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文學的多元化趨勢

2009-05-07 09:22石平萍
譯林 2009年2期
關鍵詞:馬西圖書獎沃森

2008年美國全國圖書獎的亮點,是湯亭亭摘獲美國文學杰出貢獻獎章,這是美國華裔作家首次獲此殊榮,也是繼黑人作家格溫德琳·布魯克斯和托妮·莫里森之后,有色人種作家第三次受到青睞。全國圖書基金會的授獎辭指出,“湯亭亭在作品中運用一系列文體和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種令人驚異的移民回憶錄和移民小說的新寫法,影響了兩代美國作家?!笔讵勣o淡化湯亭亭的族裔身份和族裔文學的概念,強調(diào)她對美國移民文學的貢獻,意在彰顯美國文學及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也反映出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對美國文學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事實上,本屆全國圖書獎另一個相關的看點便是移民文學大放異彩:除了湯亭亭獲得沉甸甸的“終身成就獎”,薩娜·克拉西科夫和基思·格森也入選“35歲以下五佳作家”;角逐小說獎的5部作品中,3部探討移民主題,具有鮮明的跨國度、跨民族、跨文化色彩。全國圖書基金會如此重視移民文學,足見“全球化的經(jīng)歷已然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豐富礦藏”,也與包括文學研究在內(nèi)的美國學界近年來提倡“跨民族主義轉(zhuǎn)向”不無關系。

除了褒獎湯亭亭和移民文學,另有諸多跡象表明,本屆全國圖書獎在推動美國文學及文化的多元化方面不遺余力。第一,種族議題引人注目。共有5本入圍作品探討美國的種族關系,包括彼得·馬西森的小說《暗鄉(xiāng)》、阿列克桑達·黑蒙的小說《拉扎勒斯計劃》、薩爾瓦托·西伯納的小說《盡頭》、勞里·哈爾斯·安德森的青少年文學作品《枷鎖》和黑人作家安妮特·戈登一里德的傳記《蒙蒂塞洛的海明斯一家》。戈登一里德最終奪得非小說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黑人女性。第二,在性欲和性取向等議題上態(tài)度開明。本屆的美國文學杰出服務獎章授予出版商巴尼·羅塞特,因為他“向美國讀者引介唐突無禮的閱讀觀念,讓爭議性的文學作品自證其價值”。授獎辭特意提到羅塞特為了出版未經(jīng)刪改的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和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曾不惜對簿公堂,甚至身陷囹圄。詩歌獎的得主馬克·多蒂是一個公開的同性戀者,同性之愛是其獲獎詩集《火對火》的一個重要主題。第三,對作家、作品的挑選和評判在強調(diào)藝術價值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兼容并包。如奧根布勞姆所言,入圍的20個作家中,新老面孔幾乎平分秋色,既有7位曾經(jīng)獲過全國圖書獎提名或得過該獎的作家,又有3位作家的長篇小說處女作,還有3位作家的作品來自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出版社。在評判標準上,詩歌評委會看重“善”,譬如《火對火》中流露的“強烈深切的悲憫意識”;小說評委則強調(diào)“意圖的純粹”,《暗鄉(xiāng)》之所以打動他們,不僅因為它“是一部關于美國崛起與衰落的史詩,充滿詩意和迷思,讓人無力招架”,還因為馬西森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精神,盡管有不少輿論認為《暗鄉(xiāng)》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新作,從而質(zhì)疑它的參評資格。

作為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盛行的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的一種“反叛”,“人道主義、道德主義以及伴隨它們而來的現(xiàn)實主義”早就回歸美國文壇,“9·11”事件和卡特琳娜風災再次推波助瀾,促使美國作家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對現(xiàn)實的關注和對歷史的反省,讀者大眾對非虛構作品和現(xiàn)實主義文學也產(chǎn)生了空前的興趣和熱情,這一點在本屆全國圖書獎評選中尤為突出。非小說類的參選作品多達540部,幾乎是小說類和青少年作品類的總和,在評委會主席瑪麗·阿拉納看來,非小說類“豐收”證明“美國人的精神生活健康而充滿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入圍的5部非小說作品無一不關注美國的暴力歷史及與之相關的死亡問題,其中簡·邁爾的《黑暗的一面:反恐之戰(zhàn)演變?yōu)榉疵绹硐胫畱?zhàn)的內(nèi)幕》和吉姆·希勒的《最后的軍禮:沒有完結的生命》探討的便是至今仍困擾美國的反恐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和阿富汗戰(zhàn)爭。其他類別的入圍作品中,上述已經(jīng)提到的4部小說都關注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沖突,其中《拉扎勒斯計劃》論及“9·11”事件和反恐戰(zhàn)爭,另有雷切爾·庫什納的小說《來自古巴的直通電報》涉及古巴革命中美國扮演的角色,帕特里夏·史密斯的詩集《刺眼的血》則把矛頭指向卡特琳娜風災。所有這些作品都流露出強烈的反戰(zhàn)、反暴力、反種族主義、反階級壓迫等立場。

