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遠 陳峻俊
【摘要】《功夫熊貓》中的視覺傳達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富貴、高古、雅靜、飄逸、清麗。故事以中國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道具均充滿中國元素,表達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境界。這給中國的媒介公司提出了一個重大的課題: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走出國門,使用異域文化的元素增強電子媒介的視覺沖擊力,占據(jù)世界傳媒的制高點。
【關鍵詞】《功夫熊貓》視覺傳達 全球化語境
電影是一種以現(xiàn)代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畫面、音響和聲音為媒介,通過在特定的銀幕時空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連續(xù)性影像來表達人的主觀世界觀念的大眾化藝術。電影藝術集形、聲、光、色等表現(xiàn)手段于一體,以視覺為主、聽覺為輔,展示給觀眾的是較為具體和有形的視覺藝術。視覺和色彩在電影的藝術空間中占據(jù)著主體地位,聲音起著串聯(lián)和揭示主題的作用。筆者曾經(jīng)關掉了聲音,把《功夫熊貓》的視圖從頭至尾欣賞了一遍,所獲的審美感受同樣是連續(xù)的、充滿韻律感的優(yōu)美,這是一種高、古、清、雅、逸的審美意境,一種“胸羅宇宙,思接千古”的超越物象之外的對人生和宇宙的獨特的空靈感悟,甚至有時通過思維的想象作用,還能獲得了更多的、超過了聲音敘事所界范圍的審美內(nèi)容和審美感受。
《功夫熊貓》所表現(xiàn)的主題是傳統(tǒng)的。歷經(jīng)曲折的弱勢英雄最終戰(zhàn)勝強勢的邪惡勢力,從而拯救了人類。故事情節(jié)老套、陳舊,除了在語言的敘述上加進了一點現(xiàn)代化的幽默元素之外,別無所長。但是,電影中的視覺傳達卻美侖美奐,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富貴、高古、雅靜、飄逸、清麗。
按照法國社會學家艾德加·莫蘭的觀點,“精神活動的前提就是想象活動與認知實踐活動原則上的統(tǒng)一,文化應當是體驗社會問題的方式與文化系統(tǒng)的編碼、結構的規(guī)則之間溝通的回路,它們之間的關系有許多種溝通的類型”①《功夫熊貓》借助于視圖、音樂和語言三要素完美地表現(xiàn)了中國的儒學文化和道學文化、表現(xiàn)了中國人在邪惡面前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協(xié)作精神。本文意在從視圖的角度來分析《功夫熊貓》中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視覺審美元素。
視圖的色彩與人類情感表達之間存在著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張藝謀曾經(jīng)說過:“我認為在電影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情感波動的因素”②,他甚至干脆將色彩稱作為“精神色彩”,其代表作品《英雄》中就用紅色反映出無名潛意識中刺秦的激情,他那冷靜的外表下掩蓋著的血性和血氣。尤其是在秦兵即將攻破趙國城墻的時候,書館里的一切都是紅的:所有的人的服裝、用來寫字的朱砂,還有殘劍、飛雪、如月之間的情火、妒火、怒火和漫天旋轉著化成血色的黃葉等。
視圖的色彩還具有超越物化功能的藝術特性,使精心營造的彩色世界走進觀眾的心靈,不動聲色地傳送出鏡頭所包孕的抽象觀念和深厚意蘊。比如,紅色常常同血與火相聯(lián)系,象征著力量與光明,能給人以溫暖、熱烈、喜慶、勝利的感覺,使人激動、興奮和積極向上,也能使人感到一種亢奮過后沉甸甸的壓抑。黃色能給人以豐富、富有、明朗、甜美、高貴等感覺。綠色給人以生機、青春、希望、充實、和平等感覺,是自然界中最寧靜的色彩。藍色是一種消極、冷酷的顏色,能給人以崇高、肅穆、永恒、平靜、寒冷、深沉、誠實等感覺;對于西方人來說,藍色還意味著信仰;對于中國人來說,藍色還象征著永恒不朽。紫色是一種神秘而沉悶的顏色,能給人以威嚴、虔誠、哀傷、邪惡、神秘、高貴等感覺。橙色是一種溫暖而歡快的顏色,能給人以力量、決心、信心、飽滿、勝利、甜蜜、親切等感覺。黑色屬于極色,象征著莊嚴與悲哀,能給人肅穆、莊重、神秘、恐怖、死亡、悲傷等感覺。白色也屬于極色,象征莊嚴、圣潔、不祥,能給人以明凈、純潔、樸素、坦率、悲傷等感覺……
紅色是中國人最喜歡的主色調(diào),《功夫熊貓》多次使用這種色調(diào)表現(xiàn)喜慶、勝利、光明和力量,如影片開頭的夢境一段,熊貓在多次打敗各種邪惡勢力時,濃重的深紅色渲染了勝利的氣氛和主人公的俠膽義腸;烏龜大師玉殿山點龍斗士時,熊貓乘著紅色的煙火從天而降;太郎越獄時紅色的火把和紅色“箭雨”;烏龜仙逝時漫天飄舞的紅色的桃花;師傅在深山中教授熊貓武功時遠處赤紅色的樹叢等等;紅色與故事的情節(jié)的吻合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期待。
其次是藍色,給人肅穆、崇高和平靜之感?!豆Ψ蛐茇垺分饕憩F(xiàn)的是中國的道教思想,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的精髓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藍色最能體現(xiàn)道家的思想內(nèi)涵,所以,藍色也是該電影的主色調(diào)之一。例如:玉殿山比武、烏龜修煉、師傅教授“盛怒五杰”的武術館、熊貓喜獲“龍之軸”等處,皆以藍色為主色調(diào),表現(xiàn)中國人崇靜尚和的理想追求。
其余的黃色、橙色和白色、灰色等的運用,皆以情節(jié)為核心,起著很好的襯托和鋪墊的作用,渲染主題。
