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兩國國民都需要)對對方懷有敬意、體恤之情”,這是昨天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啟程訪華前接受《環(huán)球時報》獨家采訪時說的一番話,他還向“中國的朋友們”呼吁,“我愿與各位一起共同去建設日中兩國、國際社會的光輝未來”。這番話說得挺好,值得贊許。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日關系就曾出現(xiàn)過麻生首相描述的那種“相互懷有敬意和體恤之情”的狀態(tài)。在當時的民意調查中,日本民眾對中國抱有親近感的人數(shù),大體都保持在七成以上。絕大多數(shù)中國老百姓也將日本視為一個友好、發(fā)達和文明的國度,日本的電影、藝術更是在中國風靡一時。這種民間的友好氛圍被很多學者專家稱為“戰(zhàn)后中日關系最親近的蜜月期”。
這個“蜜月期”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日兩國都有一種“相互尊重對方,體諒對方的不容易”的共識。中國人沒有忘記歷史,但對日本人民卻有著友好的感情。中國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日本友好人士為推動兩國關系發(fā)展做出的不懈努力,并被一些參與侵華戰(zhàn)爭的日本老兵的懺悔所感動;日本民眾也非常能理解中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艱辛,理解中國民眾的感情,那時的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的國家。
中日關系的摩擦期出現(xiàn)在90年代中期,一直持續(xù)到2006年秋季。在此期間,雖然1998年曾出現(xiàn)過一些良好勢頭,但整體上看,在這一階段,尤其是小泉執(zhí)政的6年,中日之間圍繞著歷史、臺灣、領土和安全等敏感問題的政治摩擦頻仍。十多年中日政治摩擦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每當日本首相、外相等政府高層在處理敏感問題時忽視中國人民的感受,或是刻意表現(xiàn)出所謂的強硬姿態(tài),就會致使雙方關系出現(xiàn)倒退,使中國民眾對日本少了一些敬意之情,多了一些反感的心理,民間情緒的惡化也制約了中國的對日政策,使兩國關系始終處于“政冷經熱”的不正常狀態(tài)。
這十多年來中日關系的歷程表明,日本高層對華的政治表態(tài)和行動,是影響中日關系的直接因素之一。80年代的“蜜月期”和2006年安倍首相“破冰之旅”訪華后的兩國關系回暖都表明,只要日本高層對華表態(tài)和行動是積極的、友好的和持續(xù)一貫的,就能受到中國民間的好評,也就有助于兩國關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
我們非常理解過去十多年日本加速“政治大國化”進程的愿望。但是,正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說,“日本缺乏真正的外交戰(zhàn)略”,與東亞周邊國家的關系、對歷史等敏感問題的清晰認識,始終是日本“政治大國化”道路上邁不過去的坎。日本國內某些勢力希望挑起這些敏感爭端并從中得益,但困局的結果還是需要由日本高層自己來承擔。
從這個角度看,中日關系越發(fā)展,越想防止不必要的波動,就越需要日本高層對敏感和關鍵問題堅定的戰(zhàn)略決斷。麻生首相在《環(huán)球時報》上發(fā)出“敬意和體恤”的呼吁,或許可以看作日本政府高層對華政策的一次理念回歸,也代表了其重視中國民意和希望兩國國民情感真正回暖的愿望。我們真誠祝愿,這種愿望能夠在日本精英層持續(xù)下去,并將最終推動中日關系邁向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