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松
我最早見到的《長江文藝》是叫《湖北文藝》。那是我在讀中學的時候。那時候,經(jīng)常讀到的是管用和、董宏猷董宏量兄弟、黃聲孝、習久蘭等的詩歌,還有一個賀君佐農(nóng)民的小說。那時候我就對作家詩人充滿神秘的好奇的崇拜心理,心想哪天我也能在這樣的省刊發(fā)表一首詩一篇小說,那該多好。
我何時向《長江文藝》投稿不記得了,肯定是恢復了《長江文藝》,打倒四人幫之后。但是《長江文藝》似乎不理我的茬,我們縣的作者在《長江文藝》已經(jīng)火得不得了,我還沒有在這個刊物發(fā)過一篇東西,雖然那時我已在全國刊物上如《詩刊》、《人民日報》、《星星》發(fā)了不少的詩歌。在《長江文藝》發(fā)表作品是在1981年,責編是現(xiàn)在的主編社長劉益善。詩是《在江南》三首,也就認識了第一位《長江文藝》的老師。1984年,我在沙市參加《長江文藝》的改稿會竟是修改一篇小說叫《永恒的呼喚》,認識了另外的老師們,我的責編是吳蕓真老師。那時我是抽煙的。吳老師給我談修改意見時,坐在我的對面,會突然說,能給我一支煙嗎?吳老師這么說話,非常優(yōu)雅,甚至有一種知識女性的高貴的氣質。在她的面前,我非常自卑,我當時是個駕船的,船古佬。我想進入到高貴者的行列,只有不停地寫作,寫出好作品出名。這也是我寫作的動力。第二年我考上吳老師讀過的武漢大學中文系,就是為了高貴而去的。覺得抽煙高貴,結果越抽越多,抽出了高血壓,自然是高貴的副產(chǎn)品,物極必反。
1985年我考上了武漢大學,參加《長江文藝》的筆會就多了,就與《長江文藝》建立起了親密的關系。在讀書時參加《長江文藝》在武昌縣王新民那兒的一次筆會,結果我們班的人打起架來,誰跟誰打不記得了,在酒桌上,杯子亂飛。反正我沒參與。但影響很壞。文人自古相輕,宿命也。我父親是裁縫,常說的一句話是:同行生嫉妒。也是這個意思。我自認為我是一個很純粹的寫作者,不與他人玩心計不計較小事好生寫作,有時自卑,但更多是自信,感覺才華有點過人,不屑與賤人為伍,一門心思寫作,相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鴻鵠之志。這就有了1988年家父在我參加《長江文藝》襄樊筆會期間去世的事。那時,我父親已經(jīng)中風,在家里不能進食,靠流質食物維持生命。突然接到《長江文藝》筆會通知,現(xiàn)在想來,那時的寫作多瘋狂,人多么在乎文學。接到通知不管父親死活,竟去了襄樊?,F(xiàn)在的作者是斷然不會做出這種不孝之事的。我做了,把文學事業(yè)看得比什么都重。大約在筆會第三天,就有電話打到襄樊說我父親去世了。當時也沒手機,家里是怎么找到我的,忘了,這很神奇。如果找不到我,那就更遺憾了。好在,我第二天趕了回去。父親已陰陽兩隔。守在父親床前看著他咽氣的有我的老婆和姐夫,我這個親生兒子竟在外頭寫小說,實在是可笑可恥可悲之極,悔之晚矣。如果我今天還沒有寫出來,那會被人笑掉大牙的。
我就是這么一個視寫作如生命的人。
1992年,我的中篇小說《女人如水》在《長江文藝》發(fā)表后第一次被選刊選載(《小說月報》);1995年,我寫的中篇小說《歸去來兮》獲得《長江文藝》有史以來的萬元大獎。我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在《長江文藝》我就發(fā)表中篇小說10篇??梢猿鲆槐緯?,加上詩歌,已經(jīng)夠多了。而獲《長江文藝》的獎也有好幾個。
我已記不清我參加了多少次《長江文藝》的筆會,反正那總是愉快的聚會,絕對好玩兒的,寫也寫了,玩也玩了,全省各地跑遍了,不是《長江文藝》提供給我們機會,能聽到曉蘇的那么多段子嗎?能品嘗到那么多風味飲食嗎?能慢慢滋生對省作協(xié)的好感而最后削尖腦袋進入嗎?
現(xiàn)在的文學環(huán)境當然也不是過去的文學環(huán)境了,現(xiàn)在的《長江文藝》也不是過去的《長江文藝》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過去我敬重的老師們如汪洋、李傳鋒、吳蕓真、吳耀崚、欣秋等都退休了,過去對文學的狂熱也冷卻了,現(xiàn)在的筆(接轉第8頁)(上接第9頁)會也很少正兒八經(jīng)改稿。因在外參加全國各地的文學活動較多,《長江文藝》的活動也參加得少了,再者《長江文藝》也懶得請我們,比如出國去新馬泰瀟灑這樣的好事就把我忘了。說是這么說,《長江文藝》的好朋友多多,還是經(jīng)常在這份重要的刊物上發(fā)表各種作品,每年都會亮相一兩次。還是與他們經(jīng)常小酌。與這份刊物成了鄰居,每天都能看見這些勤勉的編輯在電腦前看稿編稿,擠在劉益善主編的辦公室里開工作會(自帶凳子)。
最后要說的是,我們的文學生命是與她聯(lián)系在一起的,她60年,我們分享了差不多30年。這份刊物的記憶就是我們自己的寫作記憶,非常深非常深,有著我們的體溫和汗水,值得珍藏。
責任編輯何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