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志
現在的防暴警察早就不僅僅依賴高壓水槍和電棍了。從最新款的辣椒彈,到混合了腐尸、臭水溝和垃圾的屁味兒彈,以及在伊拉克戰(zhàn)場上秘密試驗的未來武器,在克敵制勝的同時,都表現出更大的慈悲。
全是邪招兒
為了“打不死”,武器專家可真是什么絕招兒都想到了,物理、化學、心理一起上陣。
這些非致命武器各有各的高招兒。比如面對逃跑中的罪犯,最安全的辦法就是使用抓捕網,俗稱“大號手電筒”。這種抓捕網的面積通常都很大,網住兩個人都沒問題。如果對面的歹徒持刀的話,電擊槍和沙袋彈就派上用場了。前者的外形與普通手槍類似,不過發(fā)射的是兩根帶有高壓絕緣導線的小飛鏢,擊中人體瞬間,會產生高達5萬伏的瞬間電流,足以使人員昏厥、肌肉麻痹。沙袋彈則是一種裝有金屬小球的布袋,由特殊防暴手槍或霰彈槍發(fā)射。發(fā)射后,沙袋彈發(fā)生旋轉,體積迅速擴大,人體被擊中時就如同被狠狠打了一拳,就算體壯如牛也一樣立馬倒地歇菜。
人多勢眾也有辦法對付。先用染色彈給這些壞家伙們涂上醒目并且極難去掉的染色劑,接下來就算跑再遠,也一樣能準確抓捕。音響炮在常規(guī)模式下就是個高音喇叭,如果喊話不管用,摁一個鈕就變成“聲波炮”,瞬間爆發(fā)的低頻強噪聲波足以使百米之外的人群昏厥!
已經用來裝備警察部隊的震昏彈多數都兼有強光、強聲、煙霧甚至催淚作用。震昏彈最著名的應用要數德國GSG9(第九邊防警察大隊)在1977年10月17日解救被劫持客機的行動。當時聯邦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一架B737客機在飛回國內的途中被四名恐怖分子劫持??蜋C上共有87名乘客,飛機最終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降落。30名GSG9隊員深夜秘密接近飛機,凌晨2時發(fā)動攻擊,隊員從緊急出口向機艙內投擲數枚震昏彈,巨大的閃光和爆鳴聲令機艙內的恐怖分子猝不及防。還沒等他們拿起武器反擊,20名身手敏捷的GSG9隊員早已沖進機艙,憑借MP5沖鋒槍精確的點射將三名恐怖分子擊斃、一名重傷,全部人質安全無恙。
改良后的老三樣
非致命武器的快速發(fā)展是近二十年來的事情,“催生婆”就是全球范圍內層出不窮的恐怖、騷亂事件。
最早的非致命武器可選余地很小,嚴格說就三種:催淚彈、橡皮彈和水炮。催淚彈學名叫化學刺激彈,一旦發(fā)威,能讓人皮膚、眼、耳和口腔遭到強烈刺激,鼻涕、眼淚、噴嚏、嘔吐一起來。剛開始應用時這東西老被對手扔回來,新開發(fā)的催淚彈就加上了新花樣,落地后引信點火,煙火劑燃燒,高速噴“毒霧”的同時,還不斷旋轉、蹦跳,騷亂中使人根本就別想找到它的影子。
相比催淚彈,橡皮彈和水炮就“粗暴”得多。這種武器雖說彈頭是橡皮,可如果被擊中的是大腿、胳膊,巨大的疼痛會讓人馬上失去行動能力,如果被擊中要害,一樣會死人!水炮就更生猛了,高壓水柱摻上染色劑和刺激劑,就算你能抵抗得了水柱的沖擊力,也會因為各種化學毒劑的刺激而失去行動能力。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在1935年著名的“一二·九”運動中,北平各大學校的愛國青年就曾被國民黨“落地成冰的自來水槍”激射過。
一定要“抓活的”
現在,北京的民警有種新武器,它射出的那張大網,即使是一輛時速70公里、載重15噸的卡車都能給生生“綁住”!這招兒也是從戰(zhàn)爭里學來的,腐蝕、潤滑、阻燃、脆化、電磁脈沖彈、超級病毒、最先進的碳纖維網導彈……坦克開不動,汽車發(fā)不著,飛機飛不起。
