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凡
看書時間太久……
Q:我有兩個孩子,兒子3歲,女兒剛2個月大。兒子的問題是看書時間太久,一坐下來就能看1個多小時! 不知道三四歲的孩子閱讀時間應當怎樣掌握?另外,給2個月大的女兒應該選什么書?
A:才3歲的孩子,能夠專注地看1個小時的書,這樣的習慣會讓鼓勵閱讀的我們欣慰。但是與此同時,我又有點擔心他的這種習慣:過了半個小時還不打斷,恐怕確實會影響他的視力發(fā)展。
3歲左右的孩子,眼部肌肉還處于發(fā)育階段,不宜長時間保持緊張。通常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看什么都不宜超過30 分鐘,年齡越小時間越短。作為成人,我們幫孩子安排活動時最好能做到動靜結合,讓孩子的視覺距離能夠經(jīng)常變換。
孩子的成長需要有足夠量的大運動,這是保證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要標準。不能因為鼓勵孩子閱讀或者鼓勵孩子專注,就把運動—這個非常重要的支撐因素削減掉。所謂的活動安排相對平衡,就是說在看半個小時書后,用自然的方式讓孩子轉換到其他的運動上,讓他的視距得以不斷調節(jié)。
比如,如果孩子喜歡看小老鼠為主角的書,你們可以一起看一會兒書后,用幾個“小老鼠”的玩偶和孩子玩會兒游戲。充分發(fā)揮你的創(chuàng)造力,讓游戲既可以滿足孩子對小老鼠的喜愛,又可以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借機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
至于2個月大的寶寶,給她選書時首先要想好為什么選。如果是想讓她認識物品,那么現(xiàn)在還早了些,6個月以后再認也不遲。如果是想促進孩子的視力發(fā)育,那么我們就要先了解孩子視覺發(fā)育本身的程序。
單純從孩子視力發(fā)育的角度看,孩子一出生能看清的距離也就是媽媽喂奶時,孩子的臉到媽媽的眼睛的距離。其他更近或更遠的東西,孩子可能都看不清。因此,簡單地說,選擇比較大一些的(孩子的拳頭大小)、邊界清晰的圖,放在離孩子30厘米左右的距離,孩子就可以看見了。
要記住,這種固定的近視距地看圖,可不是看得越久越好。如果孩子太喜歡看了,看久了她會累的。成人要做的是把她的視線引開,看看別處。
另外,生活中的實物都是發(fā)展孩子視力的好材料。如果我們能夠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出現(xiàn)在她視野中的東西是什么,對她認識事物無疑是最有效的。
興趣太廣泛?
Q:女兒5歲了,鋼琴、美術、跆拳道…… 她好像都挺有興趣, 可以讓她都去學嗎? 另外,現(xiàn)在的興趣班一般分為私人單獨授課和集體學習,哪個更好?
A:精和廣,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每種才藝,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如果孩子同時需要學習的規(guī)定項目太多,結果可能并不樂觀:
如果所選項目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他就可能哪個項目學得都不精,到一定時候,孩子會因跟不上進度,或感覺不到進步而產生挫敗感。
興趣的發(fā)展,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環(huán)境的支持,需要伴隨發(fā)現(xiàn)的快樂。如果孩子的時間被多個規(guī)定項目所占滿,而這些項目又都是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的,孩子就無法進行自由探索和玩耍,更無從體驗發(fā)現(xiàn)的快樂。這不僅不利于孩子能力的拓展,也不利于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
所以,當孩子表示對許多事情都感興趣的時候,父母的選擇就更為重要:可以把以純技術傳承的和有更多創(chuàng)意空間的才藝一起來學,把需要更多精細動作的和需要更多肢體動作的才藝學習相搭配。但無論怎么選,都要以孩子的實際承受能力為依據(jù),不要讓這些學習成為孩子的沉重負擔。
上課的形式,也各有利弊。單獨授課,每次課收費相對高一些,但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教師可以一對一專心指導全部課時,并且比較容易把握孩子的特點進行針對性地指導;而集體授課,每個孩子平均得到的指導時間相對較少,老師不容易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
單獨授課,若教師屬于耐心細致型的,孩子受益較大;但若老師比較嚴格、批評較多,則孩子獨自承受壓力和挫敗感,這對孩子也將是很大的考驗。
集體授課也有優(yōu)點,首先同學之間可以互相激發(fā)興趣、取長補短。如果遇到愛批評的嚴格的老師,老師指導過程中的批評、指正帶來的壓力可由孩子集體分擔,而不用獨自承受。另外,當老師糾正別的小伙伴的動作時,當事人以外的孩子都能同時受益并能避免犯相同的錯誤。但特別要注意的是集體授課的師生比不能過于懸殊,超過了1:10,效果很難保證。
無論是單獨授課還是集體授課,如果孩子遇到的老師比較嚴格,回家練習時,父母就要更多地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同時,可以適時地與老師進行交流,將孩子遇到的心理上和技術上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老師,以便老師作出適當調整。
英語怎么學?
Q:我很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 給他提供了各種條件,很小就開始學。但是,英語學習其實占去孩子很多自由玩耍的時間,會不會因小失大?
A:其實,這并不矛盾。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從出生以后就已經(jīng)具備學習世界各種語言的能力,如果能從小接觸各種語音的話,就能保持對多種語音的敏感度。將來如果遇到好的環(huán)境和適宜的學習機會,這些語言的“種子”還是可以再萌發(fā)的。
這個過程完全可以是快樂的:既讓孩子感到快樂,又能在快樂中學到很多東西。就像我們一直主張的“像學母語那樣學英語”,孩子在學母語時沒耽誤吃喝、沒耽誤運動,也沒耽誤對環(huán)境的探索。為什么?因為他每天都在學習其他事情的同時理解了語言,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運用他所掌握的語言。語言對他而言是鮮活的交流工具,而不是負擔。
回顧一下寶寶學習母語的過程:
重復 面對新生的小寶寶,父母通常會邊護理邊說:“來,喝口水?!薄把?尿濕了?!薄扒?這是紅色的?!辈还芎⒆佣欢?你都會不停地重復。然而正是這種和情景、動作完全一致的語言和重復,在幫孩子建立起語言的意義。
寬容 過了些時候,孩子開始咿呀回應了。你會很高興,絕不會說他說錯了,回報他的是更多的“嘮叨”,他也在這個咿咿呀呀的過程中練習了對發(fā)音的控制。
先聽懂 再后來,他用動作來表示他聽懂了你的語言,而且他的“嬰語”也更長了,出現(xiàn)了和撫養(yǎng)人相似的語音和語調,只是你還聽不懂。這時候你也會很高興,回報他的是你更加有意識地教語言:句子短短的,并不斷強調地重復其中的一兩個關鍵詞。當然,孩子可能根本不去模仿你,你也并不在意。
后會說 也許突然有一天,在他饑餓而又看不見你的時候會大叫:“媽—”
交流有效 這時候你會怎么辦? 欣喜若狂地抱起他來:“ 寶寶會說話啦!”你的行動告訴寶寶:語言更有效!這使孩子更愿意和你“ 語言交流”。大概只要2~3年,孩子就能夠和你流暢地對話了!
你是否也能夠和孩子一起像這樣走過學英語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