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東
提起螞蟥,許多人會不寒而栗,軟塌塌的身子扭來扭去,一旦叮上人,不吸完血絕不松口,一般人惟恐避之不及。可是來自江蘇省宜興市楊巷鎮(zhèn)的張國英偏偏和螞蟥較上了勁兒。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國英從網上了解到一則信息:螞蟥(學名水蛭)是一種天然名貴藥材,尤其對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等病癥療效極佳。近年來,隨著需求量的猛增,螞蟥的身價不斷提高,可是由于環(huán)境惡化和人為過度捕捉,現(xiàn)在野生的螞蟥越來越少,在市場上成了奇貨可居的緊俏貨。
這條信息讓張國英不由得眼前一亮,螞蟥的市場缺口高達300噸,不正蘊藏螞蝗養(yǎng)殖業(yè)的商機?就是憑借這靈機一動,張國英走上了一條獨特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借債也要養(yǎng)螞蟥
一則普普通通的科普信息,讓張國英一下子意識到了人工養(yǎng)殖螞蟥的市場空間。經過查找資料,他對于螞蟥有了更多的了解,據資料介紹,螞蝗的涎液中有一種抗血凝物質,稱為水蛭素,此外,還含有肝素、抗血栓素等,可治療中風、心絞痛、無名腫痛、腫瘤等多種疾病。
可是近年來,隨著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加之人類的掠奪性捕殺,螞蝗野生資源日益減少,遠遠不能滿足用藥需求。另外,近年來,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地也從中國大量進口水蛭,造成國內對水蛭的需求量成倍增長。種種主客觀因素造成了螞蟥的收購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即便如此,有時候依舊處于有價無市的境地。
張國英由此斷定,隨著人口的進一步老齡化,心腦血管病人增多,加上人們對中藥制品的偏愛,對水蛭的需求量將會進一步增加。
于是,他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人工養(yǎng)殖螞蟥??墒沁@個創(chuàng)業(yè)點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質疑,張國英所在的楊巷鎮(zhèn)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水產養(yǎng)殖戶相對集中。不過,周圍的農家只從事魚蝦或螃蟹等特種養(yǎng)殖,相比之下,張國英這步邁得實在太大了。甚至有人斷言,張國英的結局就是賠錢了事。
張國英是個倔脾氣的人,別人越是覺得不可能,他越是下決心要干出個名堂來。他東拼西借湊了幾萬元,承包了17畝地開始養(yǎng)殖螞蟥。在養(yǎng)殖以前,張國英覺得螞蟥沒什么難侍候的,因為他養(yǎng)殖的螞蟥適應性強,耐饑能力強,具有極強的抗病力。而且不擇食,水中的小昆蟲、田螺、河蚌,動物血塊、蚯蚓、泥土上的腐殖等物質都能成為螞蟥的飼料,每周投喂一次即可。
可是實際操作起來,張國英才發(fā)現(xiàn)事情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開始的兩年,他沒有經驗,管理手段也十分原始粗放,就是將螞蟥放在塘里,自己只是負責投喂飼料,至于螞蟥長勢如何完全是聽天由命。結果螞蟥的成長發(fā)育、產卵孵化都很難有序控制,到了收獲的時候就更加讓張國英愁眉不展,開春放養(yǎng)的螞蟥,到后來竟然沒剩多少,它們?yōu)楹螒{空消失了呢?
查找了很多資料,張國英才明白,原來自己養(yǎng)殖的螞蟥都成了活食飼料,喜歡吃螞蟥的動物還真不少,蛇、蛙、水蜈蚣……它們都是螞蟥的天敵。剩下來的好不容易熬到了秋后,眼看著要收獲了,螞蟥卻和人們捉起了迷藏,明明知道就在這片池塘,想找到它們卻著實不易。氣得張國英一個勁兒地抱怨,養(yǎng)螞蟥還不如種地,只見春天播種不見秋后收成。
螞蝗關進“保險箱”
用老式方法養(yǎng)殖螞蟥,畝產只有100斤左右,這點產量別說賺錢,就連保本都不夠,眼看著幾萬元投資打了水漂,張國英急得徹夜難眠。他意識到必須依靠科學養(yǎng)殖才能成功,為此,他自費到南京水產養(yǎng)殖所學習,并通過自己的摸索攻克了螞蝗的生長發(fā)育、交配產卵、培育幼體螞蟥等養(yǎng)殖技術難關。
此時,張國英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螞蟥天敵的問題,如果這一技術掌握好,養(yǎng)殖也就成功了一半。否則自己日忙夜忙,都是在給別人打工。
雖然專家向張國英傳授了在池塘周圍張網或者使用水泥塘養(yǎng)殖等關鍵技術,但是在實踐中,老張發(fā)現(xiàn),這樣的簡單策略并不能很好避免螞蟥逃跑或被天敵吃掉。
