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嫻 李夏明 王雪蓮
【摘要】 經皮行冠狀動脈內介入治療(PCI)是診斷治療冠心病的新技術,創(chuàng)傷性小、安全、療效肯定、成功率高,傳統(tǒng)上的股動脈途徑主要缺陷是術后穿刺部位局部出血發(fā)生率高,近年來,隨著介入治療的進步,器械的改進,經橈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廣泛在臨床中應用,總結橈動脈穿刺行冠脈介入治療的護理方法,本文就采用途徑手術的患者術前、術中、術后護理體會如下。
【關鍵詞】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護理;經橈動脈
1 臨床資料
2008年1-10月,本院心內科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204例,其中男120例,女84例,年齡27~85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冠脈造影109例,PTCA+支架術95例。術中發(fā)生血管痙攣8例,術后術側肢體腫脹5例,無假性動脈瘤及無穿刺點血腫。
2 護理與對策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心理護理 術前患者大部分對手術認識模糊,都有緊張、恐懼、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而緊張情緒易引起血管痙攣,特別是橈動脈,直接增加手術難度,為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術前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的目的、必要性、安全性、手術過程及術后注意事項,介紹手術成功的病例,這樣對手術的成功及手術效果的鞏固起到良好的協(xié)調作用,從而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態(tài)接受介入治療,緊張的患者必要時使用安定,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更好地配合手術治療,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交代有關該方法行冠脈介入診療的優(yōu)越性及可出現(xiàn)的各種并發(fā)癥,以取得家屬的協(xié)作并簽字同意。
2.1.2 術前準備 患者術前需行Allen試驗,Allen試驗陽性者可以經橈動脈行介入治療[1]備皮包括術區(qū)、會陰及雙側腹胸溝,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生化、凝血功能、心臟彩超、心電圖、X線胸片等,必要時術前四項檢查:乙肝、丙肝、梅毒、HIV,詢問過敏史。術前常規(guī)禁食禁水4 h,建立左側靜脈通道,以左側肢體為主,術前排大小便。
2.2 術中護理 給患者取平臥位,協(xié)助擺放手臂,保證靜脈輸液通暢,各種急救器械物品處于應急狀態(tài),如除顫器、臨時起搏器、氧氣、吸引器、微量推注泵等,嚴密心電監(jiān)護,觀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壓、心率、皮溫、有無出汗、惡心、嘔吐等迷走神經反射等癥狀,適當與患者溝通、減輕心理壓力,橈動脈是肌性動脈,其平滑肌細胞富含腎上腺素受體,交感神經興奮易引起痙攣,為預防痙攣發(fā)生,橈動脈植入動脈鞘管后,經動脈鞘給予NTG 200 μg,并同時給予1%利多卡因5 ml。
2.3 術后護理
2.3.1 術后的一般護理 術后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T.P.R.BP.橈動脈搏動情況,注意局部及皮膚有無顏色改變溫度、腫脹、麻木、疼痛等情況,鼓勵多飲水,促進造影劑排泄,注意記錄尿量,術后24 h尿量要求達800 ml,如未達標,繼續(xù)予輸液0.9%氯化鈉注射液為主,輸液速度控制在(1.0 ml/kg~1.5 ml/kg);②使尿量達標,以防止造影劑腎病的發(fā)生,對心功能的患者注意補液速度,以免加重心力衰竭。
2.3.2 術后體位 術后平臥2 h,抬高術側45~60℃,無特殊不適可不用臥床,取半臥位時,術側上肢前臂抬高超過胸部并減少腕關節(jié)活動。
2.3.3 對術側上肢的護理 術后穿刺點處常規(guī)以止血器加壓包扎,術后30 min~1 h開始減壓,每小時放氣1~2 ml,大部分患者在4~6 h即壓力可完全解除,放氣減壓過程中,注意觀察穿刺點有無滲血,血腫及痙攣,如發(fā)現(xiàn)手指發(fā)紺、腫脹、麻木及時報告醫(yī)生并適當放松止血器。出現(xiàn)穿刺局部血腫及前臂皮下瘀血時,如為一般的瘀血及小血腫可不需特殊處理,嚴重血腫時給予按壓、加壓包扎、冰敷等處理,密切觀察局部有無再出血腫,及時報告醫(yī)生。
2.3.4 術后注意 術后囑患者1周內不要搓洗穿刺處,避免擰扭動作,1個月內術側上肢避免搬提重物等過度用力的情況。
參 考 文 獻
[1] 胡大一,馬生生.心臟病學實踐.2006.規(guī)范化治療IMJ.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