總而言之,《功夫熊貓》的故事以中國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道具均充滿中國元素。美術總監(jiān)Raymond Zibach為此花了8年時間,鉆研中國文化、藝術、建筑、山水風光,務求做好動畫中每個細節(jié),忠實反映中國特色?!杜P虎藏龍》和《英雄》是其美術人員的重要參考材料,片中的宏偉建筑如“英雄寶殿”和“翡翠宮”等均帶有這些大片的影子。而故事背景所在的“和平谷”,簡直就是夢幻中的桂林和漓江,而“和平谷”的建筑風格則更像是武當山。
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地也是在中國本土,片中的崇山峻嶺、綿延不斷,很具有中國的地形風格,猶如曾名耀世界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一般,透著一股朦朧的迷人氣息。影片一開始就讓中國觀眾驚喜:在夢工廠LOGO中那個坐在月牙上垂釣的小男孩,被一個穿唐裝的猴子所取代。而全片背景中,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繪畫的風格貫穿整部動畫片始終: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白云繚繞的隱逸山林,一派東方古韻呈現(xiàn)于夢工廠的3D世界,而片中中國符號也是比比皆是:卷軸、漢服、斗笠、兵刃、牌坊、廟宇、宮殿、面條、豆腐、鞭炮、轎子、包子,甚至瓷器上的紋路。連熊貓阿波在片里的五個師兄師姐,分別選取了老虎、螳螂、蛇、鶴、猴子,因為這些動物在中國武術里都能找到對應。他們的靈感來自中國古武術的“虎形”、“猴形”、“蛇形”、“鶴形”和“螳螂形”。這些豪情飛揚的意象,極具氣勢和力度,極具有仿真性。
全球語境是指大眾傳播媒介主導著全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的背景下的話語環(huán)境,包括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話語場、傳者和受者的精神場。具有如下幾個特征:全球化傳播的視角和全球盈利的經(jīng)營理念,傳播內(nèi)容的日漸稀缺和內(nèi)容爭奪戰(zhàn)的日趨激烈,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注重傳播的技巧和策略。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電子媒介的傳播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追求全球化也是當務之急。因為,伴隨著世界傳媒業(yè)的大規(guī)模兼并的趨勢,意見市場也越來越寡頭化,新聞業(yè)的傳統(tǒng)的服務于公眾的新聞倫理道德將受到來自于傳媒寡頭的商業(yè)利潤驅動力的嚴峻挑戰(zhàn)。例如:美國“六家公司統(tǒng)治了美國所有的大眾傳媒。每一家都屬于一家更大的母公司”,這六家公司是“通用電氣、維亞康姆、迪斯尼、貝塔斯曼、時代華納、新聞集團”。③而且,“母公司對其屬下的新聞機構的控制和壓力,迫使他們在新聞選擇上更注重于服務公司的利益,而不是堅守傳統(tǒng)的新聞道德”。④對于世界新聞市場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對于中國的新聞事業(yè)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他們利用他們的雄厚的資金和高超的技術,在全球范圍內(nèi)收集傳播內(nèi)容,制作出精良的作品,然后發(fā)布到世界各地,傳播他們的商業(yè)價值觀。例如:《花木蘭》取材自中國著名民間傳說,《獅子王》則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場景從歐洲的王宮移到了非洲大陸,《美女與野獸》的主題來自格林童話的寓言故事,舞臺劇甚至使用了冰上舞蹈,《亞特蘭提斯》題材拓寬到探索沉沒大陸,《Treasure Planet》還把故事背景移到外層空間等等。使用異域文化的視圖表達增強其作品的親和力,在異文化的觀念中注入美國的商業(yè)價值觀念,讓普通受眾在歡樂中不知不覺的接受其文化觀念。
中國的傳播媒介要順應歷史潮流,隨著語境的轉換而改變媒介經(jīng)營的策略。在內(nèi)容的制作上,要立足全球轉變媒介的經(jīng)營模式,這樣才能建立起強勢傳播的地位。目前,在國際層面上,中國的傳媒競爭力與中國文化的比較強勢的國際地位是不相匹配的。而中國的媒介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如果不能及時、合理地開發(fā),必然會失去當前的“天時、地利、人和”傳播環(huán)境,有被超強的國外傳播集團蠶食的危險。電子媒介具有紙質媒介難以企及的傳播穿透力,可以使用異域文化受眾所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形式制作傳播內(nèi)容,增強東方文化的影響力,即使是制作中國題材的內(nèi)容,也不應存在狹隘的民粹主義思想,可以融合他文化的視圖因素,增強有他文化的可接性。對世界文化和傳播而言,這是一項艱巨而富有意義的重要課題?!?/p>
注釋
①艾德加·莫蘭:《社會學原理》第353-35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陳歡、袁筱華《紅的詮釋——論張藝謀電影色彩的運用》,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1
③【美】本·H·貝戈蒂克安(Ben H Bagdikian)著《媒體壟斷》(第六版)(第6頁),吳靖 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④同上第7頁
(作者單位:張厚遠,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傳播,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陳峻俊,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經(jīng)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