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淘潔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貴州省是水族大本營,三都縣是中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馬尾繡這種水族特有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主要流傳分布于三都縣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xiāng)鎮(zhèn)的水族村寨,以及獨山縣的本寨水族鄉(xiāng)等少數(shù)水族村寨。
1、歷史淵源
水族馬尾繡與水族歷史文化有著不解之緣。水族發(fā)祥于睢水流域,屬百越民族的一支。水族生息地區(qū)史稱東謝蠻。《唐書·南蠻傳》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shù)百里……丈夫衣服有衫襖,大口禱,以錦繡及布為之。”此外,當?shù)亍坝泄谡?,以牛馬銅鼓賞賜”。馬是水族社會中重要的畜種,水族人養(yǎng)馬、愛馬、賽馬,至今賽馬仍是水族重要節(jié)日里不可或缺的節(jié)目。另外,水族男喪犧牲品最崇尚馬匹。這些習俗在水族依舊傳承,由此可見馬尾原料的供給與水族的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習俗有關。
馬尾繡按其制作方法應屬于釘線繡。這種技法早在唐宋時期便已流行。東謝蠻的“錦繡”衣服或許與水族馬尾繡有關。但是,馬尾繡的具體起源已不可考,也無考古實物為證,只有民間的一些傳說和專家的評述。著名史學家史繼忠教授在《觸摸夜郎魂》一書中,稱水族馬尾繡背帶主體圖案酷似中原古代的饕餮紋。①隨著時代變遷,馬尾繡的紋樣也在發(fā)展和變化,與其他民族的工藝技法交流,整合,然而其基本的意念造型和主題符號卻仍然保存至今。
2、馬尾繡使用范圍和題材
水族馬尾繡工藝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帶(亦即背扇、育兒袋)、女性繡花鞋、服裝的局部裝飾、女性圍腰的胸牌、童帽、幼兒口水兜、荷包、古代男性服飾的點綴等。飾有馬尾繡的服裝及飾品是很珍貴的,一般只在節(jié)日和重大活動時穿戴,在水族生活禮儀中也具有特殊意義。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個孩子時,馬尾繡背帶以及馬尾繡童帽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征,是外家探視新生兒的必備禮物。
馬尾繡圖案的題材很廣泛,最常見的主體圖案貌似展翅的蝴蝶,呈中軸線對稱,圓潤飽滿,也有人解釋為水族地區(qū)常見的梯田,另有大量造型別致的花、鳥、蟲、魚、蝙蝠、葫蘆等動物和植物的變形圖案,還有龍、鳳、麒麟等水族人民崇拜的圖騰以及太陽、銅錢、云紋、水紋等圖案,有的繡品上還繡有水書,即水族文字。
以體現(xiàn)馬尾繡工藝最為集中和完整的傳統(tǒng)水族背帶為例,背帶整體呈“T”字形,中間是背帶的主體,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主體部分的頂端兩側連接有細長的背帶手。主體的上部大多被分割為橫向排列的五個矩形,居中的矩形內繡以“獸”字紋,兩側的常用圖案有變形抽象的鳥、花、環(huán)扣的銅錢等。主體的中間部分絕大多數(shù)是以九片獨立的繡片嚴絲合縫地拼出一個展翅的大蝴蝶圖案,構圖均衡飽滿,極富張力。每片小繡片的邊緣都用純色的細布條鑲邊,然后將每塊繡片固定在底布上,使得蝴蝶的輪廓清晰地凸顯出來,主次分明。主體的下部呈長方形,一般是用深褐、深紅、黑色的絲綢做底,左、右、下部外沿大多拼接有裝飾帶,裝飾帶上挑織有細密的幾何紋樣,或是陰刻的刺繡花鳥紋樣。深色底布的正中多繡有月亮紋樣(或說太陽紋),四周圍繞變形過的蝙蝠、蝴蝶、書冊、云紋、水紋等圖案。背帶手的部分也密布抽象的花鳥等圖案。
3、制作工藝
水族馬尾繡的制作技藝很獨特,細膩繁復。簡而言之,第一步,制作馬尾線。先取馬尾三根、五根或七根作芯,一般都是奇數(shù)。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制繡花線。纏繞的線圈密度與所用的絲線粗細相關,一根絲線通常要劈分為三至五根,甚至十余根,一般一厘米長的馬尾外纏覆18至25圈絲線。絲線越細,制成的馬尾線越平滑,反之則會出現(xiàn)明顯的羅圈紋;第二步,固定框架圖案。將制成的自絲馬尾芯的繡線按照傳統(tǒng)刺繡或剪紙紋樣盤繡于繡布上,以同色細絲線固定。釘線方法屬于暗線,針跡隱藏,約相隔一厘米釘一針-第三步,填芯。將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空白部位,扁形彩線由六至十二根彩色絲線辮結而成。也常有使用長盤針法、打籽繡、鎖繡等技法將較粗的絲線直接填入空白部位的;第四步,鑲邊。若是由多個小繡片組合而成的馬尾繡制品剛需要用編形彩線圍繞每個小繡片的邊緣鑲嵌;第五步,釘“金錢”。在繡品上釘上若干薄薄的圓形小銅片;第六步,完善。用常見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余部分;第七步,組裝。由于馬尾繡制作工序繁瑣細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純手工制作,為了方便操作,常將繡品分解成若干塊小片分別制作,例如馬尾繡背帶就由近30塊部件組裝而成,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針線將它們按設計好的圖案結構組裝。在馬尾繡背帶的繡片周圍,還要用通經(jīng)斷緯的方法挑織的細帶做邊,用以分割背帶結構、界定繡片的輪廓。如此這般,一件完整的馬尾繡工藝品就做成了。