這一類能打擊裝備、器材、設施乃至環(huán)境的特殊武器就是反器材非致命武器。這類武器能用類似“點穴”的手段使一支看上去裝備完好的軍隊失去戰(zhàn)斗能力。顯然;對于常常處于兩派之間又不能偏袒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而言,這種既不會傷人、又能讓各種裝備“趴窩”的武器,將成為“維持和平”的最有力裝備。
碳纖維武器這個名字可能不如“石墨炸彈”更有名氣。碳纖維絲非常細長,可以在空中長時間飄浮。只要飄到裸露的高壓電線或變壓器等電力設施上,極好的導電性能會立刻讓這些電路燒毀并造成大范圍停電。海灣戰(zhàn)爭時,美國在“沙漠風暴”中首次將石墨炸彈投入戰(zhàn)場,裝在“戰(zhàn)斧”巡航導彈里的石墨炸彈讓伊拉克全國85%電力系統(tǒng)癱瘓。
環(huán)境破壞武器是非致命武器“利用地球”的經典范例。越戰(zhàn)時美軍為了破壞越軍補給線“胡志明小道”,動用了各種脫葉劑和除草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橙劑”。它含有毒性很強的四氯代苯和二氧芑,7500萬升“橙劑”使“胡志明小道”周邊的熱帶雨林脫葉枯死,越軍運輸隊都暴露在美軍火力之下。
另一種就是降雨催化彈,美軍出動飛機2600多架次向云層里傾瀉成噸的碘化銀,造成洪水泛濫、橋斷壩毀、道路泥濘難行,使得“胡志明小道”由原來每周9000多輛車輛的通行量減少到900多輛。據最新披露的情報資料顯示,冷戰(zhàn)期間美國還曾人為引導颶風的走向,給中美洲地區(qū)各國,尤其是洪都拉斯帶來了滅頂之災。
人道主義不是總那么管用
非致命武器乍一聽上去,似乎比原本那些能讓人血肉飛濺的各種子彈要“溫柔”得多,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
各種針對人員的非致命武器中,第一個要被拎上審判臺的就是橡皮彈。英國權威醫(yī)療周刊《柳葉刀》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即便是質量合格的橡皮子彈,在近距離射擊目標要害時也能致人死亡,因此“其不能被認定為是控制群眾行為的有效措施”。在北愛爾蘭長達數十年的社會動蕩中,英軍士兵發(fā)射了大約12.5萬發(fā)橡皮塑料彈,造成17人死亡。這主要是因為英軍多在近距離射擊。聯合國維和部隊也大量使用橡皮彈,在2007年2月科索沃首府普利斯蒂納發(fā)生的騷亂中,聯合國防暴警察發(fā)射橡皮子彈,將兩名抗議的阿爾及利亞人打死。聯合國最終在2007年7月決定,全體維和部隊暫停使用橡皮子彈。
第二個要被推上審判臺的是更溫柔也更危險的家伙——催淚彈。一般催淚彈中裝填的都是暫時性刺激化學毒劑,雖說是暫時性的,但面對有著不同體質、年齡的人群,其殺傷力可不是一樣的。如果是兒童、老人或者患有呼吸、心臟等疾病的人員,一旦被“噴”,很可能致命。
高科技新型非致命武器就能避免死亡嗎?不妨把電擊槍和音波炮這兩位叫上來。各種電擊槍中最有代表性、名氣也最大的,當屬美國泰瑟公司研制生產的X26。自2001年以來,僅美國就有230多人因被警方的泰瑟槍擊中而喪生。被泰瑟槍擊中后,由于高壓電流通過人體,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停止。而對于原本就有成為次聲波武器潛力的音波炮,傷與殺也只不過在于旋鈕的擋位選擇之間。
其實,能夠決定傷亡和破壞程度大小的并不在于武器本身,而在于武器的使用者。從這一點上說,非致命武器也不比致命武器更人道,只要偏見和不公正還存在于世界,即使人的手中只剩吃飯用的刀叉,依舊會打個不停。
選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