到底怎么辦呢?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國英發(fā)現(xiàn)有人在用網箱養(yǎng)殖黃鱔,他豁然開朗,將螞蟥也放在網箱中養(yǎng)殖,不是同樣可以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么?網箱不僅有效防止了天敵的入侵,而且?guī)】椎牡南浔谝沧屛涹ǖ奈P沒了用武之地,無力出逃。
但是滑溜溜的螞蝗并不會那么老實地呆在網箱里,尤其是那些剛剛孵化出來的小螞蟥,長不過1厘米,身段像線那么細,網眼微大一點,它非溜了不可。看來使用養(yǎng)魚的網箱肯定不成了。張國英將網箱的材質目數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尼龍布一定要聚乙烯網,網箱的目數,一定要是50目以上。
可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螞蟥一直在野外生存,這逃生的路數多著呢!借助吸盤,螞蝗可以像電影《蜘蛛俠》里面的蜘蛛俠一樣往高處爬,本事高的甚至還能翻墻而過。如果僅僅靠增加網箱的高度來防逃顯然不是好辦法,張國英早就想好了應對措施。他發(fā)明了一種倒網,倒網的四個角扎好后,螞蟥再想逃跑和登天一樣難了。
如此苦心經營,本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誰曾想2004年夏天的一場暴雨,讓張國英一時間欲哭無淚。此前為了便于管理,養(yǎng)殖螞蟥的網箱里沒放多少泥,重量太輕導致狂風將網箱刮得東倒西歪甚至底朝天,螞蟥趁勢來了個勝利大逃亡。吃一塹長一智的張國英只好又重新布置網箱,網箱里面的泥土四個角最厚10厘米,然后壓實。
這樣處理過的網箱,雖然不會再出現(xiàn)螞蝗逃跑的問題,但是過冬的時候卻有點麻煩,盡管螞蟥的耐寒能力較強,但是要想順利過冬,網箱里面的這點泥土顯然不夠,而且螞蟥要想產卵,必須經過一個月至三個月的冬眠才行。結果過了一個冬天,張國英發(fā)現(xiàn),原本留作種苗的螞蟥死了不少。
再次損失慘重沒有使他氣餒,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張國英給螞蟥準備了越冬池,里面放上20厘米左右厚的泥土,氣溫低于10℃,螞蟥便鉆入潮濕疏松的泥土中越冬。網箱里的土加厚了,再加上其它保溫措施,螞蟥終于可以平安度過寒冷的冬季。經過一系列的科學養(yǎng)殖實踐,張國英的螞蟥養(yǎng)殖終于擺脫了低產低效的尷尬境地,畝產量很快提高到400公斤左右。
技術攻關鋪平養(yǎng)殖路
經過了一個冬天的沉寂,螞蟥在來年春季迎來了繁殖季節(jié)。一條種螞蟥一年可產卵2次,每次產卵繭1-4個,每個卵繭內藏著幼螞蟥30條左右,卵繭可是個嬌貴的東西,必須輕拿輕放,否則就有可能扼殺好幾十條小生命。
可是過了幾天,張國英發(fā)現(xiàn)剛出生的小螞蟥竟然紛紛死在水里了。難道是水質出了問題?水源可是關系到螞蟥生存質量的主要條件,直接影響其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而此時的水質完全符合條件,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經過查找資料,張國英才發(fā)現(xiàn),原來剛孵化出的小螞蟥體質虛弱,卵繭直接放在水里會導致小螞蟥被淹死,有的甚至都孵化不出來。張國英于是找來泡沫板做了個臨時的產床。把螞蟥的卵繭放在泡沫板上面,小螞蟥出世以后,一定要待三四天,才能把它弄下去。經過幾天的適應后,小螞蟥變得壯實多了,試探著下水后,開始生龍活虎地游了起來,從此開始了新生活。
攻克了繁殖關,意味著來年的螞蟥種群將以幾何級數增長,為了守住成果,種苗期管理好至關重要。為了培育種苗,張國英幾乎天天吃住在養(yǎng)殖場上。他和妻子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要起來給螞蟥喂食,一直忙活到11點多,下午還要下塘撈水草,兩個人幾乎天天要浸泡在水中。七、八月水溫較高,太陽直曬的時候,還要及時給螞蟥架設防曬網遮陰。
就這樣日夜忙碌,一個夏天下來,張國英和妻子的皮膚被太陽曬得黝黑發(fā)亮,身上甚至曬脫了幾層皮。好在一份付出一份回報,2006年秋后,張國英的螞蟥喜獲豐收,每畝產量達到了1000多斤。
由于獨創(chuàng)性地發(fā)明了網箱內養(yǎng)殖螞蟥的新方法,張國英的養(yǎng)殖效益直線上升,到2007年,他辦的螞蟥養(yǎng)殖場已擁有水面106畝,畝產螞蟥600公斤至1000公斤,年利潤達80多萬元。隨著知名度的擴大,全國各地都有農民趕來向他取經,他家的電話更是成了致富熱線。
目前,張國英又有了新想法。準備發(fā)動同村鄉(xiāng)親和他一起開辦“專業(yè)合作社”,計劃在未來3年在楊巷水鄉(xiāng)形成2000畝水面的螞蝗養(yǎng)殖規(guī)模。把原來單一的螞蝗養(yǎng)殖模式升級為養(yǎng)殖、深加工、外貿銷售一體化的產業(yè)鏈,打出自己的品牌,帶領全村農民共同致富。看來,張國英“保險箱”內賺錢的道路還長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