需要說明的是,圓形的銅片并不是所有的馬尾繡制品都有的,大多用在背帶和小孩的帽子上。銅片很小,直徑3至5毫米,中間有圓孔,呈圓環(huán)形,是由中空的圓銅管切薄片而成。以紅線將之釘于馬尾繡片上,似平?jīng)]有什么規(guī)律性。由于馬尾繡的色彩和圖案已經(jīng)很豐富,所以小小的銅片須仔細看才能發(fā)現(xiàn)。圓形小銅片亦稱金錢,在光線照射下有熠熠生輝的反光效果,民間認為它有富貴的寓意?,F(xiàn)在新作的馬尾繡品常用時裝用的小亮片代替薄銅片,雖然閃亮了許多,但卻失去了古樸的韻味。而且,銅片除了作裝飾用,還披水族人民認為有驅邪避兇的功能。另外,在封建社會,因為銅是鑄幣之物,某些朝代嚴禁民間鑄銅,而水族的馬尾繡里卻有銅飾,并且很多馬尾繡制品也使用民間禁用的黃色作為主色調,耐人尋味。
這種以絲線裹馬尾制作刺繡原材料的方法,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點:一是馬尾質地較硬并且富有彈性,使用馬尾為芯制作的繡線盤出的紋樣輪廓圓潤流暢,張力十足,轉折處棱角分明,對比強烈,并且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腐敗變質,經(jīng)久耐用。在水族地區(qū),馬尾繡背帶傳用兩三代是很常見的。另外,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養(yǎng)包覆它的絲線,使之保有光澤。
常有人從馬尾繡的字面意思理解,認為馬尾繡是用馬尾直接作為繡線制成的繡品,這是一大誤解。
4、藝術價值
采用馬尾繡工藝制作的繡品具有淺浮雕感,圖案抽象古樸,變化夸張,組合靈活多變,想象力豐富,自由奔放。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求其意態(tài)特征的整體把握,具有很強的裝飾性,與中原地區(qū)的刺繡大多著力追求仿真寫實的趣味大相徑庭。馬尾繡制品上的圖案構圖大多都飽滿而豐富,由于每組圖案都有鑲邊,且繡品整體是由多塊繡片組裝而成,因此圖案的主題架構是清晰的,且更能映襯出其中紋樣圖案的精致繁復。衣服上的馬尾繡裝飾則偏重于環(huán)領口開襟處、衣擺及袖口部分,翹尖鞋則多集中于鞋尖部分。
水族馬尾繡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是水族人民對于美的觀念的最直接體現(xiàn),具有強烈的審美個性和廣泛的社會性。刺繡藝術品中還體現(xiàn)了水族原始圖騰崇拜,體現(xiàn)了濃厚的原始審美觀。
5、馬尾繡的現(xiàn)狀
馬尾繡工藝精湛復雜,耗工費時。近年來水族地區(qū)受現(xiàn)代文化教育、就業(yè)觀念、審美觀念以及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沖擊,年輕女子極少愿意學習馬尾繡工藝,認為此舉不合時尚,費時費事,且賺錢很少。馬尾繡藝人出現(xiàn)嚴重斷層,掌握馬尾繡全面工藝、具有深厚功底的婦女越來越少,且年事已高。鑒于馬尾繡的珍貴價值以及后繼無人瀕危之虞,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6年貴州省舉辦首屆“開磷杯”旅游商品大賽,水族婦女韋桃花制作的馬尾繡背帶獨領風騷,榮獲一等獎。
傳統(tǒng)的馬尾繡都是使用自家織的棉布,繅的絲為底料,成品也是自家人使用,整個制作流程一絲不茍,做工非常精細。隨著鄉(xiāng)村旅游經(jīng)濟的興起,新近的馬尾繡工藝制品質量普遍大不如前,偷工減料、簡化工藝流程者很多,很難再尋到精品。另外,由于受到現(xiàn)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影響,特別是年輕人使用馬尾繡制品的逐步減少。隨著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劇烈變化,馬尾繡在水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及其所包含的禮儀性日漸淡化,往昔的輝煌也將會慢慢地被歲月所湮沒。
但是,馬尾繡作為水族獨特的民間手工藝,現(xiàn)在仍在水族地區(qū)廣泛使用,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生活的需要而改變。精工細作的傳統(tǒng)馬尾繡是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目標,而馬尾繡的旅游商品開發(fā)方興未艾。馬尾繡原生態(tài)文化的保護與經(jīng)濟效益的開發(fā)如何更好地協(xié)調,使二者相得益彰,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