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軍
那個被后世稱作康熙的人,第一次將目光停留在弘歷身上時,他是否意識到,這是兩個盛世之君的對視與致意?
若干年后,弘歷長大成人,成為乾隆皇帝,他的處世態(tài)度、執(zhí)政理念甚至包括治國業(yè)績,都與康熙驚人地相似:執(zhí)中而治,反對苛政,追求做一個完美的君主。在世俗的層面上展開一場精神煉獄,寬以待人,追求做一個完美的人;執(zhí)政時間長達60年以上,繼往開來,開創(chuàng)盛世。
但是,盛世是明亮的,輝煌的,卻也是短暫的,黯淡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正在崛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乾隆的人性與制度之惑。他終歸不能超越時代,也不能超越自己。
文明醉與罪
如果不帶歷史偏見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從順治到康熙再到乾隆,一條向漢文明致敬的縱貫線清晰可見。這是三個皇帝的文化選擇,也是他們走的由文明而政治的王朝路徑。順治陶醉于滿漢文明的大融合,康熙身體力行,成為漢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多個領(lǐng)域的學者、專家,而乾隆更是集大成者,在位60年,不僅是漢文明的學習者,同時也是漢文明的整理者、傳播者。
主持纂修《四庫全書》?!端膸烊珪肥乔〖珖ν瓿傻囊豁椧?guī)模浩大的文化工程。這樣的一件事情由一個滿族皇帝牽頭來做,又做得這樣認真、費心費力,無論其動機還是最終達成的效果抑或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稱道。
詩人。準確地說應(yīng)該是漢詩人。據(jù)統(tǒng)計他寫的詩總計有42613首。也許我們可以質(zhì)疑他詩的質(zhì)量,甚至可以懷疑他是否請了槍手代勞,但我們不可以質(zhì)疑的是他對漢文明的誠心、熱心。
書法愛好者。乾隆對書法的熱愛就像他對詩作的熱愛一樣,確實是瘋狂的。因為喜愛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乾隆在差不多50年的時間里,在這幅只有20多字的殘簡上寫滿了自己的題跋,總計達73處之多,完全淹沒了王羲之的真跡,但是乾隆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很有與名家融為一體的意思。
乾隆也許還是個三流的畫家。雖然他的畫跟字相比,水平又下了一個層次,不過他對畫的熱愛依舊是真實的。他酷愛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也許是鑒識水平太低,乾隆一直賞玩不已的《富春山居圖》事實上是一幅假畫,到后來真跡出現(xiàn)時,乾隆卻依舊認假為真,每天捧著假畫賞玩不已。在這幅假畫上,乾隆先后題跋55處。那份熱愛,依然虔誠。
只是這樣的沉醉很快就有了不和諧的音符。一部《四庫全書》的背后,有文明的累積,也有文明的被戕害。乾隆下令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但是因編纂此書而遭禁毀的古書達十萬冊之多。這事實上是政治對文明的戕害,也是最高權(quán)力的一次猙獰表現(xiàn)。一向崇尚寬養(yǎng)之治,對漢文明有著特殊癖好的乾隆為什么會在突然之間變臉呢?