小說獎:贏得小說獎的是彼得·馬西森(Peter Matthiessen)的《暗鄉(xiāng)》(Shadow Coun一打y)。馬西森出生于紐約,1950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此前已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大學畢業(yè)后曾為中情局工作兩年,期間被派駐巴黎,1953年與其他一些在法國的美國知識分子創(chuàng)建純文學雜志《巴黎評論》,回國后做過一段時間的職業(yè)漁民,1972年妻子去世后開始周游世界,對禪宗情有獨鐘,是佛教俗家弟子,1974年當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自1954年出版長篇小說《種族搖滾》以來,馬西森迄今共出版9部長篇小說和1部短篇小說集,其中《在上帝賜予的土地上游玩》講述一群美國傳教士在南美亞馬遜森林與當?shù)匾粋€原始部落及政府部門打交道的故事,曾獲全國圖書獎提名,并于1991年被拍成同名電影。馬西森也是一位博物學家和環(huán)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創(chuàng)作了21部與此相關的非小說作品,成書出版前大多連載于《紐約客》,其中《人類降生的樹》記敘馬西森探訪南美洲原始森林的所見所聞,獲得全國圖書獎提名,《雪豹》既是一部對1973年尼泊爾之旅的回憶錄,又是一部心靈的自傳,第一次把馬西森送上了全國圖書獎的領獎臺。今年馬西森憑《暗鄉(xiāng)》再度折桂,成為全國圖書獎歷史上不多的小說獎和非小說獎雙料得主。

《暗鄉(xiāng)》是一部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佛羅里達州西南部的大沼澤地為背景、以歷史人物埃德加·J.沃森為主人公的長篇小說。沃森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大戶人家,青少年時期見證了內(nèi)戰(zhàn)后南部的重建,曾抱著發(fā)財夢去西部冒險,最終加入了開發(fā)佛州大沼澤地的人潮,成為一個成功的甘蔗農(nóng)場主,也成了傳聞中的連環(huán)殺手,受害者據(jù)說多達55人,其中有他的農(nóng)場工人、寄居的無家可歸者,甚至包括美國西部著名的“強盜女皇”貝爾·斯塔爾,1910年,這位人人畏懼的“血腥沃森”死于一群鄰居的槍下,身中33彈。馬西森對沃森的興趣始于70年代末,本打算只寫一部一般長度的小說,但刻畫這位傳奇人物對篇幅的要求大大超出了他的設想,最后的成稿《殺死沃森先生》竟然超過1500頁。在蘭登書屋的建議下,馬西森又用了9年時間進行刪減和結構調(diào)整,陸續(xù)出齊了“大沼澤地三部曲”(也稱“沃森三部曲”)。第一部保留了原有的書名,主要以殺害沃森的鄰居們的口吻,講述他們眼中的沃森;第二部《迷失者之河》的敘述者是沃森的兒子、歷史學博士盧修斯,他一心想要找出父親生平的真相;第三部《骨連骨》則是沃森本人的回憶錄,從兒時一直講述到臨死時分。只有第一部贏得了評論界和讀者的好評。馬西森又花了6年進行修改,將1300多頁的三本書合成將近900頁的一本書,重新命名為

《暗鄉(xiāng)》,2008年由蘭登書屋麾下的現(xiàn)代圖書館出版?!栋掂l(xiāng)》的結構及故事情節(jié)與三部曲基本對應,但馬西森將故事時間縮短了40年,刪掉了很多歷史背景介紹,對部分人物進行了強化或弱化,突出了一些人物的敘述聲音,甚至重寫了幾乎所有的句子。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深化”和“精煉”的過程。馬西森30年的心血沒有白費,評論界盛贊《暗鄉(xiāng)》是一部“痛徹肺腑的講述家族敗落、種族關系惡化和環(huán)境破壞”的杰作,復線敘事和多重敘事聲音的運用與嚴肅的主題相得益彰,可與??思{和康拉德的代表作媲美。小說對沃森的刻畫更是可圈可點,他不僅有冷血殘忍的一面,也是一個頗具幽默感的普通人。在小說類評委的眼里,馬西森筆下的沃森是“我們民族文學中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物,是我們民族歷史的黑暗最深處天定命運赫然聳現(xiàn)的化身”。

