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摘要:關于"性"本質的探討,一直是中國哲學史中爭論最激烈的問題之一。而最著名的兩個觀點--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本篇試圖將兩者綜合論述以及全面性的闡釋所謂"性"的本質,并提出自身的看法和理解。
關鍵詞:孟子 荀子 性 善惡
“性”是中國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牟宗三先生認為:“中國哲學,從它那個通孔所發(fā)展出來的主要課題是生命,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學問。它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調節(jié)我們的生命,來運轉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儒家對“性”的理解可謂深刻,對性之規(guī)定則大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吨杏埂芬婚_始便說:“天命之謂性”,天命可以理解為“天賦”,“天定如此”。那么性就是定然的,先天的,固有的,無條件的。可以看成是從生命處創(chuàng)造真知,從創(chuàng)造的真知了解人性和人的真實生命。孟子對性則理解為:“道德的善”,即從人的內在道德上說性。荀子則從人的生物的自然屬性,本能性心理表現(xiàn)來理解“性”。在簡略探討了儒家對“性”的不同理解后,下面我們來重點分析荀子與孟子截然對立的對性的理解。
《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有利焉,順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避髯诱J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人有天生的趨利避害之心,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惡,利欲等情緒欲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
然而孟子卻恰好相反,《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狈浅C黠@的體現(xiàn)了人的本性是善的觀點。
荀子的性惡論從一個側面來講是一種“純粹的性”,何謂“純粹的性”?可以理解為就性論性,用“天人相分”的觀點直指人的自然屬性,是將“性”孤立出來討論其本質。如《禮論》中強調:“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避髯拥男允墙涷灥?實在的,是以自然稟賦的材質為性。而孟子的性善論乃在于他是以“心”出發(fā)的。主張性是在于道德的最高體現(xiàn),性是和天道,天命,人緊密相連的,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和荀子恰恰相反,孟子的“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外在,尤其是“心”緊密聯(lián)系的。荀子拆散分解來從最原始的本質理解性,得出“性惡”的觀點。孟子綜合聯(lián)系從高度統(tǒng)一的道德仁義來理解性,得出“性善”的觀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二者得出背道而馳結論的根本原因乃是各自站的角度和出發(fā)點不同。孟子的性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觀的先驗主義。荀子則代表了客觀的經驗主義。換句話說就是孟子體現(xiàn)了儒家的理想,荀子論證了儒家的現(xiàn)實。那么我們自然要問,荀子何以從人的自然本性中得出性本惡的觀點呢?孟子又為何截然相反呢?
這必須綜合二者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來說明。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治學強調和推崇所謂“大歷史觀”。而我認為分析哲學也應重視“大哲學觀”,分析中國的哲學勢必緊密聯(lián)系中國的歷史,甚至于地理,經濟,政治等,這樣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來了解任何一種思想產生的根源,力求闡述的深刻性和真實性。
“孟子和荀子的身世環(huán)境屬于同一類型,都有所謂是非淆亂,老而發(fā)憤的經歷。但孟子生當戰(zhàn)國前期,社會政治狀況要好些,使人感覺尚有藥可救。而荀子生當戰(zhàn)國末年,作為春秋戰(zhàn)國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學術大師,所感受到的社會環(huán)境的險惡,以及來自儒家系統(tǒng)的責任感和心理壓力,都在孟子之上”(《東方道德研究》第四輯 張京華)。荀子所處的時代“人人爭于利欲,君子與小人同惡?!妒酚?孟子荀卿列傳》中說:“荀卿嫉濁世之政,亡過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赖轮惺屡d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眲t深刻描述了荀子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政治昏暗,道德淪喪,人與人之間爭權奪利,全然不顧法令道德,這些都令荀子對人性的本質作了很深的思考,繼而得出人與之自然屬性乃惡的觀點。他認為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人的本性是惡的,人有爭強好勝的欲望,到一定程度就會去做違背道德法令的事情。戰(zhàn)國末年的社會動蕩令其更加相信這一切乃人之欲望所為。由此可以觀之:影響荀子思想的根源是一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體,而不是簡單的歷史決定論。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荀子得出的“人性本惡”的觀點也是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的。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分析孟子性善論的根源,這里就不再贅述。
在詳細了解了荀子和孟子關于性的本質規(guī)定之后,接下來我們要思考的是二者從本質上是否有必然聯(lián)系呢?荀子認為:“性者,本始與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各一,天下之功是就也。”誠如上篇所言,荀子理解的性乃“純粹之性”,是自然之最淳樸本性。性是惡的。所謂“偽”乃人為之意,他將“禮儀法度”(即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制度)歸入“偽”的范疇。也就是說,本性雖惡,但卻與“禮儀法度”密不可分,辨證強調了二者的緊密關系。最后得出結論是:“性偽合,然后圣人各一”說明了人的本性雖然“惡”,但通過“偽”范疇的規(guī)范就可以防止惡的進一步擴大,實現(xiàn)真正的善,達到圣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其最終落腳點和歸宿仍然是對“禮法”的重構,是實現(xiàn)道德追求的手段。而孟子所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萬物皆備于我”“舍生而取義”卻是人性本善的體現(xiàn)。直接從道德層面去追求“禮教”的建構。孟子的出發(fā)點和角度高于荀子,雖然孟子在涉及本質自然屬性之時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即認為這種心理常態(tài)是人人都具有普遍性,表面上看來揭示了本質屬性,但從其“道德主體性”的出發(fā)點和角度來看,如果要把“性”視為“道德的善”,那么倫理學上認為道德本身也是一種“惡”,只不過是一種必要的惡,這樣的惡是為了防止更大的惡的出現(xiàn)。孟子在論述“人皆有不忍之心”的人性本善的同時,因為出發(fā)點在于道德主體性的緣故卻導致了首先對“惡”的肯定。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誠然,無論孟子有沒有這一層面的意思,也無論荀子的出發(fā)點如何。我們都可以肯定的找到二者對核心觀點“仁”主張的一致,都強調后天實踐的一致,并且性善論或者性惡論的獨斷的邏輯論證方法也是一致的,從根本傷感都延續(xù)了儒家哲學體系的發(fā)展。
最后,我想談談二者思想給我們的一些啟示:中國哲學的落腳點在于人自身的“主體性”上面,儒釋道三家均從不同角度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哲學理論體系。但無論他們之間的區(qū)別有多大,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其理論思想對于人之道德體系構建和人之為人的內心主體性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無論是荀子的性惡還是孟子的性善,其最終倡導的都是要求人用道德禮儀來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質,使自己不斷的努力一步步向圣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邁進,而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時至今日依然閃耀著璀璨的光芒。特別是對于解決當今世界普遍的人性道德危機,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國大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未來西方世界所面臨的社會危機,只有依靠東方的儒學,佛學才能真正的解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