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裕
一、上市之前先摸底,直線流通定關系。許多精明的農戶早在產品上市之前就已摸清市場的購銷動向和行情走勢,并已看準銷售對象,建立起較為穩(wěn)定的直線流通渠道,產品一上市即可銷售出去。
二、產品檔次往上提,“名特優(yōu)新”人歡喜。要想農副產品引起消費者的重視并為其所接受,必須以科技為先導,引進、選育、推廣“名特優(yōu)新”品種,這樣定能迎合人們的口味,爭得市場。
三、不趕旺季趕淡季,想賣好價抓時機。農戶應該掌握這個規(guī)律,努力發(fā)展早熟和反季節(jié)品種,使產品上市時間提前或推遲,或者在旺季把一些農副產品進行貯藏保鮮,等到淡季時能賣個好價錢。
四、產品流通渠道多,“八仙過海”共收獲。在市場經濟形勢下,溝通多種銷售渠道,能使產品及時銷售出去,以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五、利用傳媒“喊”著賣,立竿見影銷得快。為什么仍有許多農副產品盡管質量很好,可還是賣不出去呢?原因就在于缺乏市場知名度。
六、運輸方式選擇好,產品賣價格高。農戶在得知某地急需某種農產品的準確信息后,還應該考慮運輸方式。
七、東方不亮西方亮,非種植區(qū)產品價格漲。由于人們大都喜歡嘗鮮,盛產區(qū)的消費者經常食用某種農產品會產生一種排斥或厭煩心理,而非產區(qū)的消費者想買這種農產品卻又買不到,從而導致價格升高。
八、因特網上顯風采,“繡球”拋向全世界。近兩年,“網上銷售”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信息量大,往往能收到其他銷售方法所不能企及的獨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