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陰影
前兩期本專欄探討“訪談與博弈”這個話題時,說到那位因“水門事件”下臺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為了東山再起,答應出席一個訪談節(jié)目,以及他復雜的心理掙扎,亦正亦邪、天人交戰(zhàn)的內(nèi)心斗爭。這期意猶未盡,還想多說幾句。
曾拿過普利策獎,年輕時當過尼克松文膽的美國才子William Safire,在其白宮生涯回憶錄《Before The Fall》中把擁有多重性格的尼克松比喻為一塊“千層糕”:
面對公眾的最表面那層,尼克松“形象保守、堅定、高貴、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底下一層是一個“企圖成為迪斯雷利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首相)、觀念開明的政客”;再下一層,則是個“逞強好斗、自私、自卑,而且自以為是的混蛋 ;再下一層,是個“撲克老千”;再下一層,是個“憤世嫉俗、受動機所驅(qū)使的小人”;再下一層,是個“現(xiàn)實主義者”;接著是“身兼旁觀者與參與者,卻把自己當作第三者”;再下來是“勇氣超凡的人”;而在最底層,尼克松是個“獨行俠”。
Safire說,如果要品嘗一下這塊千層糕的真正滋味,不能橫切,而要豎切,才好放進口里。
尼克松的幕僚長Haldeman也將他喻為一塊多角度切割的水晶,有他明亮照人的一面,但也有幽暗詭秘的另一面,從不同角度看,會看到不同面貌。
問題是,尼克松性格的陰暗面從何而來?彭滂沱所著的《打造美國總統(tǒng)》一書對此作了有趣的分析。
“二戰(zhàn)”后的美國總統(tǒng),固然有好些出身于名門望族、政治世家,例如肯尼迪和小布什,但也有如尼克松、約翰遜和克林頓等出身于社會底層的人。他們幼年時往往不但生活極困頓,還活在一個畢生潦倒、火爆粗暴,甚至有家庭暴力傾向的父親的陰影之下。因此他們不但缺乏安全感,內(nèi)心更隱藏著強烈的自卑,但三人剛巧都有一位堅毅持家的母親,令他們性格上亦正亦邪,形成兼有光明與陰暗的矛盾人格。
尼克松念中學時成績優(yōu)異,本來可以入讀哈佛大學,但苦于家貧,結果只能入讀洛杉磯的二流大學,這是他一輩子耿耿于懷的憾事。畢業(yè)后,他報考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又告失敗,只能屈就一家普通律師行。他本是精明能干的人,被譽為戰(zhàn)后IQ最高的美國總統(tǒng)之一,可惜生活的挫折、際遇的不佳,令其性格更加郁結、偏激。
只要想想當日幾經(jīng)努力才攀上副總統(tǒng)一職,原本以為距離總統(tǒng)寶座只有一步之遙的尼克松,如何爆冷輸給那位公子哥兒一般風度翩翩、自小錦衣玉食、討人歡喜的肯尼迪,大家就可以想象到他會變得如何義憤難平、憤世嫉俗。
自卑成了尼克松發(fā)憤向上的最大動力,因為他覺得所有人都瞧不起自己,也因而以擊倒這些人為快事。尼克松的國務卿基辛格在自傳《白宮歲月》中如此形容他 :“‘勝利仿佛不是為了休戰(zhàn),而是宣泄生平恨意的手段?!?/p>
尼克松跟自己的一位老友說過:“你難道不會撒謊?如果你不能說謊,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p>
正是這種走火入魔的性格、這種認為人人都想自己不好看的偏執(zhí),令尼克松最終在“水門事件”中,走上玉石俱焚、自我毀滅的道路。
另一位有類似家庭暴力成長背景的總統(tǒng)是克林頓,在自傳《我的生活》(My Life)中,他對此有清楚的描述。
親生父親在他出生前便已去世,母親帶著他再次下嫁,但不幸后父卻是一個酒鬼,常常在家里酗酒、虐打家人。他見過后父把母親按在地上毒打,甚至向她開槍!但克林頓卻把這個秘密當作自己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無論自己為此有多么委屈、多么不開心,都不向旁人透露半句家丑,那怕是朋友、鄰居、老師或牧師。
有人認為,這樣的背景造成克林頓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使他養(yǎng)成慣于否認事實、自欺欺人、推諉責任、撒謊抵賴的性格。這些陰暗面,在他后來接二連三的桃色丑聞中表露無遺。更有人形容他是“二戰(zhàn)”后美國總統(tǒng)中性格最兩極化的一位。
但和尼克松相比,除了一樣有一位剛毅的母親之外,克林頓的生平際遇卻好得多。他先后在喬治敦大學、耶魯法學院等一流學府就讀,更取得獎學金游學英國牛津,畢業(yè)后先在大學任教,再任職州檢察長、州長以至總統(tǒng),可說是一帆風順。因此性格上的陰暗面,尤其是恨意和偏執(zhí),也沒尼克松那么嚴重。更何況,自始至終,他還有一位女性充當他的“道德之錨”,那就是其太太希拉里。
曾經(jīng)與他們夫婦在白宮親密共事過的核心幕僚大衛(wèi)?葛根在其所著的《Eyewitness to Power(權力見證者)》中描述說:夫婦倆有互補的關系,如果克林頓是一艘船的帆,那么希拉里就是一艘船的錨 ;她的“超我”(superego)很強,他則非?!氨疚摇?id);他如脫韁野馬,她卻有條不紊。她正是制約克林頓性格陰暗面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