其實乾隆實在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人。他寬中有嚴,嚴中有寬。在名實之間有時名實相符,有時名不副實。不過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拿捏的尺度相當精妙,寬至極則嚴,嚴至極則寬,乾隆對這樣的拿捏總是游刃有余。
文人思想鋒利,這是比武器更加可怕的力量,乾隆盛世,自然不能讓思想的異數(shù)蔓延泛濫。當文明以沖突的形態(tài)而不是和諧共處的形態(tài)存在時,暴力就成了最后的裁決者——乾隆出手了。
不過更深層次的悲劇還在于,乾隆將暴力擴大化了。乾隆時期,文字獄俯拾皆是,較著名的有這么幾起——
《字貫》案。涉案人是一名叫王錫侯的舉人,為了給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提供方便,他把《康熙字典》加以精減,花費17年心血編寫出《字貫》。但是乾隆以為,《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欽定”的,王錫侯膽敢擅自刪改,便是一大罪狀。同時《字貫》沒有為清朝皇帝的名字避諱,則是另一罪狀。據(jù)此,王錫侯被處斬,《字貫》徹底禁毀??逃 蹲重灐返牡癜?、廢紙也被全部銷毀。另外,經(jīng)辦此案的江西巡撫海成因“失察”治罪。
沈德潛反詩案。江南名儒沈德潛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77歲時辭官歸里。沈德潛在朝時,他寫的詩頗受乾隆賞識,常出入禁苑,與乾隆唱和。所以沈德潛退休后被乾隆賜贈太子太傅的頭銜,從一品,可謂皇恩浩蕩了。但就在沈德潛死后不久,他竟然遭到乾隆的清算。因為在沈德潛的詩集里,赫然收錄著幾首他當年給乾隆皇帝當槍手寫的詩,這就等于揭穿了乾隆一生作詩四萬多首的某些難與人言的秘密。與此同時,沈德潛還干了兩件“蠢”事。一是編了一部《國朝詩別裁》,將降清明臣錢謙益的詩列為詩集之首,乾隆居后。沈德潛此舉,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藝術(shù)上都犯了方向性的錯誤。二是沈德潛為徐述夔《一柱樓詩集》做“傳記”。該詩集中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以及“且把壺兒擱半邊”等敏感字句,徐述夔獲罪,沈德潛也難辭其咎。至此,沈德潛遭到了政治清算,他的墳?zāi)贡磺∠铝铉P平。
胡中藻詩案。大學士鄂爾泰的門生、曾為內(nèi)閣學士的胡中藻是個詩歌信徒,著有《堅磨生詩抄》。但是胡中藻詩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詩句,有把大清污為“濁清”的嫌疑。乾隆下令秘查。隨后,胡中藻被處斬,已故大學士鄂爾泰被撤出賢良祠,不準入祀。鄂爾泰的侄子鄂昌,因為曾與胡中藻唱和詩詞而被賜死。戶部侍郎裘日修,也因此案遭革職。
不用再多舉例了,僅上述三案我們就可以看出乾隆對文化的戕害和恐懼已經(jīng)到了何種地步。也許乾隆本人也未必相信那些文縐縐的詩人會對這個帝國的顛覆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但他還是下手了。這實在是乾隆設(shè)的一個賭局——他賭他的盛世可以承受得起這樣的戕害和掃蕩。
事實上乾隆賭贏了。乾隆的雷厲風行、殺氣騰騰雖然造成舉國上下一片人一心惶惶,但是僅此而已。盛世依然是盛世,有一部《四庫全書》在,文明也就被定格和明證在那里了。這是流芳百世的證據(jù)和榮光啊……
可事實同時也證明,乾隆賭輸了。實施文化恐怖主義政策之后,“明清之間著述,幾遭盡毀”,“始皇當日焚書之厄,決不至離奇若此”!(一代史學大家孟森語)盛世失聲,文明萎縮成一部沒有生命力的《四庫全書》,推動盛世繼續(xù)往前走的動力頓然流失甚至轉(zhuǎn)化成阻力。
在文明的醉與罪之間,他做到了有所為,卻沒做到有所不為。盛世才到正午,乾隆卻想風光看盡,將一大段美好的時光摁了快進鍵,殊為可惜、可嘆。他是文明的醉人,也是文明的罪人。
盛世綜合征
盛世修書,盛世也南巡。兩者一靜一動,構(gòu)成了乾隆盛世的兩大指征。
也許我們首先不該否認乾隆南巡理由的正當性。作為一個有追求的政治家,任何一個有意為之的重大活動其出發(fā)點還是著眼于政治的。但是悲劇在于,乾隆將他的南巡走成了行為藝術(shù)秀——這是盛世的南巡,形式就是內(nèi)容,形式大于內(nèi)容。