詩歌獎:詩歌獎的桂冠被馬克·多蒂(Mark Doty)的《火對火》摘獲。多蒂是休斯頓大學的文學創(chuàng)作教授,迄今已出版了《海龜,天鵝》、《光天化日下的伯利恒》、《我的亞歷山德拉》、《亞特蘭蒂斯》、《甜蜜的機器》等9部詩集和《天堂的海岸》、《北美黃鸝》、《有牡蠣和檸檬的安靜生活》等4部非小說文集,得過國際筆會瑪莎·阿爾布蘭德獎、《洛杉磯時報》書籍獎、懷廷獎、《讀者文摘》萊拉·華萊士獎等眾多重要獎項,其中《我的亞歷山德拉》廣受好評,不僅入圍1993年的全國圖書獎終審名單,還贏得1994年的全國書評家協(xié)會獎,并使多蒂成為第一個榮獲艾略特詩歌獎的美國詩人。作為一個公開的同性戀者,多蒂的私生活,尤其是他的伴侶1989年身患艾滋病、1994年去世一事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何接受自己的性取向、艾滋病對同性戀群體的沖擊等是他經(jīng)常探討的議題。但多蒂往往能夠推己及人,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全人類,因而無論是誰讀他的詩歌,都能感受到內(nèi)心深處的共鳴。除了一些最新創(chuàng)作的詩,《火對火》還收錄了多蒂之前出版的7部詩集的精華,既是詩人20年創(chuàng)作生涯的縮影,又能從中窺見詩人對人終有一死的處境、人世間短暫易逝的美、欲望改造世界的能力、藝術形塑人類生活的能力等主題的思索演變軌跡。這些詩歌的語言時而坦率直白,時而文雅別致,匠心獨具,對于這個世界存在的危機和可能性,詩人或歌頌或控訴或挑釁或贊許,憂傷與夸贊的情緒在詩歌或激越或輕柔的節(jié)奏中四散飄逸,滲入每一個讀者的心靈深處,激起同樣強烈的悲憫與同情。無怪乎評委認為,這部回顧性的詩集顯示多蒂這個“天資出眾的青年詩人已經(jīng)成長為一位大師”。

青少年文學獎:該獎由朱迪·布倫德爾(Judy Blundell)的《見聞與謊言》(What,Sawand How I Lied)奪得。布倫德爾是一位非常多產(chǎn)但又“不夠自信”的作家,之前曾以裘德·沃森等筆名出版過100多本書,包括根據(jù)電影《星球大戰(zhàn)》改編的系列小說、在《紐約時報》連載的多部暢銷書以及備受少年讀者喜愛的小說《預感》,《見聞與謊言》第一次署上了她的真名。這部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在1947年,15歲的埃薇和漂亮的母親貝弗莉一起,跟隨剛從二戰(zhàn)歐洲戰(zhàn)場歸來的繼父喬前往佛羅里達,在那里愛上了喬的戰(zhàn)友、英俊的彼得·科勒律治,但隨后發(fā)生的一起劃船事故和離奇死亡案件引起了警方的調(diào)查,埃薇被迫深入檢視與彼得及父母的關系,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一直生活在謊言當中。她決心找出謊言背后的真相,但這意味著必須在父母和戀人之間做出抉擇。那么她該選誰呢?布倫德爾把這個問題的答案留給了讀者。《見聞與謊言》兼具黑色小說與成長小說的特點。人物不為人知的過去、旅館里的離奇死亡、操縱男人的蛇蝎美女等,都是黑色小說的要素。在這一點上,布倫德爾深受黑色電影的影響,但在制造懸疑和驚悚氛圍的同時,她的首要目的是探討青春期孩子的成長主題。埃薇恰如黑色小說中的偵探,絞盡腦汁想弄明白大人們所作所為背后的復雜動機,在這個過程中,她經(jīng)歷了“從懵懂無知到欲望橫生、從充滿偏見到公正客觀”的變化,并“從混亂的家庭關系中獲得了一種充滿感傷但又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正是成長主題與黑色小說形式的完美結合,使《見聞與謊言》贏得了各位評委的一致認可。

(石平萍: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郵編:471003)

猜你喜歡
馬西圖書獎沃森
國家圖書館第十七屆文津圖書獎啟動
IBM沃森成敗錄
心中那永久的思念
達標并不是一件好事
基于圖書獎評選的公共圖書館采訪創(chuàng)新研究
《雙螺旋》險些被禁止出版——記詹姆斯·沃森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讀者愛讀啥書“文津圖書獎”評出1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