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芳
摘要:近百年來,寫中國哲學史或思想史的著作很多,但不同的人寫出來的則不大一樣。李澤厚的思想在80、90年代的中國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通過考察其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對《孔子再評價》的解讀以窺見他個案研究的方法。
關鍵詞:個案研究 觀念研究 人物評價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是由多篇論文集結在一起的書,每一篇文章都是獨立存在的,且每篇文章都是個案研究的一個典范,《孔子再評價》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篇。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界,《孔子再評價》是一篇極富啟發(fā)性的學術論文,它是一篇成功的個案研究,它提供給我們兩個研究個案的角度;一是將重要觀念的研究與人類史前文明相聯系;一是將孔子個人放在古代文化格局的宏觀視野中。前者將觀念與歷史結合起來,后者將微觀與宏觀結合起來。我將從這兩個角度結合這篇文章作具體的方法上的分析。
一、觀念的研究方法
首先,將概念放到人類社會文明的歷史發(fā)展中進行考察。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中去理解概念的形成,在社會變動的情況下去了解概念的演變。其中關于“禮”的解釋最能說明這一點,“禮”并非孔子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孔子只是繼承了禮。因此李澤厚在考察孔子“禮”的時候并非像一般的哲學史大談孔子禮的特征,而是把大量的篇幅都放在“禮”的演變過程中。他在文中提到:“作為早期的奴隸制的殷周體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緣的層層衣裝之中。一方面,它有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等明確而嚴格的秩序規(guī)定,原始氏族的全民性禮儀已邊而成為少數貴族所壟斷;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基礎延續(xù)著氏族共同體的基本社會結構,從而這套‘禮儀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李澤厚認為“禮”首先是原始巫術禮儀;進而成為氏族統(tǒng)治體系的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也就是孔子所繼承的“周禮”,然后他由談到孔子與禮。其次,對概念進行結構化的分析和解讀,站在思想的整體高度去把握概念,而不是局限于概念本身對其進行詞源性的考證。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他對“仁”這個概念的分析中。他認為仁的傳播與延續(xù)“構成一個頗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結構。”于是對仁進行整體結構的說明“構成這個思想模式和仁學結構的四因素分別是:(一)、血緣基礎;(二)、心理原則;(三)、人道主義;(四)個體人格。其整體特征則是實踐理性?!?/p>
以下就是李澤厚通過對《論語》原文的解讀找出材料證明他做這樣劃分的合理性,依次展現給我們仁的全貌。他在講“血緣基礎”時,依然像“禮”一樣放在當時社會結構中,于是得出結論說:“孔子把‘孝‘悌作為仁的基礎,把‘親親尊尊作為仁的標準,維護氏族父親家長傳統(tǒng)的等級制度,反對‘政‘刑從‘禮‘德中分化出來,都是在思想上縮影式地反映了這一古老的歷史事實?!痹诖嘶A上,他又認為:“把整套禮的的血緣實質規(guī)定為‘孝悌,又把‘孝悌建筑在日常親子之愛上,這就把‘禮以及‘禮儀從外在的規(guī)范約束解說成人心的內在要求。”最后,他仍然從孔子所處的時代出發(fā),認識到:“孔子用心理原則的‘仁來說‘禮,實際就是把復興‘周禮的任務和要求直接交給了氏族貴族的個體成員,要求他們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承擔這一‘歷史重任,把它作為個體尊在的至高無上的目標和義務?!币簿褪撬Q之為個體人格。從上面他對仁的四個特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總結的四個特征是相互依存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并且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共同特征,他將此成為“實用理性”,在談論實用理性時,他已經不只是用于對“仁”的說明,而是對孔子“仁”為基礎的儒家思想特征概括,以至于上升到對中華民族整個文化的概括,這充分顯示了他思想的整體性,對概念的分析是為了達到對深層文化的理解。在最后他還通過中西文化比較的方式概括中國哲學的總體特征,使這一特征在比較中顯示的更加清晰。
二、對人物評價方法
上面分析了李澤厚對于孔子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仁”“禮”分析時所采取的策略與方式,那么在對孔子這個個體進行評價和理解的時候他將孔子放在中華古典文化鑄型初期及整個中國文化史的背景下。在評價孔學的得失時,既不把社會發(fā)展中所有的過錯都歸之于孔子,也不是盲目的贊揚孔子,而是理性的對其進行分析。
首先,他把孔子放在階級社會中分析,但又不同于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法。他在文章中說:“孔子仁學本產生在早期奴隸制崩潰、氏族統(tǒng)治體系徹底瓦解時期,它無疑帶著那個時代的階級的深重烙印。然而,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傳統(tǒng)從來不是消極的力量,它一經制造或形成,就具有相對獨立的性格,成為巨大的傳統(tǒng)力量。”這就說明思想的形成有階級的影響,但思想一旦形成后同樣存在超階級的東西,他不會隨著階級的消亡而消失。他在另一處更明確的提到:“有些東西——特別是文化現象,盡管可以具有某種非階級的性質,卻沒有非歷史、超社會的思想,它們仍是一定社會歷史的產物,雖然并非某個階級或某種階級斗爭的產物?!?其次,李澤厚將孔子放在古代文化史的背景下進行評價,仍是采用一分為二的說法。李擇厚在前面將孔子的“仁”做了結構化的分析,他認為孔子以后的儒家各派都是對孔子所形成的某一特征或某一結構的側重或強調。然而他們都沒有完全脫離孔子的仁學母體結構。在這里孔子及其思想已不是歷史長河中簡單的一個人、一種思想,而成為中華古典文化形成的一個雛形,于是對孔子思想的評價便轉變成了對中華文化的深層心理結構雛形進行評價。李澤厚非常注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深刻的認識到仁學結構是農業(yè)小生產社會的產物,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他說:“就是仁學結構原型的實踐理性本身,也有其弱點和缺陷。它在一定程度和意義上有阻礙科學和藝術發(fā)展的作用?!蓖瑫r他也看到了其中的優(yōu)點:“另一方面,這個文化——心理結構又有優(yōu)點和長處,毋寧說,中國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歷經數千年各種內憂外患而終于能保存、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在全世界獨此一份,與這個孔子仁學結構的長處也大有關系?!辈粌H對其做一分為二的評價,李澤厚在最后還預測了這種文化或許能對后資本主義的異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
[3]李澤厚.《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4]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