乾隆六下江南,開支浩繁,竟將一個強盛的帝國活活走虛脫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乾隆六次南巡至少耗費2000萬兩白銀,而乾隆朝平均的歲入只有4000萬兩左右。再加上他往東、西、北各地所做的巡游,以及地方接待官員趁機大
搞政績工程或者以接駕的名義中飽私囊,帝國財富的流失真是難以計量。這其實是盛世綜合征:以政治的名義滿足其至剛至強的虛榮心。所謂千古一帝,所謂十全老人,那是要詔告天下,行走四方,傳之后世的呀。
乾隆做到了行走四方,也就做到了傳之后世。乾隆南巡時,也畫有《乾隆南巡圖》,這是傳之后世的一個物證。但其實乾隆大可不必這么做的,因為他走得這么興師動眾、儀式感這么強,又是長達幾十年時間的行走,根本不需要一張畫來證明什么。他的一顆雄心或者說野心就可以佐證,口口相傳的民間歷史也可以為他佐證——所以傳之后世并不難,難的是以什么面目傳之后世。正是在這一點上,乾隆自己無法把握,他不知道他將以什么形象出現(xiàn)在后人的嘴上和心里。
乾隆其實也懺悔。他真正的有所懺悔是在晚年?!肚迨犯濉切芄鈧鳌防铮涊d了乾隆晚年時說的一句話:我當皇帝60年,自認為自己沒犯什么大錯,唯有六次南巡,勞民傷財,把好事辦成了壞事。只是這樣的懺悔于事無補,因為作為一個皇帝的心靈史,乾隆的懺悔可能讓他有了一條人文的尾巴,令后人在品味其人生況味時有了別樣的滋味。但是盛世不再,在精神上有所收獲的只是乾隆本人而已,并不是他身后的這個帝國。
更何況乾隆的盛世綜合征遠非南巡一種。乾隆還喜歡蓋園子,所謂皇家園林。和南巡一樣,園林其實也為乾隆起著證明的作用,而且這樣的證明似乎更加實證、觸目驚心,更加可以傳之后世。這些華麗麗的建筑除了圓明園被八國聯(lián)軍焚毀外,其他的都證明了一個人及其王朝的自信、野心與虛榮。
乾隆的自信、野心與虛榮他自己也有歸納,那就是“十全老人”。人世間九為至尊,所謂九五之尊,但乾隆是盛世之君,他要的不是九,而是十。乾隆自稱“十全老人”,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一生完成了“十全武功”——發(fā)動了十次戰(zhàn)爭。
盛世需要證明,最好的證明當然是武功。乾隆六十年是南巡六十年,也是武功六十年。只是乾隆為這“十全武功”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總計耗費一億兩千萬兩白銀——盛世的國庫差不多就此虧空了。
一條不聽話的腿
現(xiàn)在想來,那個叫避暑山莊的地方,究竟都發(fā)生了些什么呢?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九月,一個七百余人的使團出現(xiàn)在避暑山莊。他們來自遙遠的大英帝國,目的是為乾隆補祝八十壽辰。其時,乾隆在位55年,已經(jīng)是一位83歲的老人了。但乾隆的心情卻似乎很好,雖然八十壽辰已過去三年,可他還是對英國人的補祝壽辰持一種贊許的態(tài)度。
大約從這一刻開始,兩種文明的沖撞開始顯現(xiàn):因為按照英國人的外交慣例,除特邀訪問之外,一般使團的出訪費用都是要自理的。乾隆顯然不會按英國規(guī)則行事——乾隆給予英使的東方式禮遇既表明了其好客態(tài)度,其實也曲折地表現(xiàn)了一個大國的傲慢——就像大清柱國福康安隨后對馬嘎爾尼說的那樣:“我們有的你們沒有,你們有的我們都有,你們有我們沒有的,都是我們不需要的無用之物?!?/p>
但大英使團還是執(zhí)著地奉上了自己的禮物——??蛋惭壑械摹盁o用之物”:天文儀器、光學儀器、航海儀器、各式火炮、槍支彈藥、望遠鏡等當時歐洲最先進的自然科學方面的成果。還有一艘軍艦?zāi)P?,也就是大英使團乘坐的“獅子號”軍艦?zāi)P汀!蔼{子號”毫無疑問是當時英國最先進的軍艦之一,艦上配有英國最先進的火器、火炮等,這些在隨艦附送的說明書里都有詳細說明。
兩種文明的沖撞就這樣以禮物交換的形式完成了。這是歷史的機鋒之所在,也是含義鮮明的預(yù)警。一方拿出的是5000年不變的土特產(chǎn)——豬和家禽等——事實上這樣的禮物并不受英人待見,因為“有些豬和家禽已經(jīng)在路上碰撞而死”,
所以當運送禮物的中國官員剛離開,英國人就把一些死豬、死雞從“獅子號”上扔下了大海。另一方拿出的卻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自然科學包括軍事科學方面的成果,充滿反諷意味的是,這樣的禮物也不受乾隆待見,乾隆在收下這些禮物后,就將它們?nèi)舆M了圓明園的庫房里,再無理會。
