,木桿與三角架形成的面垂直。細看,木桿下側(cè)固定著六個鐵勾。當時,五六個人圍成一圈,邊看邊議論,這個既簡單又特殊的“小炮車“的用途。大家七嘴八舌,爭論得面紅耳赤,最終也未爭論出個子丑寅卯。
這時,站在一旁陪同的林場李副場長笑著說,看來把它送到“正大綜藝”節(jié)目中,也未必能猜出它的用途。你們看,木桿下面那六個鐵勾,是用來掛水桶或水壺的,它是居民用于推水的“串桶車”。根據(jù)家庭用水量的大小,每次可運盛水五十斤的水桶或塑料水壺二至六個,使用時,從木桿支點兩側(cè)分別掛上相同數(shù)量盛滿水的水桶或水壺,否則既費力又不平穩(wěn),還難以控制。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
再仔細觀察,所有的疑惑均找到了答案。固定在木桿上的六個鐵勾等分于木桿支點兩側(cè),兩兩對稱于支點,巧妙地利用物理學杠桿原理,掛上水桶后木桿始終保持平衡狀態(tài);木桿下面的支點是鋼筋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利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保證了木桿所承載水桶的平穩(wěn);使用時,在木桿支點兩側(cè)掛上相同數(shù)量的水桶,使用者用手推著木桿一頭,就能行走,既平穩(wěn),又省力。
二十八站自1986年建場以來,由于當?shù)靥厥獾牡乩砦恢?,地下水位較低,普通小井打不出水,林場只好在居民區(qū)打一口深水機井解決用水問題,所以職工群眾吃水都集中到此取水。到九十年代初,林場已發(fā)展擁有居民一百五六十戶、人口四百余人。當時,人們吃水都是用鐵桶裝、扁擔挑。距離“機井”近的幾十米還容易,偏僻一點的四五百米,尤其到了滴水成冰的冬天,一些居民吃水難的問題便顯現(xiàn)了出來。自從人稱“趙技師”的工人,自制了串桶車之后,情況有了根本性的好轉(zhuǎn)。
提起趙技師和他發(fā)明的串桶車,還真有一段故事。1987年大興安嶺“五.六”火災之后,北四局打響了“蟲口奪木”的會戰(zhàn),搶采搶運燒死木的任務越來越大,林場原有技術工人缺口太多,只好到老局內(nèi)蒙古一帶招聘木材生產(chǎn)“三手”。其中,在克一河索圖罕林場招來一位姓趙的J—50拖拉機駕駛員。起初,這個年近三十、中等身材的青年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后來他的“作為”不得不讓大家刮目相看,尤其是他在修舊利廢、小改小革方面的建樹令人佩服。再后來,人們干脆不叫他的名字,直接稱呼他趙技師。
趙技師調(diào)來之前,二十八站林場沒有浴池,職工洗澡只能下山到局址浴池,既耽誤時間又浪費錢,很不方便。頭腦靈活的他到場工作一段時間之后,看出了門道。帶領妻子把自家倉房改建成了板夾泥房子,又到廢品收購站買來能用的鐵板,焊制成水箱,不到半年功夫便在林場改建成一個小浴池。由解決運水問題引發(fā)另一場“技術革命”,自己動手制做運水工具“串桶車”。
串桶車投入使用之后,左鄰右舍覺得用它運水省力省工方便,也就時不時地借著用用,一百多戶人家,一個串桶車馬不停蹄也“跑”不過來。為了使用方便,陸續(xù)又有兩三家也效仿做了串桶車。從此,整個二十八站林場很少見到挑水的人影,串桶車運水便在偏僻的山村悄然推廣開來。
至于串桶車是趙技師自己發(fā)明的,還是他把老局當?shù)氐募夹g帶過來的,因其本人已經(jīng)離開圖強七八年了,暫時還是個迷。但是有一點,趙技師在二十八站林場當50駕駛員期間,由于技術過硬、工作認真,被林場調(diào)到機關從事材料管理工作。在材料管理員崗位上,趙技師又在小改小革、修舊利廢上搞出了名堂。其中他利用報費的J—50大架子,改制成林場機械檢修的“吊車”,由于它經(jīng)濟實用,這個“吊車”至今仍然在林場檢修所發(fā)揮作用。由此看來,趙技師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研發(fā)能力,自行研究、制做一個小小的串桶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責任編輯 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