這是文明的沖撞,事實上也是文明的隔閡。作為盛世之君的乾隆,不相信這個世界存在比大清國更先進的文明,所以他對當時歐洲最先進的自然科學包括軍事科學方面的成果漠視了。這是致命的漠視——60多年后,英法聯(lián)軍攻入圓明園,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當年馬嘎爾尼奉送的禮物無人問津地躺在里面,滿是塵土。而那張“獅子號”軍艦?zāi)P偷恼f明書,雖然字跡泛黃,卻還清晰可辨,只是沒人將它翻譯成漢字。
回到歷史現(xiàn)場,回到馬嘎爾尼訪清的動機?,F(xiàn)在看來這其實是一次破冰之旅,是兩種體制、兩個中心第一次小心翼翼卻又不無敵意的試探和摸底。這是真相大白的時刻,也是霧里看花的時刻。關(guān)鍵在于以什么眼神去看。之所以說存在“兩個中心”是因為當時的東西方世界大清帝國和大英帝國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一個是老牌的文明古國,有著千古不易的道德體系和生存哲學?!疤觳蛔?,道亦不變”,地球上只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叫中國。任何試圖制造兩個中心的企圖和努力都是注定要失敗的,也是徒勞的。另一個是新興的工業(yè)國家,充滿野心和欲望,不相信“天不變,道亦不變”,只相信“我能,我可以”,試圖另立中心。所以這兩個國家走到一起,沖突就成為一種必然。
這是文明的沖突,對乾隆來說,其實也是文明的機會。如果他能趁機抓住的話。事實上馬嘎爾尼初來中國并不是要PK的,而要傳播新價值體系和新價值觀念。他希望清廷能夠把天津、舟山、寧波等地方開放成通商口岸,和大英帝國建立正常的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和外交關(guān)系,并借此將閉關(guān)鎖國的大清國拉人世界文明大家庭中,對話、合作、共贏。因為在此之前,清朝將對外貿(mào)易限制在廣州一個地方,一口通商,而且實行行商制度,與這個世界進行著若有若無、可有可無的接觸,姿態(tài)是詭異的,也是不對等的。馬嘎爾尼希望,大國要有大國的氣度。
但歷史往往差強人意。對于大國的理解很顯然乾隆和馬嘎爾尼是各不相同的——乾隆要的是大國的傲慢和威嚴,馬嘎爾尼卻希望大國的關(guān)鍵詞是寬容和與時俱進。兩人南轅北轍。更要命的是歷史經(jīng)常有小插曲,歷史的小插曲加速或打斷歷史前行的進程,令人或目瞪口呆或長吁短嘆。
這一回從歷史的小插曲中伸出來的是一條腿——馬嘎爾尼的腿。
準確地說,乾隆希望馬嘎爾尼面見他的時候兩條腿都跪下來,同時輔之以磕頭的動作。因為在乾隆看來,這事關(guān)大英帝國對大清帝國的尊重。但是馬嘎爾尼卻將其中一條腿伸了出來。原因同上,馬嘎爾尼也希望大清帝國對大英帝國有所尊重。在馬嘎爾尼看來,跪叩之禮本身就是反文明的,這不僅是對身體的侮辱,具體到他身上,更是對國家形象的侮辱。
乾隆很生氣,這樣的生氣輻射到馬嘎爾尼身上,那就是乾隆拒絕了其開放天津、舟山、寧波等地為通商口岸,和大英帝國建立正常的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和外交關(guān)系的建議。毫無疑問,這是一場由
禮儀之爭引發(fā)的兩國關(guān)系走向冰點的個案,乾隆就此關(guān)上了與世界和諧互動的大門,直到他生命終結(jié),直到1840年的到來。
權(quán)力隱三角
乾隆六十年是公元1795年。這是18世紀的黃昏。在21年前,美國開始了獨立戰(zhàn)爭,15年前,美國科學院在波士頓成立;9年前,瓦特改良蒸汽機,西方開始了工業(yè)革命,6年前,華盛頓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同年,法國爆發(fā)了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人權(quán)宣言》問世。差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乾隆做了太上皇。
有一些跡象表明,乾隆有嚴重的權(quán)力崇拜癥狀。這位“千古一帝”在傳位前表示:“朕仰承懋眷,精神強固,未至倦勤?!薄皻w政后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大端,豈能置之不問,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xùn)諭,將來知所秉承,不致錯失,豈非國家天下之大慶?!薄安吭貉瞄T并各省具題章疏及引見文武官員尋常事件,俱由嗣皇帝批閱,奏知朕辦理?!?《高宗實錄》)同年十二月,乾隆帝又發(fā)出諭旨說:“朕于明年歸政后,凡有繕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边@樣的權(quán)力切割與再分配模式清楚地表明,乾隆不但沒有放棄軍事權(quán)和人事權(quán),就連日常的行政運作乃至于公文批復(fù)(行政權(quán))他也要“嗣皇帝……奏知朕辦理”。
如此,嗣皇帝也就是嘉慶皇帝成了一個見習皇帝。一個沒有獨立政治見解、政治人格的符號皇帝,但是乾隆的強悍之處在于,即便如此他也要引進一個人,來制約嗣皇帝趁他老邁無力時有可能發(fā)動的篡黨奪權(quán)之舉。
這個人就是和珅。
和珅的出身很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是秀才而不是舉人,稍通文墨而已。乾隆三十四年時和珅只是個長得不錯的三等侍衛(wèi),看不出在政治上有任何飛黃騰達的可能。但是六年之后,和王申成為一個火箭式的干部。先是升任御前侍衛(wèi)和副都統(tǒng),然后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nèi)務(wù)府大臣,兼步軍統(tǒng)領(lǐng),兼北京崇文門稅務(wù)監(jiān)督。隨后,和珅爬過戶部尚書、都統(tǒng)、內(nèi)務(wù)府大臣等等職位,直達權(quán)力中樞。1790年,和坤的兒子和乾隆最小的女兒結(jié)合了,由此,和珅成為和乾隆走得最近的人,從而構(gòu)成了乾隆晚期權(quán)力隱三角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乾隆的良苦用心至此浮出水面——他對和珅所有的恩寵只是為了制衡嘉慶皇帝,確保自己太上皇的地位和最高權(quán)力不受侵蝕!
這是一個帝王的私心,毫無疑問,這樣的私心對帝國來說極具危害性。最直接的一個損害是行政效率的下降,統(tǒng)治力大不如前。因為乾隆老了,乾隆六十年,他已85歲。而乾隆六十年禪位后僅7天,波及面積達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爆發(fā),乾隆以老態(tài)龍鐘之軀,領(lǐng)和坤、嘉慶兩個互有戒心之人,應(yīng)對帝國猝然之變,其效率可想而知??墒聦嵣洗藭r的嘉慶皇帝37歲,正是年富力強一展身手的時候,乾隆卻對他棄而不用,大權(quán)獨攬,萬事讓和珅去辦,而和珅名不正言不順,又時時顧忌嘉慶皇帝對自己的看法,縮手縮腳,當斷不斷,致使白蓮教大起義在9年之后才被彈壓,耗銀無數(shù)。
權(quán)力隱三角一方面造成了權(quán)力運作過程中的空洞化和泡沫化,致使皇權(quán)的內(nèi)阻力持續(xù)加大,另一方面也導(dǎo)致了貪腐盛行。這其實是權(quán)力三角模式的潛規(guī)則或者說副產(chǎn)品。表面上看,權(quán)力三角互相制約,可以克制權(quán)力高層的貪腐行為,但事實卻正好相反。在這里,和珅和乾隆皇帝心照不宣地做了一個交易或者說贖買:我是你革命軍中馬前卒,你得允許我撈些身家性命錢??梢哉f和珅的貪腐行動是得到乾隆默許的——非如此,和珅不可能豁出身家性命為其制衡嘉慶的蠢蠢欲動而奔前跑后。
和珅就這樣成了盛世的蛀蟲,在盛世之君乾隆的眼皮底下。與此同時,大大小小的蛀蟲在帝國上上下下爬行,各種腐敗大案層出不窮。
這真是上行下效的結(jié)果,也是和珅效應(yīng)的大發(fā)酵。乾隆雖然大力彈壓,可和珅不倒,榜樣的力量就是無窮的,乾隆所做的一切便收效甚微。這是乾隆困局。乾隆終其一生無法破局。在最高權(quán)力的誘惑面前,他終究不忍下手除去和珅,只將這世紀難題留給后來人。
盛世終于隨之坍塌。這是遠去的盛世,也是失去的盛世。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帶著對最高權(quán)力的無限眷戀與世長辭。五天之后,嘉慶帝動手。他下諭宣布,革和珅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chǎn)。史載,和珅被抄出來的家產(chǎn)總值達8億兩白銀——大致相當于15億美元。
毫無疑問,這是那個已經(jīng)遠去的盛世的漏洞,大漏洞。只是盛世不再,漏洞無人能補。
編輯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